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VA内科病房 (九)

相信的就是真实,难以置信的就是虚构。我随便写写,你随便看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Buddy, Hang on there. We are getting you to the Unit.” 主治医跟小S说,意思是:“哥们儿,挺住啊,我们这就把你送到加强监护病房去!”说这话时,主治医正和我一起给病人接氧气罐,准备把病人连床一起推到内科ICU(MICU)去。当时是周五晚上六点半,我因为工作没做完,还没有离开医院。小S是我管的病人,白天病人病情加重,呼吸困难,下午住院医已经和MICU联系好,要转过去,就等MICU把屋子打扫好就可以转了。到了六点多,主治医打电话过来问起这件事,我说已经安排好了,MICU同意而且有床。主治医说,“我不放心,我必须看到小S到了UNIT才放心。我现在还在医院里,我马上到病房来!”主治医到了病房打电话给MICU,MICU说床早就准备好了。一问护士,护士说“我们以为要转到TELEMETER病房,等着他们打电话呢。”这事情我知道,我们上午发现病人情况不太好,住院医本来决定从普通病房转到有监护仪的TELEMETER病房,转病房医嘱都开好了。下午病人病情急剧恶化,于是住院医又和MICU联系,决定转到MICU。护士只注意到要转到TELEMETER病房的医嘱,没看到要转MICU的新医嘱,还在那儿傻等TELEMETER病房的通知,不知道应该去问MICU床准备好了没有。我觉得主治医真英明呀,这要是他不来过问这件事,大家都在那儿傻等,估计还没等到发现是怎么回事然后把病人转到ICU,病人就得在这个普通病房进行最后的抢救了。

下面的事情相对就比较简单了,主治医开始张罗找氧气瓶,把病人的氧气面罩从墙上的氧气管换下来,改接在氧气瓶上。一边干,主治医一边自己在嘴里叨咕: “I don’t want my folks die on the floor. I want them in the unit.” 小S做了气管切开插着个管子,所以不能说话,但他神智是清晰的。主治医歪着身子,把头靠近小S的头说“Buddy, Hang on there. We are getting you to the Unit.” ,小S伸出唯一能动的右手,做了一个OK的手势。这个场景定格在我的脑海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要是拍进电影里一定感人。当时我的感觉就是,主治医真是小S的救星,如神兵从天而降,将小S在十分钟之内送到了MICU。这事儿要是让我一个小实习医来拱,怎么也得半小时。

小S其实也不小了,七十多岁,他是我进病房第一天从MICU带着气管切开的那根管子来的。当时是病情有所稳定,就下放到我们普通病房来了。来了之后,因为用的抗菌素太多,闹过C DIFF腹泻,用上VANCO也就慢慢见好,但一时隔离还不能撤,必须连查三次大便C DIFF阴性才行。所有在病房干过的人都知道,留大便标本比较困难,护士老不给干。中国美国都是如此,必须医生使劲催才能留成。很多时候,医生忙更重要的事情去了,这留大便的事情就不了了之。留不成大便就去不掉隔离,去不掉隔离医护人员每次进去就得穿一次性隔离衣,戴手套,很麻烦的。小S痰特别多,我开医嘱让护士每两小时吸一次痰,其实那都远远不够。但就这样护士都做不到,又推给“RESPIRATORY THERAPY”的专门护士。那几个“RESPIRATORY THERAPY”护士不在病房待着的,她们要在各个病房到处转的,怎么可能每两小时来吸一次痰。就吸痰这么一点小事,就卡在那里了。在我看来,就是留大便,吸痰这些小事老是办事不利,使小S在医院住的时间过长,不断出现各种并发症,往返MICU和普通病房数次,终于有一次没能挺过去。要是小S也有一个S夫人能照顾他,估计他能够出院,他的年龄和总体状况比大S还强一些。不得不承认,医生护士再亲,没有自家人亲。当然,医生护士要照顾那么多人,也不可能象家属一对一那么细致。

VA内科病房基本原则就是让病情稳定,然后安排出院。对于小S,我们本来的安排就是,先试着减掉氧气,然后试着把他的气管切开处的插管盖上48小时,如果他能耐受就拔管,然后回家。想得很好,医嘱也开好了,就是执行不下去。估计是一到夜里,护士看到小S喘气有困难,就只管把氧气先给上,安全第一,挨过了这个夜班再说。每天早晨我见到小S又吸上了氧,鼻子都能气歪,咋我开的不让吸氧医嘱全都白瞎了!其实,小S的问题不是需要氧气,而是需要吸痰。每天早晨我来看小S,发现他有痰就随手帮他吸吸。把氧气给他拿掉,他一点问题也没有。就这么和护士不断要求,过了总有快一个星期,最终总算把氧气停掉。上盖子24小时没有问题,再过24小时如果还没有问题就可以拔管,出院的曙光就在前面了。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时机(TIMING)问题。这一切发生得太晚了,小S气管切开处的插管时间长了,有点被痰堵住了,这就造成了肺炎,于是出现了上面的那一幕,小S被送回了MICU。

等小S再回到内科普通病房时,我已经离开了TEAM B,不管小S了。但他的病情我有时也会关注一下。值班时,有时也需要处理一下他的另一个老毛病,就是低血压问题。终于有一天值班时,发现他已经不在病人LIST上了。小S去了。如果护理工作能够细致一些,也许他能够熬过去的。这里没有抨击护士工作的意思,有些医嘱虽然必要,但确实也比较难以执行。我所要说的是,现代医疗再发达,抗菌素多厉害,呼吸机多先进,但象吸痰这种事其实是无法用高技术取代的。医院少一点病人负荷,多一些人力,让护士有时间对病人护理更细致一点,小S之死也许是可以避免,至少是可以延迟的。遇到超级负责的主治医是小S的运气,但主治医只能救小S一时,小S到底没能活着离开医院。小S死得有点冤。

riverside 发表评论于
想起来了,这儿也有护工,估计换尿布(老人)是他们的活儿。

你跟“两个黄郦”是什么关系?
鸣翠柳 发表评论于
国内医院忙起来一样的。我们神经内科护理工作量太大,象吸痰,雾化吸入,膀胱冲洗这些活,大部分都是护工帮着干的。只是不能说出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