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七九八年,十几个勇敢的潮州人,借助一叶小舟,从中国粤东出发,过北部湾,经马六甲,一路上劈风破浪,历尽艰辛,终于到达这个亚洲大陆最南端的小岛登陆,从而拉开了华人移民新加坡的序幕。
早期的南洋华人,零散地来自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这些人多是外出讨生活的青壮男子,乍到异域他乡,只能从事一些低贱的工作。由于华人数量不多,又没有经济基础,故没有形成独立的华人社群。日久天长,南洋华人落地生根,很多人入赘本地,和马来人印度人或其他种族通婚。他们的后裔,男的称为“巴巴”,女的叫做“娘惹”。
“巴巴娘惹”,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他们利用自己特有的种族优势,架起了华人和其他种族群体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新加坡开府初期,“巴巴娘惹”为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九世纪,中国移民大规模登陆新加坡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华人社群。“娘惹文化”昙花一现,日渐势微。如今的新加坡,只有在加东如切区,才能依稀追寻到一丝“娘惹文化”的踪迹。
“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就是“娘惹饮食”。民以食为天,早期的“娘惹”,钻研饮食,尽其女人的本分。“娘惹饮食”的两大法宝,就是“调料”和“配料”,这是“娘惹”得天独厚的条件。用印度、马来、西洋的各种调料和配料,烹制中华传统美食,形成了“娘惹饮食”的特色。如大名鼎鼎的“加东肉粽”,小巧玲珑的三角竹叶肉粽,是广东人的风格。而腌制肉类的调料,不仅有中国传统的花椒、八角、肉桂,又有马来的香茅斑兰叶,还有印度的孜然茴香,自然是别有风味。
“娘惹服饰”,是“娘惹文化”的另一个代表。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娘惹服装多为轻纱制作,典型的热带风格。其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娘惹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娘惹瓷器体现出来。这些娘惹瓷器,多是从中国景德镇和日本定制而来。如日常使用所用的碗碟杯盅,其边缘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瓷器,往往被做成规则齿形花边,或弯出独特的皱褶,似乎是娘惹瓷器的独创。娘惹瓷器的传统图案,依然是中国瓷器的传统图案。而瓷器上过于繁琐的细碎花边,似乎突破了中国瓷器的传统。很多瓷器采用土耳其绿为主色,理应是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
娘惹独特的珍珠饰品,把珠饰推向了极至——微如米粒的珍珠、细如发丝的针线,一颗颗、一粒粒,缝在布上,形成吉祥的图案。一双珠鞋,上千粒珠子,三两个月的功夫,做不出一对。至此,不得不佩服娘惹们的精工巧作。
走在如切老街,两边的店屋,属于保留建筑,外表仍然保持了当年的娘惹风格。而里面的住户,恐怕早已不是当年的娘惹了。有的店屋,甚至变成了酒吧和按摩屋。同行讲解的一位义工,自称是娘惹的后裔。遇到的加东肉粽的少东,俨然以巴巴自居。而他们不讲,相信没有人看得出来。谁会知道,新加坡这样发达的大都会,竟然存在着娘惹?竟然还有娘惹文化?
我忽然明白了——所谓“娘惹文化”,也就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谐出来的精粹。而这种文化和谐种族和谐,在新加坡,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2007-8-13 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