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利: 英语学习36法(全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英语学习36法

宋德利


前言

近日整理书籍,突然翻出笔者1993年印制的《英语学习面面谈》一书。随便翻翻,觉得里面一些东西似乎还有些参考价值。比如第一部分:英语学习36法(汉语成语引申法)。这36种方法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读书笔记以及收集的资料加以概括整理的。由于受中国三十六计的启发,我才有意概括成三十六种。其实英语学习法何止三十六种呢?我在书中写道:“为了便于记忆和增加趣味,我尝试性地采取了汉语成语引申法。每一条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编写体例为:1。英译,即汉语成语的英文译法。这部分只是简单的汉英对译,与学习方法无关;2。词源,即汉语成语的出处。这部分只是为帮助感兴趣的读者扩大汉语知识面;3。题解,即从英语学习方法的角度出发,对汉语成语加以引申,是本部分的核心。”为了和喜欢英语学习的朋友互相交流,我愿把自己这些或许谬误百出,或许早已过时的学习心得发表于此,欢迎批评指正。


英语学习36法之1:扪心自问

英译:
lay the hand on the heart and examine oneself / examine one’s own conscience / examine one’s own conscience and ask oneself

词源:
扪,抚摸。扪心,手摸胸膛。手摸胸膛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宋•宋祁《学舍昼上》:“扪 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 宋•宋祁《学舍昼上》:“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

题解:
这里提到扪心自问,并无反省之意,而是取其字面意义,借用其中一个“问”字。学习英语要多问善问。“问”,不仅要问别人,还要问自己。这是自学者必不可少的学习步骤和方法。这种自问法一般可在精读时使用。选好一篇准备精读的文章,经过一番研读,把其中生疏的词句,乃至全篇基本意思弄清之后,为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可对自己自问自答,提问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1.逻辑顺序法:提问时要按照文章发展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思考和问答。假如某一篇文章是论述污染问题的,你就可以提出:什么是污染?污染的起因是什么?污染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排除污染?

2.顺序比较法:顺序比较就是按照思维逻辑,顺序地用比较方法成对地提问,然后做出回答。假如某一篇文章中提到甲乙两人为一项生产计划发生争论,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甲是谁?乙是谁?甲对计划的意见如何?乙对计划的意见如何?甲如何提出自己意见的?乙是如何提出自己意见的?最后再提出一个必须经过自己比较才能回答的问题:哪种意见正确?

3.时间顺序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物传记以及叙述之类有明显时间顺序的文章。人物传记一般总是要按照人物从出生到死亡的顺序讲。这中间有可分成若干时期,而所谓的时期,一般也要提到具体时间。叙事文章一般会按照事情发生发展,或结束的时间来写,因此这类文章可以按时间顺序向自己提问回答。诸如:此人何时何地生?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如何度过的?有何功绩。最后卒于何因,何时?何地?


英语学习36法之2:字斟句酌

英译:
write in ornate style / weigh one’s words / refine (up) on words

词源:
斟酌,估量。指对文字的运用是否得当加以推敲。一字一句地进行比较,最后精心加以选择。形容写作或讲话慎重认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一卷:“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题解:
现代人无论在取人名、店名或商标名称时都十分讲究,而且往往加上英文译名,但稍有不慎,便会出错,甚至闹出大笑话,结果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字斟句酌。下面请看几个失误的例子。

某地有一家气派豪华的饭店,名曰“燕子楼”。中文的意思很不错,但翻译成英文时却没有采取音译法,而是采用了意译法,结果译成了swallow。 Swallow 一词在英文中的确指燕子,但这只是名词,而动词则是“吞咽”的意思,而且常指像燕子那样不嚼而吞咽,颇有“狼吞虎咽”的意味。结果,气派不凡的店门前用漂亮的霓虹灯装饰出耀眼的“Swallow Restaurant”,让一位美国客人十分费解,看后摇头皱眉,幽默风趣,又不无讥讽地问:“我在这里可以细嚼慢咽吗?”

有一种唇膏取名“芳芳”,听起来颇为雅致,而出口商标的英译名称却采用音译法,按照汉语拼音译成了Fang-fang。殊不知,英文中恰好有fang 一词,然而词义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那是毒蛇的毒牙!试问,有哪位女士敢买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毒牙”唇膏美容呢?

又如著名的李宁运动服,翻译英文名称时也需要格外注意,因为李宁的名字汉语拼音Li Ning,弄不好写成Li ning就麻烦了,因为英文中Li ning有衬布的意思。不知李宁何许人的外籍人士,看到这种译法,可能会把大名鼎鼎的李宁运动服误解为运动服衬布。

因此,取名时,尤其涉及到英文名称时,千万要字斟句酌。其实在英语学习和运用的全部过程中,对任何问题都要有字斟句酌的认真态度。


英语学习36法之3:斩草除根

英译:
root out / 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 rid oneself of the weeds by killing the root

词源:
斩草,除草,割草。除草要连根拔,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掉祸根以免后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袁绍曰:‘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七卷:“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到萌芽再发。”

题解:
词根在英语造词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科技英语词汇,用词根造词的比例相当大。不过,词汇虽多,词根毕竟有限,这就为我们利用词根判断词义提供了方便条件。以词根angi-(血管)为例,有的词典为它列举的派生词竟然多达135个。可见,字要来个“斩草除根”,把词根的障碍扫除干净,便会有“一通百通”之效。

有些词根本身是一根一义,而且只限于某一门类具体学科中的应用,对它们只需“望文生义”,便可迎刃而解。但是有的根并不好除,因为这些词根还要涉及到一些其它问题。多数词根含义复杂适用于若干门科学,不像专业词根那样好懂,需要分析对比,方能触类旁通。例如radio- 这一词根来自拉丁语的radius,原意为车轮的“辐条”,引申为数学的“半径”、物理学的“辐射”和“无线电”、化学的“镭”、医学的“X射线”等,并由此派生出各个学科的许多含义迥然相异的新词来。

由于词义的发展,有些词根意义一再引申,致使难以识别其“庐山真面目”。还有的科学家用某个词根创造新词,往往形成同根异义。如拉丁词根flu-或fluor-( =flow,流),它有许多派生词,如fluid (流体), influence(影响), influx(流入), influenza (流感),等等。古代神话和传说常常是科技词根和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有的科技词根甚至来自某个科学家的名字,从而衍生出现代英语中众多的新词汇。

以上这种由词根派生出的新词汇在一般词典中都不易查到,但如果能知道一点它的词根和来历,集中扫除词根这一障碍,那就会使我们对英语词汇的记忆事半功倍。


英语学习36法之4:披沙拣金

英译:
obtain gold by washing it from sand and gravel / pan gravel for gold / sift sand for gold

词源:
披,散开。拣,挑取。铺散开沙子,挑取真金。比喻从杂乱的物品中进行挑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唐。刘知几《史通。直书》:“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崔山同》:“崔拾遗方采炳然,意思方雅-----斯亦披沙拣金,往往见宝。”也作“排沙简宝”,“简”即“拣”也。

题解:
英语的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义。可是初学者对此往往不能注意,误以为一个单词学了几个意思就万事大吉,结果在实践中难免碰钉子。

根据《牛津英汉大辞典》统计,前置词of有63个不同的意思;in 和with各有40个; at和 by各有39个; to有33个; for有31个; on 有39个;from有15个; come有69个; make有97个; take有91个; set作为动词有126个,作为名词有47个。最典型的多义词大概要首推get一词。早在1789年就有人指出get的多义性,声称仅仅用get一词就可以描绘一天的全部动作。

