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教育孩子 正确面对死亡
教育孩子 正确面对死亡
因生命教育的缺失、社会压力的加大,导致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不断发生。有关专家在今年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团中央、关工委等大力支持的“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上披露,在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在独生子女已经普遍的现状下,家长对延续自己生命和希望的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新闻回放
9天内北京5名大学生坠楼而死,“黑色档案”触目惊心
在刚刚过去的5月,从5月8日到16日,短短9天内,北京已相继有5名高校大学生坠楼身亡:5月16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一女博士从品园学生宿舍楼坠楼死亡;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发生一起女生坠楼身亡事件,一名女生从校内科技楼11层坠下,当场身亡;5月14日凌晨,清华大学一名女生从该校一栋学生宿舍7层坠下身亡。同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内的一名大二男生坠楼身亡;5月8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从主教学楼坠下身亡。
记者在网上搜索“大学生自杀”发现,还有人专门列出了近几年“北京大学生自杀名单”:2003年12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男生留下遗书,赤裸跳楼身亡;2004年5月18日中国政法大学男生半夜跳楼自杀;2004年11月7日北京林业大学18岁女大学生先割腕后跳楼自杀身亡;2005年2月18日中国传媒大学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楼身亡;2005年5月13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张金金在成都双流机场跳天桥自杀……
来自高教系统的有关调查数据,近几年来北京每年都有两位数的大学生被写进“黑色档案”。而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历时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中,每年约有近6万人被写进“黑色档案”。在进入“黑色档案”之前,有更多的青少年因为自杀未遂而被写进“灰色档案”。来自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温顺初中女生突然自杀身亡,生死之间最短仅5分钟
今年5月19日傍晚,广西宾阳县新桥镇新桥中学初一女生晓叶(化名),趁周末同学回家将自己关在学校104号宿舍内,并将房门顶死服用一种名为“禾镖”的杀虫剂自杀身亡。
据目击现场的学校老师回忆,接警前来的警方法医发现晓叶留下了两封信,一封留给要好的同班一名女同学;另一封上面注明“只给妈妈看”。晓叶留给妈妈的信长达3页纸,已被法医保存起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乡亲们都表示,晓叶是个很温顺的女孩,身体也一直很健康。晓叶的母亲黄女士,是个贤惠的农村妇女,平时很少责怪孩子;晓叶还有一个10岁的弟弟,姐弟关系很好;而长得消瘦的晓叶父亲,是个不善言词的人。
母亲黄女士哭着向记者回忆说,女儿一般周末都回家,如果她不回,也会打电话告诉家里;她最后一次回家是在前一个星期六,回到家后她告诉妈妈,段考总分考了400多分,比上学期有点进步。她还向母亲表示,今后会更努力。
记者从学校师生和村民的议论中获知了这样的说法:晓叶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对家庭的失望。他们说,晓叶的父亲有赌博的坏习性,这是晓叶最难以容忍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每年都有许多中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受到同学侮辱等原因,以各种方式结束自己花一样的生命。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自杀未遂研究———有详细精神科评估的研究》报告中揭示,病情较重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是,37%不超过5分钟,46%不超过10分钟,60%不超过2小时。这就意味着大多数自杀者在一瞬间就决定了自己的生死。专家观点
生命教育缺失,微不足道小事就让青少年放弃生命
花一样的生命,孩子们为何就不珍惜呢?针对在一些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却导致孩子放弃生命的现象,专家们指出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给予高度重视。专家认为,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以及对死亡教育的回避,加上一些电子游戏赋予“玩主”多次生命复活机会,导致现在孩子对死亡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生死轮回更像是一场电子游戏的结束与重新开始。
作为孩子生命教育的主题,家长如何、采用什么方式、利用什么时机对孩子进行生命与死亡的教育渗透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和北京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教育孩子珍惜生命要从爱护身边的小动物开始。”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说,“家长要告诉给孩子,妈妈怀孕、父母如何抚育等的艰辛,让孩子知晓生命来之不易,让孩子从小学会热爱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以一种阳光的心态感受到生活是幸福快乐的。”蔺桂瑞教授指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情抑郁、消极自卑,总是看到生活不如意的地方。
找机会对孩子渗透生命教育
北京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则指出,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正视孩子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惧。“在死亡问题上,孩子很小就会主动跟大人提出来,比如看见有亲人去世或看电影,这时对其进行死亡教育很关键。”宗春山主任说,“记得我儿子不到3岁的时候,正在看电视的他突然哭了。在黑着灯的屋子里,流着泪恐惧地问:‘爸爸,人为什么会死呢?我能不能不死?!’当时,我搂着他,很严肃很认真地说,人都会死,但爸爸妈妈保证让你健康成长!今年儿子已经8岁了,再也没有跟父母问过死亡的事情。”宗春山主任指出,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父母会搪塞过去,特别是当亲人死了之后,欺骗孩子说是“睡着了或出远门了”,从而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疑问。父母除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外,主要害怕孩子因此产生恐惧感。实际上,当亲人去世之后,孩子伤痛的时间远比成年人长,因为人最大的焦虑或恐惧就是分离,成人已经能理解和接受了,但儿童却不能理解和接受。
如果碰到电影或电视作品中提到死亡,这时最好与孩子就死亡进行讨论,比如你怎么看待死亡?生命是否可以重来?通过这些电影或电视内容,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是不可逆的。宗春山主任说,“没有这样的交流,孩子就会产生误解:宛如电子游戏中玩主一样,只要认为操纵生命就可以不断地重来。”
家里有亲人死亡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告别仪式或追悼会。这个仪式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让孩子通过参加仪式明白死亡是人生一件重大的事情,并让它通过这种仪式知道人的生命从此结束,也让孩子对这个亲人的情感因此做一个了断。宗春山主任指出,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仪式,主要是怕孩子因此对死亡产生灰暗的心理或恐惧感,实际上,没有处理好这个仪式对孩子认识生命死亡的关系,没有解决好孩子与对他重要的人的分离问题,这可能会让孩子痛苦和遗憾一辈子。
家长简延荣非常认可这种做法。去年年底,他把经常有自杀倾向的儿子带去参加爷爷的葬礼,让儿子目睹了爷爷被火化的全过程。“事后孩子哭得很伤心,他说在爷爷火化的那一瞬间,才突然明白生命与死亡就那么轻易而不可复转。”简延荣说,“自此之后,我们明显感觉上初三的儿子不仅珍爱自己,而且在学习、生活上对我们也很关照。”
专家们指出,当重大事故发生时,比如自然灾难、交通事故等,也要告诉孩子生命的不可预期性,从而告诉孩子如何珍惜当下的、身边的人,珍惜与父母、同伴、亲人在一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