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帖子贴的天津五大道最佳游览路线,居然发现这个路线跟小时候陪爸妈散步的路线非常接近,勾起了不少回忆和感慨。楼下帖的路线,基本上是在五大道的东头转,其实那个区域最舒服的时候,是傍晚,最好的地段,也不是在那里,而是沿中间的睦南道或者大理道,从民园到昆明路这一段走走,很幽静,那里没有公共汽车,据说就是为了避免嘈杂(嗯,唯一例外是小时候有一度26路汽车是沿着大理道开的,后来改道了)。
从小到大基本就没离开过这个区域:76年地震的时候,我刚记事不久,住在马场道,家里临建棚就搭在旁边22中操场上,还记得余震来的时候,看着旁边一栋大楼的断壁在那里摇晃。幼儿园在重庆道民园体育场旁边的长沙路上。小学在五大道西头的昆明路,家在一街之隔的大理道。后来搬家到睦南道东头,初中在五大道区域最东面边界的20中学,高中在马场道上的新华中学。老爸上班在大理道。
上中学直到大学的时候,爸妈喜欢吃完晚饭在傍晚散步,带着我也天天跟着他们散步,一走就是两个小时,十年几乎天天如此。现在想起来也奇怪,我从来写作业竟会没有因为散步而耽误过。他们谈单位里的事情,要么就跟我唠叨“好好学习,考个好名次”,我呢,就自己背书,想自己的事情,要么就听他们唠叨,左耳进右耳出。不过父母唠叨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也有不小作用。最起码我后来的人生道路,还真跟他们规划的差不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研究生,出国读博士,当教授。
五大道这里最好的是幽静,而且周围学校是真好,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天津排名前几位的学校,上学走路从未超过12分钟,小学和高中,更是只需要走一个路口。很可以自豪的是,这些学校,除了幼儿园和小学,都是我凭分数考进去的,一次后门没走,家里一分钱没花(well,我们那个时候,也没有交钱自费借读这一说啊)。
直到大学三年级搬离这个区域,现在回过头来看,才觉得自己实在是非常非常幸福的,尤其是父母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进那样的幼儿园和小学,不容易啊。80年代后期,生活还很拮据的时候,就挤出钱来给我请家教,而且不是补课,是别人看来超前的托福,英语口语和高数。结果,我中学6年有8个半学期从未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也从来都是顶尖的学生。上学以后,父母散步时一天到晚对我说“要做人上人”,还拿一中校长韦力先生的话提醒我“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这才有后来自己也知道要上进,要努力。小时候总觉得父母怪烦的,可是一个人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已打上了人生的烙印。老爸老妈分别是5、60年代上海“三校”其中之二的学生(复旦,同济,交大,这三个学校在外地的校友会常常是在一起的,一般合称三校校友会。当时天津的校友会会长是副市长李岚清)。父母层次如此,自然对子女企望殷殷,希望儿子比自己要强,要有出息。拿现在话来说,他们给我从小灌输的那些观念,都是中国传统的读书取仕加上西方个人奋斗的路子,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上人”之类,跟老爸那个“军人高干老党员”的身份,实在显得不怎么协调。其实他们的观念,也不是受共产党教育出来的,而是秉承中国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再有少许西化的东西,比如说爱出风头,个人奋斗,可能跟他们老上海的背景有关系吧。同时,还教会我一件事情:人在单位里学校里的表现,跟在家里对自己人的表现,实实在在是两码事情。他们那一辈老上海人么,“对外” 和“对内” ,是一定要“拎得清” 的。这个教训,一辈子受用无穷。
人总要在长大以后,才能真的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为自己所做的有多少,所付出的又有多少。现在想起来,比较欣慰的是,我小时候并不怎么叛逆,起码能让父母省一点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