一词多义是个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千万不可走入另一个极端,企图对所有的解释一下子都记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正确的方法就是披沙拣金。在词义解释的茫茫沙海中,披无限之沙,拣有限之金,即根据不同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去记,只有如此,才能不致茫然无措。


英语学习36法之5:未雨绸缪

英译:
save (or lay up) against a rainy day /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 take precautions beforehand

词源:
绸缪,用绳索缠捆,引申为修补。趁着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诗经。幽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户牖。”这里指鸱鸮(读“吃消”)鸟,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就啄剥桑树皮修补巢臼。

题解:
“未雨绸缪”是说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阅读英语文章可参照此法。比如,适当学习词汇和短语,而后再着手研读。

学习外语一般不提倡孤立地突击学习词汇,因为大多数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之中,意思会出现差异,它们各自所适用的句型以及搭配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及上下文而孤立地学习词汇,就会难以理解词的准确含义,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加以使用。即使理解是正确的,但没有上下文的辅助,而单独去大量地突击单词和短语,也极易遗忘。

尽管如此,在研读一篇文章之前适当地集中学习一些词语还是可以的,因为这样做,在上下文中再见到这些词语时,就容易记住,不易忘掉。此外,还可以试着突击性记住一些名词术语,或者是词义单一,不牵涉上下文搭配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可能会有一定的短暂效果,虽然如此,在帮助阅读方面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好办法。

练习口语时亦可采用此法。先把围绕某题目或内容的词汇写出来,供进行对话或复述时使用。比如先将某些食品的英语名称写出来,供就餐对话时使用。这样会自然地、迅速地学会一些单词及短语。

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不论用何种方法集中学习或突击单词和短语,在强记词义之后必须加以使用,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练习口语或练习听力等办法来加强印象,记忆与使用这两者相隔的时间越短越好,这似乎有一个“趁热打铁”的问题。


英语学习36法之6:兼听则明

英译:
Listen to both sides and you will be enlightened.

词源:
兼听,多方面听取。明,明辨。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事物。汉。王符《潜夫论。明闇》:“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征传》:“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题解:
“兼听则明”在此取其字面意义,引申到英语学习方法上来,最切实际的如听力训练。听力训练可以分成“精听”和“泛听”两类,这两者兼而用之,岂不是“兼听”吗?

“精听”,要记住所听材料的每个细节,诸如每个单词、每个句子。如果是单句练习,则要求听懂全句,再做记录。一直听下去,中间不能停止。如果是短文练习,要求先听一至两遍全文,内容基本清楚了,再逐句记录。所以,“精听”不单纯是机械的记录,也是一种综合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的训练。

“泛听”,要求听懂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情节,立即做出理解性判断,锻炼排除个别难点,紧跟语流,捕捉信息的能力。这种练习实用价值更高。“泛听”时,手里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可看,全凭听觉判断。整个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边听边想。听完全文,可以练习复述,复述的次数越多越好,如能背下来更好。当然每篇文章都提出这个要求是不切实,也是不可取的。


英语学习36法之7:举一反三

英译:
infer other things from one fact / draw inferences / draw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词源:
反,推论。比喻懂得一部分就可以推知其余。形容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角落。反,类推。意思是说,孔子要求学生对他的说教要能够举一反三,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再教了。根据孔子的这段故事,“举一反三”也作“举一隅反”或“一隅三反”。

题解:
做练习时,可采用此法。由于条件所限,课后习题要求比较单一。翻译就是翻译,填空就是填空,只要按照要求做好就可以了。不过要想学到更多的东西,可以开动脑筋,充分利用这些习题。“举一反三”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举一反三”法式说对一个习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多方面向自己提问。这样,一句话就会引发出许多句话,而这些话所涉及的英语知识又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It is a book. 如果书上只要求译成汉语,那么只需写上“这是一本书”即可。不过,这样做仅仅学会一句话。如果把这句话当成素材,就可以提出许多翻译练习题。请看:Is it a book? Yes, it is. / Is it a book? No, it isn’t. / It is a book, isn’t it? Yes, it is. / It is a book, isn’t it? No, it isn’t. / It is not a book, is it? Yes, it is. / It is not a book, is it? No, it isn’t.

如果对每个习题都能不厌其烦地举一反三,那学到的就不是若干个单一的东西,而是若干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网。这种举一反三法在复习功课时尤为见效。如果这样,也就不会发愁找不到复习材料了。


英语学习36法之8:纲举目张

英译:
Once the head-rope of a fishing net is pulled out, all it meshes open. / Once the key link is grasped,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 When the general plan is laid out, the details are easy to arrange.

词源:
纲,网上的大绳。目,网上的孔眼。举,提起。提起网上的大绳子,网眼自然就都张开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它环节。也比喻文章头头是道,条理分明。《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用民有纪有纲。一引起纪,万目皆张。”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题解:
要想写好英语说明文,写好段落主句关系十分重要。英语说明文的每一段落一般都有段落主题句。段落主题句就是一段的纲。只有写好主题句,才可能做到“纲举目张”,把全段文章写好。全篇各段的主题句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各种不同角度说明了文章的主题,所以只有把各段的主题句写好,才可能对全篇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要想写好段落主题句,首先应该认真审好题,然后采取说明文常用的手法,诸如举例、说明、比较等,来说明主题。其它应注意的问题当然还有许多。比如:第一,主题句应该恰当切题;第二,除应该提高英语写作表达能力之外,还应该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第三,一个段落主题句应该只提出在一段中要说明的问题,而不是在整篇文章或整部书中要说明的问题;第四,应该注意语言基础,诸如句型、词组、词汇的运用方法的练习。

总之,要写好段落主题句,必须做到:第一,理论严谨,合乎实情,合乎常理;第二,全局在胸,合乎文章本身的发展逻辑。


英语学习36法之9:一目十行

英译:
read (or cover) ten lines at one glance / read ten lines of writing with one single glance

词源:
目,用眼睛看。阅读时,一眼就能看十行字。比喻看书速度快。唐。姚思廉《梁书。简文帝纪》:“简文帝幼而敏睿,既长,读书十行俱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那三官双明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成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 后来也用以形容读书马虎,不细致。

题解:
读书时一眼就能看十行,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说十行是夸张,不过根据自己所需而尽量加快速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一目十行的读书方法可用于快速寻读答案练习中。快速寻找答案是快速读书的一种方法。最好由两人配合,甲找到一篇乙所未读过的文章,从里面挑出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做成问题,乙读书之前,或口头告诉他,或书面写出来给他看,总之让乙明确读时应寻找的内容。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人名、地名、数字等等。乙在读时要快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甲可以采取一些强硬措施,比如计时,这样可以督促乙的读速。乙在读时要快速,减少读每一行所需的时间。于是可以采取一目十行那样的粗读法,如果在某一行中没有寻找到目标,要立即放过,迅速转移到下一行去继续寻找。

