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2007-10-15 |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日志投稿修改删除
标签: 诺贝尔  作家  大众  奥斯卡  自荐 

 

很多国人对中国没有到过任何诺贝尔奖而感到不满,气愤,当然也有许多人认识到中国自己的不足,觉得中国确实还没有达到诺贝尔水平。中国这么多人,这么多科技人才,这么多文学作家,怎么没有一项得奖呢。

是诺贝尔是西方奖项,对中国,东方有偏见吗?我看未必,在欧洲,美国以外,有许许多多的诺贝尔获奖者。难道诺贝尔偏偏独对中国有那么大的成见?不大可能。

以我愚见,诺贝尔宣扬的是创新,独立,对人类的思考反省。创新很好理解了,所有与科技类有关的奖项都是要有真正划时代意义的创新的技术,对人类的发展进步起到史无前有的推进。独立当然也好理解,所有获奖的人都要有一个会独立思考的大脑,不会是人云亦去,不会跟着领袖指挥棒棒。独立是创新的前提,一个思想的奴隶是无法真正去创新的。对人类的反思则是任何文学奖获得者的前提,把人放在一个大社会中,剖析社会对人性的塑造及摧残,可能是点点滴滴平静如水,也可能是汹涌澎湃浩如大海。没有对读者的心灵极大震撼与极大沟通的文学作品是根本不会得到诺贝尔的,正如漂亮英俊的演员饰演漂亮英俊的角色得不到奥斯卡一样(漂亮英俊的演员必须饰演丑陋,多病,疯狂的角色才能得到奥斯卡,看看汤哥就知道了)。

其实单就文学奖而言,中国作家应该是有很多题材可以创作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提供了无数的题材,社会的变迁,人性的冲击。可惜中国的许多作家不愿意,没有能力,或者不敢去思考挖掘。比如我们的文化大革命,多好的题材呀,虽然西方人可能会对历史背景感到陌生,但那个年代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却是具有普遍感染力的,可至今关于文革的作品也只是屈指可数,可能是中国太急于超英赶美脱贫致富,不愿意停下来反思那些年代所发生的事情。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也同样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社会史无前例的巨大变迁,大众阶层的分裂融合,其中会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发生呀。

每个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由于产生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演变的不同,所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个性。中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包容,而西方文化注重对抗与反思。中国文人受儒家思想两千余年的思想指导。所以说,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忧患意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形成了忧国、忧民、忧自己的主题。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上分分合合、改朝换代密不可分。

近几年,不断有人批评中国文坛已成为庞大的垃圾场,更不要说中国当代作家笔下会产出优秀的作品。中国文学有太多诟病,唯利是图、无病呻吟、滥竽充数等等,中国文学真到了死亡的边缘了吗?我看未必,当代文坛,了解传统文化的人少,中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真正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本质和理念的文学作品几乎没有,更多的都是在崇洋媚外。再看看众多美女作家受人吹捧,百家讲坛上的众位专家学者的品评,寒韩八零后的作品,不难看出,中国文坛的文学价值取向了。

中国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不能全归于中国作家,国人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发生混乱,纯文学没有人看,纯文学刊物无人问津,书商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出版社也要生存。中国文坛是制造垃圾还是制造精品,倒让作家无所适从。有可能中国的作家早已自愿放弃了思索探求的权力,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大米与金钱,毕竟甘于寂寞已经不再时尚,名利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但是那些把目标锁定诺贝尔,希望今天写部小说,明天就得诺贝尔的人是永远也不会得到诺贝尔的,就如每每踌躇满志炮制大片的张义谋永远也得不到奥斯卡一样。难道他们就不明白中国的古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婊子牌坊不能两立。

如果下面这个所谓文人的思想代表了当今中国文学界的主流(http://yekuangzheng.blog.sohu.com/66942537.html),那么中国的文学界可真是悲哀。把中国得不到诺贝尔归罪于世界文学的死亡,意淫到如此程度。还居然抱怨诺贝尔为什么把如此多的奖金发给一个老太太,让她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些奖金,难道他不明白金钱对老太太毫无意义,没有这点自甘寂寞的精神还想问鼎诺贝尔。还大言不惭地说诺贝尔只发给20年前的作品,可能是因为20年前他还没有发表作品,诺贝尔在成心与他作对。以此类推我们古代圣贤,还有诸多已经不在人世的外国文豪的作品是不是应该丢入垃圾堆了。

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爆出冷门。瑞典文学院授予她的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诗性的女性经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