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时候,有两个形容女性的特殊词汇,一个叫“婆子”,一个叫“圈子”。据文学城网友行者一路歌说,圈子典出扑克牌中的“Queen”,俗称“圈儿”,因为是女性,慢慢演绎成为“圈子”。
婆子泛指那些有男朋友的女生。假如哪位男生有女朋友,大家会说他有婆子,如果他的女朋友是从街上认识来的,那就是叫做“拍”来的。男生上街,上冰场,上游泳池,去认识外校的女生,就叫拍婆子,文革后期拍婆子成为勇敢的时尚,夏季在游泳池,冬季在滑冰场,春秋两季在大街上,这些地方都是拍婆子的好地方。一旦哪一个女生被男生交上了朋友,那么她就变成“婆子”了。
另外一个叫“圈子”,圈子不是所有女生都能当的。圈子是指那些穿衣服大胆,男朋友众多,相貌比较好的女生。用那时候的话来说,也叫做落后女青年,女流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新时代女性吧。
“圈子”的打扮最典型的是:两只小辩梳得蓬松,显出一种懒洋洋的形态(那时候主流是短头或者紧辫子,似乎是适应作战),穿中式花棉袄或者中式花外套(那时候主流是军绿和军蓝),白边布鞋(那时候主流是军臭胶鞋),除了夏天,出门上街总是捂着巨大无比的白口罩,把大部分脸都盖住,而大口罩当中挂耳朵上的,比在脖子后面系带儿的,更高级一些(那时候主流是小口罩)。冬天的时候,脖子上要围着一个巨长的毛线围脖,估计有两米长吧,在脖子上饶两圈,两端垂下来,长长地在身边飘荡(那时候主流是头巾和短围脖)。如果今天哪一位女同学这身打扮出来,大家肯定笑话她是出土的土包子。而在那时候,这可是时髦打扮,只有“圈子”才敢穿出来。
那时候还实行阶级斗争,在成人们之间还有一群地富反坏右、资本家、叛徒特务走资派等等,是被压迫的对象。这些人对子女管教严,而这些子女也有自卑感,所以不敢当圈子。当圈子的主要是机关部队大院的女孩子,和小胡同工人市民阶级的女孩子。
那时候,机关部队大院与小胡同的孩子互相很少来往,所以在圈子之中也分出大院圈子与胡同圈子来。大院圈子说普通话,出身好,又有内部电影和内部图书看,见识多一点,所以很高傲,互相称呼大名,什么李延安、张解放等等。胡同圈子说北京土话,出身杂,家长里面卖馒头的,切羊肉的,摇煤球的,什么都有。她们没有内部电影内部图书看,但是有本地深厚的历史,为人谦虚,幽默,互相称呼小名,什么“妞子”、“英子”、“兰子”等等。
因为圈子男朋友多,难免不闹出一些事情来,例如骂人打架之类。而最严重的问题则是怀孕。现在这种事情不算什么,可是放在那时候,则是天大的事情。大院圈子遇上这类事情,也要被处分,没脸待下去,只好转学。胡同圈子遇上这类事情,那可就惨了,不但被处分,还要经常被点名,甚至上台低头听取革命师生对她们的批判。那时候的批判总是上纲上线,来不来就往阶级斗争上扯。没的说,圈子是属于资产阶级的。谁要是当了圈子,而且又出了事,大家都连忙躲开她,孤立她,与她划清界限。
不过,我也见过一个不跟圈子划清界限的男生,因为那个圈子是他的姐姐。这位男生是我小学六年级时的同学,好像姓张,时间太久,他的大名忘记了。他父亲是一个理发师,他姐姐是我们小学附近某中学的圈子。他姐姐在那个中学挨了斗,很快就传到我们小学。也巧,他家就在我们小学门口附近。于是放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着急回家,聚在张同学家大杂院的门口,等着看他的圈子姐姐是什么样子。大家一边等,一边笑,只见大院门一开,张同学抡着一根篇担冲出来,大家连忙四下溃退,在远处高喊打倒圈子,打倒资产阶级的口号,还有人冲张同学喊话,说,张xx,你不要死心眼,你要跟你圈子姐姐划清界限,回到无产阶级来,我们欢迎你。瞧瞧,那时候小学生政治水平有多高!
弟弟维护姐姐,放在现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在文革时代,正常的情况是,这样的弟弟要跟圈子姐姐划清界限。还有什么儿子揭发老子,女儿揭发老娘的事情,属于司空见惯。所以这个张同学顽固不化地站在他的圈子姐姐一边,遭到了广大革命同学的唾弃。后来,张同学上学,大家谁都不理他。他也想得开,不怕孤立,不怕嘲笑,挺胸抬头,独来独往,似乎他有一个圈子姐姐,有多光荣似的。后来我们终于也见到他那个圈子姐姐了,说实话,真是漂亮耶,比范冰冰还漂亮,可惜生得不时候,没法当电影明星,只能当圈子了。[200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