快速阅读要解决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和阅读技巧问题。所谓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指以下各点:第一,阅读,尤其是快速阅读,和平时看中文书籍一样,是为了与作者交流思想,获取信息,而不是为研究语言,更不是破译密码;第二,快速阅读过程中,不需要百分之百的理解,哪怕只理解百分之七十就可以了。快速阅读中一定要抓住中心思想;第三,阅读速度与理解没有绝对成反比的关系,并非读速慢理解率就高,读速高,理解率就低;第四,没有必要将材料中出现的所有单词都掌握,只要求阅读后知道文章的大意,这样并不会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所谓阅读技巧问题,主要是指改变通常的阅读习惯,其中包括:第一,不要纠缠语言细节,不查词典,不考虑语法问题;第二,克服阅读过程中头随字行来回移动的习惯,要做到快速眼动而头不动,克服手或笔指着字行的阅读习惯。读的时候不要出声,甚至连默读,也就是虽不出声,但嘴依然在动的习惯也要克服,要练习“眼读”,避免“口读”;第三,克服阅读注意力不集中,或影响阅读速度的任何习惯。

如何巩固快速阅读成果呢?可以把阅读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可以速度为主,技能训练为主,用比较容易的阅读材料;第二阶段是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果,保持所取得的速度,突出以理解为主的训练,用比较难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增加词汇,搞清一些语法难点。


英语学习36法之10:广种薄收

英译:
sow extensively (or over wide areas) for whatever that can be gathered in /
extensive cultivation

词源:
广,多,扩大。薄,少。指扩大耕地面积,而不考虑单位面积产量,最后以耕地面积大
而取胜的种植方法。也指只顾多种植,不顾精耕细作,以致降低了产量的得不偿失的种
植方法。

题解:
“广种薄收”虽然是种田的方法,但也可以取其义而引申,用于读书学习的方法。用到
读书上可称为“博读”。一篇文章的内容毕竟有限,即便完全掌握也只局限于某一方
面。文章多了,所及方面自然就会多。这样,一方面了解一点,方面一多,最后所掌握
的知识量自然就会多起来。具体做法就是不局限于自己所攻学科。学文科的也可以看理
科的,学理科的也可以看文科的。这样互相补充,所学知识就会全面,从而避免片面
性。

学习英语的博览群书,无论从打基础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发展听说能力的角度来看,抑
或从提高写作能力的角度来看,乃至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博”即
宽,就是要把读书的面放宽,不要把自己囿于自己所攻专业之内。

对于基础差的人来说,无论学什么专业,在选择读物时,“博览”二字也都可以落实到
多读一些简单的故事。此类材料的优点是常用词语及句型出现的频率颇高,再者,故事
能吸引人们的兴趣,使人不自觉地提高了阅读速度。另外,故事还可以提供某个词语出
现的生动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语学习36法之11:精耕细作

英译: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 intense cultivation

词源:
指对农作物精心细致地耕作,力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增加粮食的产
量。

题解:
这种耕田方法也可以加以引申,用于英语学习上来。它正好与“广种薄收”成一对。
“精耕细作”,突出精字和细字,其实它主要是突出一个“精”字。故而此种读书方法
其实可归类于“精读”的范畴。

精到何种程度,如何来精?这要看具体的读书目的及读物的内容。从篇幅讲,有的精于
全篇,有的则精于重点段落;有的精于句子,乃至单词短语;还有的精于语法,有的则
精于写作技巧。精于全篇的要逐段、逐句、逐字地用心研读,比如短小精美的散文,或
名人名著等。

精于重点段落则有些实用主义的味道,看中某一重点段落,着眼于提高语言技巧,或提
高造句能力,从内容到形式仔细研读,融会贯通,有些甚至需要熟读会背。精于重点句
子,是指某一些典型的句子,或比较新颖,或比较深奥,或具有代表性。精于重点词语
的,往往需要理解和记忆词义,并用其造句,加以运用。


英语学习36法之12:详情度理

英译:
make an intelligent appraisal of the situation / make a reasonable
appraisal of the question

词源:
详,端详。度,推测。形容依据情况推理论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凤
姐详情度理,说:‘他们必不敢多说一句话,倒另委屈了他们”。也作“揣情度理”。


题解:
语言和其它事物一样,总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比如有的词根意义就一再引申,这直接
影响词汇的意义。要想认识这些词根及其构成的词汇之“庐山真面目”,一定要抱着认
真态度,对每个词及词根,做到详情度理,弄清其发展演化的来龙去脉,只有如此才能
真正掌握。

例如salary (工资)一词,词根是sal- 其实就等于salt (盐)。 那么,“工资”与
“盐”有何关系?原来古罗马时代吃盐是定量的。士兵每天可以领到一份购盐证作为报
酬。现在英语中还说:He’s not worth his salt.(他配不上他那份盐。)即不称职
的意思。That’s rather too salt! (费用太高!)

Sal-作词根的词不算少。如:salad = sal+ad(色拉), 就是在上面加点盐的意思。
Salami (一种咸味很浓的腌制香肠),saline 化学上和医学上对各种食盐溶液、盐
水、盐类泻药的总称,它又派生出许多术语。

又如hypo- 和somni-这两个词根都表示“睡眠”之义。原来它们都来自神话中的睡神。
这个睡神在希腊叫做Hypnos,到了罗马,变成Somnus,这样,因词源不同,在现代英语
中就派生出许多有关睡眠和催眠之类的词。如:hypnosis 催眠术,hypnotize催眠,
hypnotic催眠药,hynotherapy催眠疗法。而睡神Somnus的助手叫Phantasus,擅长用幻
觉诱人入胜,因此又派生出许多已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表示幻觉和幻想等的词。如
phantom ( 或fantom) fantasy,fantastic等。

英语学习36法之13:寻根究底

英译:
inquire deeply into / get (or probe) to the bottom of (the business) / find
by hard and thorough search

词源:
寻,寻求。究,追究。寻求根源,追究底细。形容什么事情都要问个所以然。清。曹雪
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题解:
学习英语要有寻根究底的精神,这样可以发现许多对自己来讲是新鲜的东西,并且增强
趣味性,加强记忆力。以doctor为例。这个词既可作“博士”讲,又可作“医生”讲。
这两个词义似乎毫不相干,但从词根分析,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拉丁词根doc- 或 doct- (=teach教)。Doctor在古代就是“教师”的意思。当时教师
被认为是最有学问的人。后来,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个词就很自然地转义为在某个
学术领域里获得学位的人,即“博士”了。

由于“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简称M.D.)是英国设立最早,而且为最大多
数人所熟悉的一种“博士”头衔,所以人们不知不觉地就把“博士”当作“医生”的同
义词了。doc- 和doct-这个词根的常用派生词还有docile(可教训的),doctrine(
学说、教条),document(文件、文献),等等,不一而足。

再以词根galvano-(电流)为例。此词根出自意大利生理学家Luigi Galvani。有一次
他偶然发现带电的解剖刀可以使青蛙的尸体发生肌肉痉挛,经过进一步试验,终于证实
了用化学方法发电的原理。于是他的名字便成了许多专业术语的来源。如:galvanism
(流电学,流电电疗法),galvanized iron(马口铁),galvanoplasty(电镀)。不
仅如此,还形成了一个非常形象地动词短语:galvanized into life 振奋精神。


英语学习36法之14:纵横交错

英译:
arrange in a crisscross pattern / crisscross

词源:
纵,南北的方向。横,东西的方向。错,交叉。形容事物互相交叉,情况复杂。也作
“纵横交贯”。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十七卷:“见《万法归宗》中载有是符,
其画纵横交贯,略加小篆。”

题解:
纵横交错,各有侧重的方法在阅读练习中十分重要。阅读可以分为许多种,诸如:精
读、泛读、快读、略读、寻读等。每一种读法都可以算作一条纵向的线。把这些纵向的
线再向横的方向互相交织,便纵横交错成网。

