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张继写《枫桥夜泊》听错了地名

冬苗,原名,董淼, 江苏省苏州市人。今年已72岁,出国前,乃江苏省苏昆剧团(苏州)、江苏省锡剧团(南京)高级编剧。 1993年4月定居加拿大蒙特利尔,任《华侨新报》编辑主任。为《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创会主席。出版戏剧、小说多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唐代大诗人张继写《枫桥夜泊》听错了地名

                                                      冬苗

 

    我们知道唐代有个张继,只为他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诗,成了寒山寺的名片,使这座千年古刹名满天下;去听寒山寺的钟声,也成为姑苏城旅游热点。如今,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唱的也是枫桥、渔火、钟声和客船。千年风霜,尘封的记忆,弥漫着美丽的优伤。

    其实,张继大学士把这首诗,第一个字就写错了,他到底不是姑苏人氏,仅仅匆匆过往,在桥畔的船上暂宿一夜而己。

    寒山寺前面是座“封桥”,封锁大运河的渡口,对岸是军事要塞“铁岭关”,重兵把守, 严禁行人通往。                            

    周围并无一株枫树, 故而不可能叫作“枫桥”。

    据(宋)周遵道【豹隐纪谈】记载:『 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 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字。』可见,在张继写《枫桥夜泊》前,此桥叫“封桥”,张学士错写“枫”字后,才变为 “枫桥”了。《枫桥夜泊》以讹传讹 ,竟更改了当地的桥名,这便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张继没有写错,后人却解释错了。“江枫”并非是江边的枫树,而是两座桥:“江村桥”和“封(枫)桥”。“愁眠”,更不是“打渔的人忧愁地睡着了”。“愁眠”,是寒山寺旁的一座山,形如“美人愁眠”,故称“愁眠山”。相传己久,寒山寺的典籍皆有记载。

但,民间另有一说,“愁眠”,似为“蚕眠” 所误。此山延绵起伏,宛若春蚕入眠。

    “夜半钟声到客船”也理解错了,寒山寺建寺以来,并无撞击“午夜钟”“无常钟”的惯例。这“夜半钟声”乃是知客僧敲打的“迎客钟”,犹如鸣响礼炮,也是全院僧徒的紧急集合令,速速起身,迎接客船上的达官贵人,来进香礼佛。

    诗人张继当然不在客船上,否则,七言绝句的标题应为《夜宿古刹》。 他还在大运河里“夜泊”着,眺望月落,聆听乌啼,茕然一身在满天风霜之中,迎来又一个深秋的黎明。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襄阳)人,天宝十二年中进士,大历年间入内侍,该诗写于他中进之前,尚是一名藉藉无名的穷儒生。一首短短的小诗,成就了一位诗人,《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历久弥新,远胜乾隆皇帝成千上万首御笔“应景诗”。                  

    唐代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 被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抄录后,刻成石碑, 镶嵌于寒山寺普明塔院的回廊中。数百年过去了,风雨侵蚀,几经兵燹,早已残缺不全。

    改革开放后,重建藏经楼、普明宝塔,寒山寺香火更盛,尤其日本客人远道而来,都想亲眼见识到《枫桥夜泊》的著名诗碑。

    寒山寺住持性空法师,和苏州碑刻博物馆廖志豪馆长,专程找到了上海退休老师周道振(无锡人),请他把残字补上。

    周道振是我妻子的姐夫,研究了一辈子文征明,颇有建树,整理出版了【文征明集】( 上下),以及著有【行书大师━文征明】【文征明年谱】【文征明书法伪作考】等。但,文征明擅写行书小楷,如诗碑上的字体极难寻觅。在夫人张月尊帮助下,翻遍了文征明的书法真迹、碑刻拓片以及他家藏的大量亲笔信札,好不容易补齐了,重新凿刻,成了寒山寺的一景。

    经周道振考证,文征明名“壁”, 而不是“璧”。 当初,文征明所有的介绍文字几乎都写错了,可能认为“璧”字从玉,比墙壁的“壁”字更风雅些吧。这,也是周道振纠正过来的。

    做学问,就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下工夫,来不得半点儿绣拳花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