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致爱丽斯》 (图)


Beethoven - Fur elise



zt:

《致爱丽斯》,不用提很多人就耳熟能详。这里介绍几句,权当赘言。乐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所作,发表于他去世后40年。他在乐谱上亲笔写有“为纪念爱丽斯而作,1810年4月27日”,但至今亦无法考证到有爱丽丝其人与他有关;可能是他的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被误译成爱丽丝。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但有些器乐小品同他的那些大手笔相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此时的贝多芬心情非常荡漾,于是写下了一首钢琴小品送给了这位学生,并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
蕾泽”,后来,这份乐谱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撰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发表这个乐谱时,却把“特蕾泽”笔误为“爱丽丝”,待要澄清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人们已接受了《致爱丽丝》。当然这并不最重要,我们可以理解为贝多芬归根结底要献给的是崇高的“爱情”,是人类所有善良的女性。
作为—首最为世人喜爱经典钢琴小品。在这首《致爱丽丝》中,贝多芬基于了一个淳朴而亲切的主题,把爱丽斯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乐曲以小回旋曲式写成,旋律清新流畅,使人联想起少女的天真和纯洁。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在向爱丽斯诉说,后半部分听起来好象二人在亲切地交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