各有侧重是指在向横的方向发展之前,先要把纵向的线理顺,具体讲就是明确各种读法
的特点和作用,以期通过阅读有所收获。

精读是为了学会各种阅读技巧;泛读是为了增强语感;快读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
能力;略读是为了抓住文章重点;寻读诗为了回答问题。

阅读中的纵横交错,就是指在各种阅读训练中,既注意各自的纵向联系,又注意它们的
横向联系。如精读中的阅读练习,是从最基本的阅读技巧向较难得阅读技巧发展,注意
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便是“纵”。

把精读中学到的阅读技巧用到泛读和快读中,或反过来处理,这便是“横”。比如,可
以用从精读中学到的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技巧,自觉地指导泛读和快读等。而快读中的略
读法,也可以用以指导泛读,甚至精读。如此往复,交替运用,便可有较大收益。


英语学习36法之15:双管齐下

英译:
Paint a picture with two brushes at the same time (work along both lines )/ do two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 do both things simultaneously

词源:
双管,两管笔。下,下手。原指左右手各握一管毛笔,同时下手作画。比喻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或两件事同时进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张璪画松“能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潤含春泽,一为枯枝,惨同秋色。”

题解:
听力的提高是一件十分复杂而又艰难的事情。练习听力时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其中有两点不能忽视,即培养连贯记忆的能力和培养预测能力。对这两点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提高听力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一:培养连贯记忆的能力。对于一篇学习材料,往往也能基本听懂,但听到后面又忘记了前面,听完整篇文章就记不清听到的内容了。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连贯记忆力。究其原因,就是没能边听边记忆。实践和研究表明,对听到的内容迅速地记忆一下,哪怕只是瞬间记忆,稍微留一点心,其效果也比只听不记忆强得多。有时可以采取一些硬性措施,比如,听后要进行练习,其中包括重复、回答问题、判断是非、多项选择、填空复述等。为了做好这些练习,就可以迫使自己不得不边听边记忆。

第二:培训预测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听了上文后的一刹那,就能预测到下文大概要讲什么,这对听力理解是很有益的。例如听到I was angry时,马上停下来问自己:Why was he angry? 然后可以凭猜测想象。如:Maybe he had been waiting for a friend for too long a time. 然后再接着听下去,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英语学习36法之16:舍文求质

英译:
Attend to the meaning and neglect the words / grasp the meaning instead of the words / pay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and disregard the words

词源:
舍,舍弃。文,文采。质,朴实。不重文采,而求朴实,此“舍文求质”之谓也。比如,中国已故著名作家赵树理的作品便是“舍文求质”的典范,具有独特的风格。

题解:
“舍文求质”的本意是不求文采,只求质朴。把这一成语用到英语学习上,就是舍去原意,加以引申。比如可以引申为透过表层意思,求其深层意思。

英美人士说话和我们一样,有时是话外有话,所以只是按照词句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就难免出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努力学习,细心体会,舍去文词的表层意思,求其深刻内涵。现举两例,以供参考。

比如,你和某人谈过一会儿之后,对方如果说:It’s been interesting talking to you. 那你千万不要以为对方认为同你谈话很有意思,似乎想再聊一会儿。其实这句话用的是现在完成时,这已经暗示“有意思”已经成为过去,在往下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言外之意就是“没有意思”。如果你不透过表面文词看透言者的实质意图,就会自讨没趣,大冒傻气,言者喋喋不休,听着充耳不闻。

再比如,若有两位客人,一男一女,男士把女士介绍个你时说:She’s been a widow for a year. 直译就是:她已经当了一年的寡妇。从文字表面看,翻译得很忠实原文,从字面上看,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但由于不同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色彩含义,所以这样的译法欠妥。中国人听了很不入耳。因为“寡妇”一词在汉语中总是给人以欠佳的联想,而widow一词在英语中却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性词。西方女人丧偶后被人称为widow,乃属平常之事,即便自称widow亦不为过。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如“舍文求质”,按照句中的确实含义以及中国人能接受的方法,译成:她先生已经去世一年。或者译得文气一些:她已孀居一年。试看,这样译的语气是否显得好得多?顺便提一句,widow一词如直译“寡妇”,不如译得文气些,叫做“未亡人”。


英语学习36法之17:以一当十

英译:
Pit one against ten / Everyone is worth ten.

词源:
当,抵挡。用一个人抵挡是个人。形容勇猛善战。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也形容质量高,水平高。

题解: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重点,抓住重点就能以一当十,事半功倍。学外语也不例外,比如说课文与练习。对于用课本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就可以作为“以一当十”的典型。而对于这类典型一定要学精求精。

初级阶段的课文,语言结构比较简单,在一般情况下,掌握了新词与句型,课文也就容易学了。中、高级阶段的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有独立的主题,为表达完整的情节,语言材料比初级阶段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那么如何来学习这些课文呢?在中、高级阶段的课文学习中,人们往往忽视听说的训练,而去过多地分析句子结构,钻研语法。其实,有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学习者可以学着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文内容讲出来,还要用英语把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情况做简单的叙述,使自己不仅学到了语言,而且也丰富了知识。

不过,也不要把所有课文都这么精细地加以研读。其实有些课文不必精读,只需泛读即可。对于这样的课文,只要阅读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常用词语和表达方法就可以了。

为了培养语言能力,必须做练习,这便是实践出真知。练习可分成巩固性练习和活用性练习两种。前者是为巩固语言知识而设计的练习,后者是为发展口笔语能力而设计的练习。

常用的练习方式有:套用课文句型造句;用课文中的词或短语造句,或给出几个词语,要求写出意思连贯的小段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笔头回答。学习者要为自己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使每几个回答串在一起,构成一篇课文的复述。经常做这类练习,有助于培养自己口笔复述的能力。


英语学习36法之18:入国问俗

英译:
Do in Rome as Rome does ( or as the Romans do). /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 learn about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 country one goes to

词源:
国,本指都城。俗可,风俗习惯。进入别国时,先友好了解哪里的风俗。《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也作“入境问俗”。宋。苏轼《密州谢上表》:“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

题解:
语言学习要涉及到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皆属于文化范畴,学习外语切不可忽视这点,更不能以中国之俗去理解和翻译外国之俗。“入国问俗”是进入英美国家时不可轻视的,在学习这些国家的语言时亦应如此。

有一位房东老太太热心帮助失业房客找工作,但结果好心没得好报,一番热心反遭房客冷漠。从中国人的观点看,房客失业,可怜巴巴,房东老太太善心大发,热情备至,不辞劳苦地到处奔波,为自己失业的房客找工作。如此体贴热心,实属难得,房客本应对老太太感激涕零。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不然,说轻了这是“杞人忧天”,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说重了这是干涉他们私事。

从西方文化的观点来看,这位成年房客已非孩童之辈,他并没有委托老太太代他找工作,而老太太偏偏要从中插一杠子,这便违背了西方人际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一个成年人是独立的个人,个人的行动要由个人决定和负责。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乃做人之美德。

美国文化中有其突出个人的独立性,以此作为其价值观的基石。这种基石便决定了个人私事不允许他人干预的处事哲学。在处理朋友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一个重大区别:朋友之间,我们以尽可能为对方考虑为美德。事先考虑朋友的利害,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出忠告,主动热情地帮忙,而且还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对他人的批评,要采取克制态度,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为座右铭。而在西方文化中,首先要尊重对方的隐私,尊重对方的独立精神。若对方不提出请求,通常情况下不去主动提出建议,如若不然,则会染指他人的私事。


