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安东尼奥尼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读报得知,Michelangelo Antonioni 以95岁高龄于7月30日去世。

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对这位意大利导演都不陌生,他就是纪录片《中国》的拍摄者——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71年,作为左派的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邀请,来中国拍摄纪录片。这部长达近四个小时的纪录片,记录了1971年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或者用导演自己的话说,“电影的名字叫‘中国’,其实这不是关于中国这个国家的电影,而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

不难想象,36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中国人又是怎样艰难地生活着。所以当电影在西方公映后,中国国内立刻掀起了一股批判安东尼奥尼的浪潮。

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以“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为题,揭开了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自从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五星红旗,新中国宣告诞生的一天起,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就对我们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抱有不同的态度。亿万革命人民和广大国际朋友表示赞扬和同情,而一小撮反动势力则表现出极端的恐惧和刻骨的仇恨。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大革命所必然遇到的一种现象。去年开始在一些西方国家放映的、由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就是当前国际上一小撮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分子对新中国极端仇视的心理的反映。这个影片的出现,是一个严重的反华事件,是对中国人民的猖狂挑衅。

和所有其它批判活动一样,中国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看到这部西方眼中拍摄的电影究竟是什么样子。前不久我碰巧在网上下载了这部电影,虽然个人并不喜欢他的超现代的写实风格,不过我要说,感谢安东尼奥尼为中国人记录下一段真实的历史。

影片以欢快的童声“我爱北京天安门”歌曲开始,从天安门广场上排队拍照的一个姑娘的特写开始它的“中国人”之旅。就如安东尼奥尼己所说的那样,他关注的是“人”。雄伟的故宫、天坛、长城,典雅的苏州园林等等景点在片子中都只是匆匆的一瞥,镜头凝视的是人:长安街上那个不时放开双手如展翅般骑自行车的男子;十三陵景点喊着“吊主”“拿分”打80分升级的年轻人;从北京到河南林县,又下南京、苏州到上海,安东尼奥尼的镜头忠实地记录着文革中中国人真实的生活。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这样描述的:“在影片中,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县河山重新安排后的兴旺景象。银幕上不厌其烦地呈现出来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独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为了丑化中国人民,他挖空心思地拍摄坐茶楼、上饭馆、拉板车、逛大街的人们的各种表情,连小脚女人走路也不放过,甚至于穷极无聊地把擤鼻涕、上厕所也摄入镜头。”

对于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西方人的眼光总是有些异样。何况三十五年前的中国人在那种特定的政治气氛中又怎能理解一位西方艺术大师用心?还是来看看安东尼奥尼自己在影片中的解说吧。这段旁白出现在河南林县的某村庄的拍摄片断:

“这些中国人从没见过一个西方人,他们走到门口既惊讶又害羞和好奇,想多看我们几眼的愿望如此强烈,我们继续拍摄,但很快意识到外国人和怪物是我们自己、是在镜头这一边的人,我们对他们来说仍是不明物体,也许还有一点可笑,这是对我们身为欧洲人的自豪的一盆冷水,对于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来说,我们太陌生了以至于让人害怕,我们的大眼睛、卷头发、又长又大的鼻子,白皮肤、夸张的动作、不合场所的时装......”

然而,“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在我们的国家,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但是,安东尼奥尼却把中国人民描绘成愚昧无知,与世隔绝,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不讲卫生,爱好吃喝,浑浑噩噩的人群。”

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全国上下大有把安东尼奥尼批倒批臭,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气概。连小学生都会朗诵一首儿歌:

    红小兵,志气高,
    要把祖国建设好。
    学马列,批林彪,
    从小革命劲头高。
    红领巾,胸前飘,
    听党指示跟党跑。
    气死安东尼奥尼,
    五洲四海红旗飘。

可怜的米开朗基罗,当他满怀深情地将镜头对准中国人时,他不知道自己以为的纯朴的美可能是我们的眼中的“羞辱”。

20年来,中风令安东尼奥尼丧失了绝大部分语言能力,但每当他听到“去中国”的时候,总会条件反射式地回答:“走!这就走!”

安东尼奥尼没有走成,也再没有踏上过中国的土地。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时隔三十年又回到了中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