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的时候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决策者面临一件事情的时候,有许多智囊辩士知其不可为,劝谏,摆事实,讲道理,但是决策者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意孤行,让人很不理解,其实史书所载大多是事后诸葛亮,而且决策者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原因,比如关于赵括为将的事件。
当时秦军大兵压境,老将廉颇屡战不利,且战且退,只能坚壁不出,这令当时的赵惠文王很不爽,于是更换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最后使赵国四十万人被坑,这样的决策使人看不懂?为什么呢?!赵王是怎么想的呢?
第一,赵括是将门之后,他的父亲赵奢一代名将,虎夫无犬子,且他谈论兵法天下莫敢当!至于他父亲不以为善,赵王应该是不知道的,舔犊之情人皆有之,自己的儿子有什么毛病,那也是关起门来自己说,当然不会传到外面去!就是当他的母亲去赵王那里说赵括不宜为将的原因,也不愿意说赵括是纸上谈兵,也没有提到他父亲对自己儿子的评语,只是仅仅说赵括爱财!
第二,赵王对廉颇的战略不满意,消极保守,天天在邯郸附近兵戈相见,何以让寡人能耳贴枕而睡?况且这样的消极防守,旷日持久,赵国也耗不起!
第三,秦军畏惧马服子,这是有历史可查的,而且当年就是赵王英明果断,起用了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击败了秦军,这样的孤注一掷成功了,赵王希望这样的好运气再来一次!
至于反对提出反对意见有两个人
1.蔺相如 他虽然早年和廉颇有过点小过节,但是后来廉颇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变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替廉颇说话,赵王恐怕心中是认为他在帮朋友忙,不以为然!
2.赵括的母亲 赵括已经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衣食无忧。在赵王看来,赵括的母亲前来说自己的儿子不能为将,不过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免去兵革之苦,而且她的理由也不能让人信服,她说的话“”不过是说赵括贪财,人品问题和不能为将没有什么关系吧。将来打了胜仗,多赏赐他点便是了,妇人之见!
可见以上两个人的身份和说辞都没有特别能使赵王改变决策的理由。而赵王其中赵括为将,自认为原因和理由也是无懈可击的!
但是仔细分析起来,赵王选用赵括为将的理由也是不充分的,或者说是错误的。
首先,将门一定出虎子吗?未必吧!历史上有许多名将草莽出身,并非出身兵旅,例如:远的如孙武,吴起,近的如主席,林彪!所谓的将门出虎子,经验之谈,是因为从小生于兵旅之中,耳目渲染,熟悉军事,那要是这样,还不如直接用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就算廉颇不行了,可以用哪个抵抗匈奴很成功的李牧吗?!
其次,临阵换将,兵家大戒。须知赵国耗不起,秦国更耗不起,当这场战争旷日持久的时候,许多因素就是不确定的了,后来各国派兵支持赵国就是例证!
再次,最终使赵王痛下决心的就是秦国传言。《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又说道: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秦军千里负夹来袭,岂能把自己的弱点暴露与敌国之下?!毛主席说过: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坚决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坚决拥护。敌人既然想让赵括替代廉颇,那么赵王就应该坚决反对!真是可惜,赵王生的太早,不能读到主席的语录,结果使赵国四十万壮士死于长平,自己为天下笑,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