英语学习36法之19:一张一弛

英译:
tense up and relax alternately / tension alternating with relaxation

词源:
张,将弓拉开。弛,将弓放松。“一张一弛”就是说,有时把弓绷紧,有时把弓放松。原比喻治理国家有时宽有时严,要宽严结合。《礼记。杂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段话讲的是治国之道,而引申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则比喻要善于调解,劳逸适度,有节奏地进行。

题解:
张,紧张。弛,松弛。读书有紧张之法,亦有轻松之法。读起书来不可一味地“张”,亦不可一味地“弛”。这种“一张一弛”的读书法可用于英语的泛读。

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没有什么基础,或有也不多,故而总喜欢逐字逐句地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读懂。这种做法有时非常必要,但那是典型的“精读”,根本算不上“泛读”。诚然,只有通过“精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识和一定量的词汇,才谈得上“泛读”。但不能因此而重视“精读”而忽视“泛读”。

从获得语言材料这个角度看,从长期的外语学习来看,泛读无疑比精读重要得多。因为,只是精读十几篇获几十篇典型文章,而不进行大量的泛读,要学好外语是很困难的。泛读,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这样读书的时候,一是不能抠细节,要着眼于整体的理解,二是要保证阅读有足够的数量,三是读速要快,有紧迫感。总的说来,要读得粗些,但在文章的开头以及重要环节,也可以放慢速度,需要读得细些。粗读时的“快速”和“紧迫感”,便可成为“张”,而“放慢读速”和“读得细些”,便可称为“弛”。

泛读应尽量读得快些,才能保证足够的量,但也不是越快越好。一分钟能读到二百个词就已经是不慢的速度了。当然,如果一分钟只能读几十个词,也不必懊丧,可以慢慢练习。如果能够达到每分钟读三百多个词,就算阅读初步过关。泛读时是否需要查词典,这要看是否能够理解文中的意思,如果读不下去,或者某个词反复出现,那就需要查一下。一般情况下,不必频繁地查词典,更不必做很多的笔记。多查多记,就会过于“弛”,到头来影响了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英语学习36法之20:称体裁衣

英译:
act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or capacity) / estimate (or figure out ) one’s strength before acting / do what one’s strength allows

词源:
称:适合,相符。按照适合身体的高矮胖瘦的尺寸裁制衣服。比喻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办事。梁。萧子显《南齐书。张融传》:“(太祖)手诏赐融衣曰:‘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是吾所着,已令裁减,称卿之体。’”也作“量体裁衣”。

题解:
“称体裁衣”在这里指英语学习选材得当,所谓得当,就是要适于自己的水平。具体地说,就是选材难易程度以略低于自己水平为宜。有人认为材料艰深才能有助于自己的学习进步,其实,到头来也只是务虚名而受其害。

有些初学者总是把眼睛盯住大部头的原著,觉得简易读物好像是别人嚼过的食物,是不屑一顾的二手货。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读些简易读物比读原著要来得实惠。有的大学教师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至少读五、六十种简易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读过上百本简易读物才过渡到读原著。实践证明,凡是这样做的,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材料容易,读、听才不费气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顺利地转化为己有。难易程度有无固定标准呢?这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讲,判断难易的一个标准,就是不使用词典,或少用词典就能读懂或听懂。当然并不是越容易越好。一个生词一个难点也没有的材料,听起来固然容易,但是却很难使人进步。

英语学习36法之21:正本清源

英译:
reform from the bottom (or from the heart) / clarify matters and get to the bottom of things / reform radically / overhaul thoroughly

词源:
正,使之正,整顿的意思。本,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治理好。清源,从头清理。源,水源,引申事物的开始。总之,正本清源,就是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比喻彻底解决问题。汉。班固《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源)正本之论,删定法令。”唐。房玄龄等《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题解:
英语和汉语之间有许多貌合神离的东西,运用是极易出现偏差,所以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尤其要注意透过英语的表层意思看到深层意思。这种深层意思可称为“本”与“源”,要想不发生差误,必须经常注意“正本清源”。

比如,英语中有一条谚语:The shoemaker’s son always goes barefoot. 鞋匠的儿子总是没鞋穿。 这与汉语中“卖盐的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之类的说法及其相似。然而,这两者的含义并不对应,是典型的貌合神离。尽管它们有形象上的形似之处,但从含义和用法看,却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特点。

从字面看,英语中没有鞋穿的是鞋匠的儿子,而汉语中没盐吃而喝淡汤的是卖盐者本人,没有凉席而睡光床的也是编席者本人。而且都是因为贫穷。这一区别看上去微不足道,其实关系之大非同一般。

英语的这一谚语形成于16世纪。当时的原型是:“有谁的鞋比鞋匠妻子更破呢?”原意是鞋匠为了拼命挣钱,连自己的妻子也舍不得给新鞋穿,所以本来是含吝啬之意的。并不是由于穷而穿不起。后来,句中的“妻子”逐渐被“儿子”所代替,才形成了现在这一条谚语。请看,“正本清源”是何等重要。



英语学习36法之22:评头品足

英译:
criticize from head to foot / go around criticizing this and condemning that / make carping comments on (or about) somebody / find fault with this and criticize that

词源:
品,品评。本指对妇女的容貌说长道短,乱加评论。也指对人或事多方挑剔。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有注在名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态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也作“评头论足”或“品头论足”。

题解:
“评头品足”在中文中是个贬义词,其间似有不谦之虞,但有时办事也不必过谦,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见解,可以对他人的见解或作品等来一番切合实际的评论,这在英语学习中是大有好处的。

“评头品足”第一要敢,第二要准。所谓敢,就是要敢于破除迷信,对自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敢于评论。一般来讲,对凡人琐事还敢于评论,对名人则不敢“轻举妄动”。其实名人也不总是正确的。有时他们的东西也会有缺点,甚至错误。此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之谓也。

以莎士比亚作品的中译本为例。一般的译者是不敢翻译莎翁作品的。现有的译本一直被奉为完美无缺的经典,因为译者都是赫赫有名的译界专家。笔者有一套由名人翻译的莎翁译本。但我发现其中有些句子,不用对照原文,只要读一读译文就会感到有些地方翻译得似乎欠妥,完全可以翻译得更为通俗易懂。虽是“白璧微瑕”,但对于初学者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现举〈暴风雨〉中几个例子,试加分析。

原译之一:
后来我们到达了这个岛上,就在这里,我亲自做你的教师,使你得到比别的公主小姐们更丰富的知识。

改译:
---- 使你比别的公主小姐们得到更丰富的知识。

注释:
原译比较的目标不当,因为它用公主小姐们和知识相比了。众所周知,相比的只能是同类项,故而用人(公主小姐们)与物(知识)相比是欠妥的。

原译之二:
国王的船安全地停泊在一个幽静的所在;你曾经某次在夜里把我从那里叫醒前去采集永远为波涛冲打得百慕大群岛上的露珠;船便藏在那个地方。

改译:
有一次,你在那里曾经于夜间把我叫醒,到那总是被波涛冲击的百慕大群岛去采集露珠。

注释:
可能过于迁就句子的完整性,不愿把长句打碎,结果没有顾及到中国人的造句习惯,从而使句子译成了个大肚子。不看原来的英文,任何懂汉语的人,读了原译那么长的句子,都会感到不舒服。


英语学习36法之23:条分缕析

英译:
analyze point by point / make a fire analysis / bring up each point in order / a detailed analysis

