■枯荷(中国)/文
这场风是我在北京从来未曾见过的,即便是冬天,都叫人难以相信它竟有着这样持久的耐心,四天过去了,没有丝毫收敛的样子,没白天没黑夜的,呼啸声也骇得惊人,这样春末夏初的时节,这样的风怎么都叫人觉得无比的诡异。
早上,看见网络上传播陈晓旭的离世,总觉得不那么可信,尽管知道她身体不好,出家修行,却总还是没想那么远,谁知道,很多事,就是在让你连惊诧都来不及梳理的时候,一切就过去了。
13号,该是北京这场风开始刮的那天吧。
如今忽然觉出这风起的缘由来了,那大观园中潇湘馆内,那把曾经伴随着她的古琴,该在这样的风里,独自弹唱着怎样的乐曲。林妹妹死时,有诗稿化蝶相随,陈晓旭离世,却有佛音清乐渡魂。
生命总是脆弱得我们不忍触摸,我不敢去看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悼文哀音,我连看那些林妹妹剧照的勇气都丧失了。我怕这些凄楚而绝美的容颜与她的香魂一道离去,忽然对于生命再没有了仰望的畏惧。
红楼一别二十年,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样子,想着同学间编排红楼人物的样子,想着那时一下课就开始讨论红楼梦的剧情,为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吵得不亦乐乎,今天会觉得多么的幼稚可笑,可是当初那般的年龄不正是这些大观园中女孩子们的季节吗?或者年少总是梦,少女总是诗,懂得更多的不是我们这些被世俗的风霜敲打得垂头丧气的成年人,而是那些心性相近,同龄而歌的少男少女。
如今看红楼看得满满的伤心与无奈,当年看红楼看得满满的欢心与惆怅。惆怅,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除了偶尔的一把叹息,何来无端无由的惆怅。
在北京这场狂风中行进,看着那些被风抽打下来的枝条,还颤动着新鲜的绿叶,春天才走远呵。可是一些生命却永远随着春天去了,没有过多的留恋,只有绝尘而去的背影。
三年红楼生涯,留给我们二十年可以追忆的梦。艺术就是伟大到可以叫你无数次去回味那些零星或者散落的片断,那些无需多完整,却可以勾起你酸甜往昔的细节。
早上,看见网络上传播陈晓旭的离世,总觉得不那么可信,尽管知道她身体不好,出家修行,却总还是没想那么远,谁知道,很多事,就是在让你连惊诧都来不及梳理的时候,一切就过去了。
13号,该是北京这场风开始刮的那天吧。
如今忽然觉出这风起的缘由来了,那大观园中潇湘馆内,那把曾经伴随着她的古琴,该在这样的风里,独自弹唱着怎样的乐曲。林妹妹死时,有诗稿化蝶相随,陈晓旭离世,却有佛音清乐渡魂。
生命总是脆弱得我们不忍触摸,我不敢去看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悼文哀音,我连看那些林妹妹剧照的勇气都丧失了。我怕这些凄楚而绝美的容颜与她的香魂一道离去,忽然对于生命再没有了仰望的畏惧。
红楼一别二十年,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样子,想着同学间编排红楼人物的样子,想着那时一下课就开始讨论红楼梦的剧情,为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吵得不亦乐乎,今天会觉得多么的幼稚可笑,可是当初那般的年龄不正是这些大观园中女孩子们的季节吗?或者年少总是梦,少女总是诗,懂得更多的不是我们这些被世俗的风霜敲打得垂头丧气的成年人,而是那些心性相近,同龄而歌的少男少女。
如今看红楼看得满满的伤心与无奈,当年看红楼看得满满的欢心与惆怅。惆怅,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除了偶尔的一把叹息,何来无端无由的惆怅。
在北京这场狂风中行进,看着那些被风抽打下来的枝条,还颤动着新鲜的绿叶,春天才走远呵。可是一些生命却永远随着春天去了,没有过多的留恋,只有绝尘而去的背影。
三年红楼生涯,留给我们二十年可以追忆的梦。艺术就是伟大到可以叫你无数次去回味那些零星或者散落的片断,那些无需多完整,却可以勾起你酸甜往昔的细节。
这个世界还有林妹妹吗?我不知道,却曾晓得,有那样一个东北的女孩却把江南的风韵在举手投足间毫无保留地展露给所有的观众,那清丽凄婉的面容,那杨柳轻曳的腰身,那花开花谢中的绝唱,那捧读诗书,那素手拟琴,无不叫人脱口而叹这个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的女子一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牡丹谢了花事,海棠惊了春梦,花葬有时,人去无期,人的生命不若这些纷纷攘攘而开得热闹的花朵,无论如何的寂寞,总有另一些花的生死相随。可是人呢?来时一个人孤零零,去时一个人孤单单。
她终于剪去这万缕青丝,她终于不再眷念着这十丈红尘,她走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可会有这花飞与花落,可会有这泪水与绝望。
拾不来桃李落英,筑不起香魂青冢,我只在这越发紧促的风声中,为你焚烧一炷清香,再无这愁结难解冷雨来,落花满地伤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