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笔底万象 萧散清逸
笔底万象 萧散清逸
——读梁邦楚先生的写意花鸟画
罗世平
??梁邦楚先生在50年代就是一位驰名的花鸟画家,前苏联出版的《世界艺术家名人大辞典》(1958年)将他与徐悲鸿、齐白石并称中国三大艺术家。60年代蛰居江西南昌後,专心传艺授课,精力投注於地方绘画人才的培养。他本人勤於作画,作品则疏於示人,1996年辞世以後,作品开始受到关注,尤以在香港展出的23件精品被骗引发官司而成画界新闻,梁邦楚先生再次成为报刊媒体的热点人物,社会肯定了他的成就,学术界也适时对他的艺术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梁先生的画给我的第一直感是自然清新,作品中有两种特质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画中荷草树花、鱼鹰野鸭,生意灵动,与用笔用墨徐疾、浓淡、纷披、勾斫如此协调,点和线的虚实节奏是在笔的起落之间流露出来,骨力峻拔,造型与笔墨互相照应,已到了无内无外的境地,透出的是画家的笔墨功底。其二是画面散发出的气息和品格,萧散清逸,其间还蕴含着昂扬的精神。这两种特质汇聚於作品中,承载着中国文人精英一脉相传的古典情怀。
??梁邦楚的画中蕴含的古典情怀,或可以具体地说是元明以来的文人画审美品格的现代表述,继承和发扬的是平淡萧散的韵致,摈弃了孤傲和冷峻,由率意简淡的笔墨营造出自然天真、略带野趣的审美观照方式,画中可读解的古典原则表现为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写意笔法,二是经典样式,第三是空间意境。
??文人画传统以书法入画法,推崇逸笔草草,吐纳畅快,笔迹简淡,因此画中讲究笔墨的趣味性。元明文人画家开此风气,在推进写意表现的审美品格之时 ,逐渐形成文人画的语言方式。梁邦楚的画深得文人画写意笔法的精髓,他画荷花,淡墨刷叶,浓笔密写茎脉,莲蕾荷秆有长线枯笔,也有短线淡墨。柳枝新绿,则钉头侧锋,写出春风摇曳的感觉。画芦苇则横笔直摆,显露锋芒,看似毫不经意,其实笔笔透出写的意味。
??梁先生深慕八大山人,有过较长时期临写八大作品的经历。他的八哥、鱼鹰,形神都有些八大山人的味道。八大作为临习的经典样式对於他描写南方湖塘翎毛的影响,在90年代的作品中还若隐若现,《江南三月》中的八哥即是一例。梁先生70年的从艺活动师学很广,并非仅限於八大一家,因为他的作品境界和气息与八大山人不同,但八大样式的存在对於他的画是一种不可忽略的要素。
??梁先生的画,空间深度感很强,造出的意境主要不是诗意化的,而是更生活化的,表达更贴近自然的空间氛围,手段在於拉大墨色浓淡和用笔的虚实程度。这种空间传达方式在元人的山水画中有过特殊的表达,文人山水画的简远想传达的即是自然山水的深度意味。梁邦楚画山水时体会过传统的作法,後又移植到花鸟画中,由此展开的空间深度还不等同於西方的视觉经验空间,而是心理感悟的空间。
??文人画传统或古典法则的追寻,构成了梁先生花鸟画的基调,画家是在由经典样式入手而创立新的经典,他早年师从傅抱石、吕凤子、张书旗后入师学临仿八大、林良等古人,走的路是他同时代人都走的路,不过他有与名师的期遇。应该说追求经典的艺术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而成就新的经典却又不是单纯的追摹所能达到的。正如李可染的名言∶“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一进一出对於艺术创造则有境界的差别。
梁邦楚走进经典,但并不一味地追摹前人,他花过更多的精力去体验生活,力创新路。在鄱阳湖观察鱼鹰,在养鸭场画速写,画荷、画芦苇丛,笔下从未松懈。因此他所画的翎毛花卉,个个鲜活於画面,笔底变化自由,显现出欢乐和昂扬,这种生意盎然的萧散只属於梁邦楚,鱼鹰和鸭可以看做是他的经典成就。
??萧散清逸是一种品格,生意盎然是另一种意味,二者原本各有格制,殊难统属於一。常见画家率意而行,各执一端。或有人评梁先生的画似八大、似林良,所看见的是其中的一面。林良擅画大画,芦雁翎毛饶有生趣,八大奇崛清逸却偏於冷傲和伤感,二者的品位格调并不相同,能将二者统於一幅画中而不起冲突,需有长时间的探索和锤炼。能承担起这一重任的画家,我以为除了对传统经典有透彻理解,对生活充满热爱之外,一定还要具备宽大的胸襟与谦和平淡的性格修养,因为这是统摄两种品格的粘合剂,不可缺席,服从的是西方人所说的“艺术意志”。
??梁先生差不多经历了整个20世纪的美术历程,他以最大的功力打进了花鸟画的传统,80年代表现出变法的愿望,在文人画的传统中另辟新路,新变的因素已见出端倪。读他最后十年的画,强烈感受到文人画的古典样式日渐隐退,简淡深厚的语言范式与昂扬的精神正作“基因重组”,其中的底蕴还有待进一步去发掘。
本文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摘自2001年5月《国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