词源:
缕,线。一条条,一丝丝地去分析。比喻剖析得深入细致,很有条理。梁启超〈变法通义〉:“凡译此类书,宜悉仿内典分析之例,条分缕析,庶易晓畅,省读者心力。”也作“析缕分条”。清。平步青《霞外捃屑》第五卷:“说经之书甚多,以及文集说部,皆有可采。窃欲析缕分条,加以剪裁。”

题解:
英语词典的解释中,“多词共义”和“互为释义”往往给初学者以假象。让人误以为英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绝对相等,因而可以毫无疑问地加以互换。其实,英语中同义词意义完全相等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则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所以学习时必须对这一问题“条分缕析”,方能避免错误。

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异进行“条分缕析”,可以发现它们大致可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词义、感情、文体、搭配、用法。

词义:
以common knowledge, general knowledge,common sense 为例。common knowledge 指的是人所共知的某件,或某几件事。general knowledge,除了有时能与common knowledge 通用外, 一般指的是通过课堂或读书看报所获得的各个学科和各行各业的基本知识。common sense则是指那些几乎人人皆知的实际生活经验。

感情:
有些同义词尽管在语义上相差无几,但在感情色彩上却有褒贬之分。以“死”为例。它至少有三种表达方法:pass away, die, kick the bucket. 这三种表达方式的意义都相同,但第一种用词委婉,可表示对死者的尊敬。第二种措词为中性,直截了当。而第三种措词嬉俗,乃至不敬。

文体:
同义词之间一般还存在文体上的差异。如正式与非正式之别,书面与口头之别,美语与英语之别,环境区域之别,古代与现代之别,上层与下层之别,普通于专门之别等。 如:purchase与 buy,同为“购买”之义,但前者为书面词,后者为口头词。 再如:approve 和 agree 都可以作“同意”解释,但前者为正式词,后者为非正式词。

搭配:
有些同义词,除了上述三种差异之外,在搭配习惯上也不尽相同。tremble,quiver,shudder,shiver这四个词都含有“抖动”之意。但 tremble常常和“恐怖”相联系;quiver常与“激动”相联系;shudder常与“厌恶”相联系;shiver 常与寒冷相联系。

用法:
还有些同义词再用法上各不相同。例如:also, too 和and ---as well,都表示“也”,但它们在句中的分布位置并不一样。再如:enough 和 sufficiently 虽然同义,但在修饰形容词或另外一个副词时,前面一个后置,后面一个前置。



英语学习36法之24:听微决疑

英译: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by attending to details

词源:
微,细微。疑,指疑难案件。注意细微的情节,能解决疑难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分析归纳和解决疑难。汉。司马迁《史记》:“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便为理。”此处的“理”为“狱官”。

题解:
学习英语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疑问,对这些疑问必须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总结,这些疑问才能得以解决。

常常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英汉词汇是否能对号入座?答曰:“一般不能。”初学英语者总爱依赖词典,误认为词典可以提供万应灵药,包医百病似地解决数不清的汉语释义,于是有人竟然花大气力大背特背词典。殊不知,最后效果并不会理想。

问题就出在这些人认为英汉词汇之间只是“半斤对八两”的对应关系,因此完全可以对号入座,似乎只是对一个东西的不同称呼,就像土豆有人称为“马铃薯”,有人称为“山药蛋”一样。其实大谬不然。美国著名外语教育家弗里斯曾经指出:“除了一些纯技术性词汇之外,一种语言的绝大多数单词的词义范围,决不会与另一种语言的所谓对应词的词义范围恰好吻合。”

如果从细微之处加以分析研究和对比,就会发现英汉两种词汇之间各有特点,两者关系极其微妙。

词义部分对应:
以“吃”为例。汉语中可与“吃”字相连的东西不仅有具体的东西,如:饭菜、鱼肉、水果、酒水、糖果、香烟、药物等,而且还有一些抽象的东西,如:苦头、甜头、败仗等。而英语中eat(吃)后所能接的东西实在太少。即便一些真要用嘴吃的东西,也不能用eat这个动词。如:喝(吃)酒:drink wine;喝水:have some water;吃药: take medicine;吃瓜子:, crack melon seeds;吸烟:have a cigarette;吃败仗:suffer a defeat。

词义互相交织:
以fine, thin, tight 三个词为例,可见两种词义互相交织,呈现连环套式的有趣情形。
Fine:好(好教师:a fine teacher);细(细砂:fine sand)
Thin:细(细线:a thin thread);瘦(瘦人:a thin man)
Tight:瘦(瘦衣服:a tight coat);紧(紧的鞋: very tight shoes)

词义宽窄各异:
取某一特定意义,再列出相应的英汉单词,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词汇意义的面宽窄相差甚大。以英语的writer和汉语的“作家”为例,前者可泛指所有动笔写字的人,诸如:作家、作者、文书、寄信人、书写者等等。而后者则只是专门指那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缺少对应词:
另外还有一类单词,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特色,故而在对方语言中似乎找不出现成的对应词。如:英语中对肉类除了按具体动物种类可分成若干类之外,还有按其它特征分得大类,如按颜色可分成red meat(红肉)和 white meat(白肉)。前者指颜色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后者则指颜色较浅的肉,如猪肉、家禽肉和小牛肉等。汉语中就找不出这种分类词汇的对应词。如果死译,那就是“红肉”和“白肉”,可这是没人能理解的。相反,汉语中有的词,在英语中也存在“无词以对”的现象。如:阴阳、经络、气功、腥味、涩味等。另外如“三自一包”、“三要三不要”、“四个坚持”之类的略缩语,更是“难觅知音”。遇到这种情况,只好根据上下文,用一个近义词或几个词,乃至一句话把意思传达过去。实在不行,只要另加注释。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是一件非常细致入微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听微决疑”,才能少出错误,或者不出错误。

英语学习36法之25:寻踪觅迹

英译:
trace out / trace something to its source

词源:
踪迹,行动所留痕迹。觅,寻找。寻找踪影和痕迹。元。李好古《张生煮海》:“小生张伯腾,恰才遇着那个女子,人物非凡,因此寻踪觅迹,前来寻他。”

题解:
外语学习不能粗枝大叶,因为语言有时会细致入微。词义句义并不总是非常明朗,有时是相当隐晦的,因此学习的时候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有点寻踪觅迹的味道。比如从词典中查找英语短语的意思时就需要细心地去寻踪觅迹。至于其中的踪与迹究竟在何处,这没有一定之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英文中的短语可分为许多种,诸如:合成词、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副词短语等。

合成词:
一般查合成词的第一个词。如:wood-case(木箱),查 wood; motor-car(摩托车),查 motor。

形容词短语:
一般查形容词。如:sure enough(果然),查sure; easy as my eyes(易如反掌),查easy。

动词短语:
1. 及物动词+名词,一般查名词。如:take effect (生效),查effect; keep house(当家),查 house。
2. 及物动词+形容词,一般查形容词。如:make sure(表明),查 sure; set free (释放),查 free。
3. 及物动词+名词+介词,一般查名词。如:make light of(轻视),查 light; give lessons in (教课),查 lesson。
4. 及物动词+副词+介词,一般查动词。如:keep up on (继续注意),查 keep ; bring up (提高),查 bring。
5. 不及物动词+副词,一般查动词。如:go on(继续前进),查 go;come around (暂短的过访),查 come。
6. 系动词+形容词+介词,一般查形容词。如:be aware of (明白),查 aware; be angry with (生气),查 angry。7。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一般查形容词。如:go easy(从容不迫),查 easy ; run short (短少),查 short。

介词短语:
一般查介词之后的实词。如:at all points(各方面),查points; at high speed(飞快地),查 speed。

副词短语:
一般查第一个副词。如:much more(更加),查 much:hardly ever (很少),查 hardly。


英语学习36法之26:循序渐进

英译:
proceed in an orderly way and step by step / proceed gradually in proper sequence / follow in proper order and advance gradually

词源:
循,顺着,按着。序,次序。渐,逐步。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宋。朱熹注:“此但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近耳。” 宋。《朱子全书。学六。读书法》:“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可也。’曰:‘然则请问循序渐进之说。’”

题解:
学习外语要循序渐进。练习听力,就应如此。练习听力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可以分成如下四种:辨音听力法、理解听力法、评论听力法和欣赏听力法。这四种方法并不互相孤立,而是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关系,按照上述排列顺序,由易到难。

辨音听力法:
初练听力的人,应采取此法。这种方法是区别于阅读的主要方法,因为阅读用眼,而听则是用耳。这是进行基本听力技能的训练,使听者能辨别不同的音素,以及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进而熟悉和模仿不同的语音语调,增强语感,逐渐形成外语思维。从一开始就抓好辨音听力这一重要环节,养成听的习惯,通过大脑反应出所学的语言知识,接收新的语言点,从而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对所学语言的记忆,促进使用语言的能力。辨音听力法是一切听力的基础。打好这一基础,才能为以后各种听力技能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理解听力法:
此法是在辨音听力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用不同语言接收信息的基础,要求对所听内容能够有正确的理解,抓住大意,获得信息。理解听力法适用于听学术报告、讲演和新闻等。 有针对性地选材来进行训练,逐步做到听一遍能听出讲的是什么事,第二遍能抓住大意,第三遍可以抓住一些细节,能掌握基本内容。

评论听力法:
此法是比前两种高一级的方法,它是说听者对所听材料的内容加以评论,用外语发表个人意见,把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听力实践活动。这种把听说结合的训练方法最能使听者产生兴趣,受益也大。

欣赏听力法: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听力法,它是指听不同人的说话方式,以及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听者也可以模仿某人的标准语音语调,就如同听录音学京剧唱腔一样。如果想说得好,并能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最好的方式就是听外语电影电视的道白及解说词,或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录音,便听边模仿,设法使自己的语音语调接近录音,久而久之,就能使自己也具有某一风格和特点。这样做不仅能不断提高听力水平,也会大大促进口语水平的提高。

英语学习36法之27:井井有条

英译:
to be arranged in good order / to be in apple-pie order / in good order / in an orderly manner

词源:
井井,整齐不乱的样子。形容有条有理,丝毫不乱。《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五卷:“爱娘处得井井有条,胜过夫人在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鲁小姐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

题解:
自学英语要井井有条。具体讲可以分成五步进行。

第一步:提高对英语语言方面的感性认识
做法是选定一套自认为比较合适的系统材料,比如教材,来配合辅导材料进行学习。基本要求是能比较确切地翻译每一段课文,掌握其中的生词和词组,注意句型和复合句的解析。至于练习,一定要尽量都做,尤其是英汉互译题,必须认真做好。

第二步:把感性上升到理性
这主要是指把语法作为重点来攻。这首先需要选择一套适合的语法书,通过学习,把头脑中零散的语法知识系统化,这样就可以对语法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看语法书时要注意,对于规则性的东西不必逐条硬性记忆,看过忘记也不要紧,因为至少可以为今后遇到问题查阅语法书提供了线索。

第三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这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比如,准备参加某次考试,那就可以选择一些试题性材料,从语法角度深入研究试题特点,以及参加考试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应试技巧等。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打下较扎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帮助熟悉各种考试的题型及特点等,以便对应试做到胸中有数。

第四步:博览群书,边检验边提高
上述三个步骤无疑会使你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究竟提高了多少,需要检验一下,而博览群书便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所谓“博览”,指的是范围要广,所谓“群书”,指的是数量要多。通过博览群书,可以检验出自己到底有何长进,不仅如此,还可以发现新问题,通过学习,又有新的提高。

第五步:实际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你已经学过好长时间,那就要解放思想,不要总停留在学习和提高阶段,应该大胆地做一些事情,比如可以试着翻译一些文章,并向报刊杂志投稿,或寻找机会翻译一些实用性资料,如科技资料等。即便学的时间不长,也可以这样便干边学。如果译稿被公开发表或被实际应用,你就会因为受到社会公开承认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或成就感,这便可以增强翻译的兴趣,更有利于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


英语学习36法之28:有条不紊

英译: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 and well arranged / with regularity and thoroughness / in perfect order / all in good order without confusion / arranged in good order

词源:
条,条理,秩序。紊,乱。“有条不紊”是形容办事说话有条理。《尚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有条不紊,施缓政于繁绳;断讼有神。下高锋于错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听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有条不紊。”

题解:
如何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可以从以下诸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方面:培养计时阅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以自行对比阅读速度的变化情况。

第二方面:培养默读能力
为达此目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阅读规定数量的词。

第三方面:培养成组视读能力
就是要求以短语、意群或句子成分,甚至整个句子为单位进行视读。

第四方面:培养推测能力
就是根据上下文关系,或通过构词分析来推测和确定生词的词义。生词不超过百分之二。同时又不是文章中的关键词。

第五方面:培养略读能力
略读有两种。一是快速浏览。此种方法适用于解答直接回答性问题;二是跳跃式阅读。此种方法适用于查阅资料,对找一些事实、专有名词或数字等。


英语学习36法之29:忙里偷闲

英译:
steal a little leisure from the rush of business / snatch a little leisure from a busy life / take a breathing spell in the midst of pressing affairs

词源:
偷闲,挤出时间。在繁忙的情况下挤出一点儿时间。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同陈宰黄薄游灵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辈可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九回:“原来阿妹去看瀑布,可谓‘忙里偷闲’了。”

题解:
听写是训练听力的重要手段,但听写有时未免有些鼓噪乏味,引不起兴趣,效果欠佳。其实,只要开动脑筋,比较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方法总是有的。比如,忙里偷闲,听听外文歌曲,而借助于英语歌曲作为听写材料,把歌词听写下来,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歌词听写法”。

把英语歌曲作为听写材料,一下子就会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听写不再鼓噪乏味,经过歌手唱出来的歌词都是真实自然的。再者,好的音乐总是能让人着迷,比鼓噪乏味的文章更能敏感、更能长时间地集中精力,保持兴趣。另外,通过歌曲听写,进而学唱,还能有助于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歌曲听写可分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可以把整首歌曲听上一到两遍,看看自己是否能听懂主要意思,就像听文章一样。此外,听写歌词时不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放录音,而应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放。还可以重复放听同一个句子或段落,直至整个句子或段落被完整地写下来。

歌曲听写还应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歌曲的选择。这一点很重要。应选择一些抒情歌曲和民歌,这些歌曲节奏舒缓流畅,适合听写。合唱歌曲和一些节奏太快太强的歌曲,如摇滚歌曲等节奏太快的歌曲都不适宜听写。

歌曲听写法不错,然而只能作为一种忙里偷闲式调节手段,要想真正能提高听力水平,仍需要多听多读一般的听写材料。


英语学习36法之30:风驰电掣

英译:
go by the wind / pass swiftly like the wind or lightning / go like a bat out of the hell

词源:
掣,拉,扯。“风驰电掣”形容奔跑的速度极快,像刮风打闪一样。《六韬。龙韬》:“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军,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题解:
这一成语在此借用引申为读书速度极快。这比一般的快速阅读还要快,这种读书法有很大随意性,甚或含有消闲性。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无效读书法。不过什么方法都可以尝试一下,只要读书的目的明确。

此种读书方法有个前提,即不在于掌握词句之类具体的知识,而在于,仅仅在于训练眼脑的互相配合及反应能力。具体做法就是选用适于自己的材料,甚至随手拿过什么材料都可以,深浅难易程度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总之一句话,拿过来就读,而且是“风驰电掣”般尽量以极快的速度阅读。读时可以用脑,也可以几乎只用眼睛不用脑,看上去像探照灯,只是一味机械地扫描,看你最后能扫到多少。

其实,说不用脑也得用脑,人的条件反射是自然自动的,因此无论多么快,无论多么漫不经心,脑子依然还是要强迫性地迅速工作。久而久之,受益并不会太少,不信,请君一试。

有一点必须说明,此种“风驰电掣”般快速读书,不能代替有目的的快速阅读,最多只能作为一种调剂或补充。


英语学习36法之31:精益求精

英译:
constantly perfect one’s skill / strive to perfect one’s skill / always endeavor to do still better / strive for perfection

词源:
精,完美。益,更。在完美的基础上力求更完美。《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精也。”

题解:
学习英语必须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比如做习题,就应如此。众所周知,做习题是提高英语水平不可缺少的方法,因此,课本的编写或者试题的设计者,都要绞尽脑汁,翻新花样。不过,只要细心,就不难看出,其形式不外以下几种,对此有个了解,在解题时不无裨益。

词义理解性问题:
即要求对文章中个别关键词或难词作解释。这就要求对通篇文章有较透彻的理解,方可获得准确词义。

直接回答性问题:
即指通过阅读全文,可以从中直接引用原文便可答出的题目。

推理性问题:
此类题目则需要靠上下文在句义上的关系进行推理方能得到答案。

假设性问题:
通过对原文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断文中未曾说出的内容。

评价性问题:
即指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切题的概括、总结和评价。


英语学习36法之32:如法炮制

英译:
do as someone else has done / follow somebody’s example / make something by an old formula / imitate what was done by others

词源:
炮制,用烘炒等方法将原药制成药材。如法炮制就是指依照成法炮制种药材。比喻完全照现成方法去做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等明日早走,依旧如法泡(炮)制,也不怕他飞上天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即如法炮制,果然把阵破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后来如法泡(炮)制。先从门口结识起,又送了很多东西。”

题解:
“如法炮制”是贬义词。但英语学习,尤其是初学阶段,可以取其本意,也就是按照别人现成的方法模仿。模仿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就是照猫画虎,但未画出其神,只停留在毛皮上,这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模仿得也不会正确。积极的模仿,就是对他人之法先要弄懂,然后再去模仿。

比如,有时为了掌握有代表性的句型,就可以这样做。比如:This is a book。这是一个简单的句型,只要熟练掌握,并有一定的单词量为基础,就可以“如法炮制”出若干个类似的句子。This is a pen. 这是一本书。This is a boy. 这些是一名男孩。以此类推,便可变化无穷。

当然,我们在规定的学习中不可能光是简单句型,不过复杂句型也可采用这种方法来练习。


英语学习36法之33:随心所欲

英译:
do as one likes / do as one pleases / do as one sees fit / have one’s own way/ follow one’s own way/ follow one’s own inclination

词源:
随,任凭。欲,欲望。任凭心里的欲望,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此成语用作贬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守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因此发了癖性。”

题解:
指的是学习的随意性。学习英语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很紧张,但紧张并不是唯一的可行办法,有时就需要轻松的方法,随心所欲便是其中的一种。

所谓“随心所欲”,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不过学习英语应有计划,在保证按计划学习的前提下,可以留出“随心所欲”的余地。就是想学点什么就学习点什么。其中包括说话的内容及学习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语法时,忽然想看一看小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随便翻翻,后来又想读点小诗,那就放下小说,去读小诗。再后来,又想听听录音,那就放下小诗,听听录音歌曲。这样做有调节作用,有时效果颇佳。


英语学习36法之34:一览无余

英译:
have a bird’s-eye view of the whole place / take in everything at one glance

词源:
览,看。余,剩余。一眼就看完了,叫一览无余。形容事务简单明了,一下子就能看清。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无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然其处上平下嵌,俯瞰莫可见,不若点头峰之突耸而出,可以一览全收也。”清。李缘园《歧路灯》第九十二回:“这十行俱下的眼睛,看那一览无余的诗文。”

题解:
一看就看全,一点儿也不留余地。此法有时可用于查词典。有些词非常灵活,尤其是初学阶段,总觉得一时一变,变化无穷,弄得心里缺乏底数。

为了解决胸中无数的问题,对有些意义极多的常用小词,可以来一个“一览无余”,看看它究竟有多少种用法。这样做心中有数,对重点常用词义便可以集中精力记忆。

如make, do, have 等词,乍看起来其词义多得简直难以计数。不过看看词典,一直但到底,无非就那么多。集中精力看一看,记一记,无拘无束,随随便便。虽然一时难以完全记住,但对于学习大有好处,这点是不言而喻的。


英语学习36法之35:节外生枝

英译:
create side issues / cause complications / bring up unnecessary ramifications / complicate matters / give rise to other contingencies / proliferate issues and problems

词源:
节,枝节。枝节上又生枝节。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现多指故意制造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兀的是闲言语甚意思,他怎肯道节外生枝。”也作“节上生枝”。宋。朱熹《答吕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

题解:
“节外生枝”的学习方法也带有随意性。就是说学一个问题,又顺便引出第二个问题。如果有兴趣,就可以同时解决。比如用词典查单词时,除了解决本想解决的问题之外,有时又偶然发现一些很有趣味的东西,或为早先想解决的问题,意外地找到了答案。

随便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想查找monitor(班长)一词,可意外地发现它也作“监听”解。这个英文词在电器上常有,也许你一直苦于找不到确切的译义,没想到在此偶然遇到,由于某种原因,或许时间问题,或许趣味问题,一下子引发了记忆的火花,极其容易地就记住了。

又比如查school(学校)一词,又会发现它还有“学术流派”的解释,那么就可以着重记一下。这便是“节外生枝”这一成语用到英语学习中所引申出的意思。


英语学习36法之36:不求甚解

英译:
not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ings thoroughly / contented with but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 seek no more than a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 seek merely a vague understanding

词源:
甚,极。原指读书不咬文嚼字,只是领会要旨。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后指不深入领会,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从原来的中性词,逐渐演变成一个贬义词。

题解:
这一成语,现在多取贬义。一般指读书囫囵吞枣,不认真,不细致,不求透彻理解,态度十分草率。其实,在泛读过程中,“不求甚解”有时极其必要。

人所共知,书如大海,难以读尽,不可能篇篇精读细研。有时,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拿起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尤其是长篇小说之类,不必字字句句都看懂,而是快速粗略地看。这样读书要求的标准当然比较低,读完全书有时只求了解大意,又是只求记住几个单词或词组,或当时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不过,这都不要紧。这种方法的价值不在眼前,而在将来,只要坚持下去,阅读能力必定会提高。

(完)

Source: 宋德利利: 美语世界: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ysj&MsgID=10739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