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 (11)

第十一章 愈挫愈勇的爱情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幸福的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他们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硝烟,也没有遭遇自然灾害的侵袭,好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当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幸福的同时也是尴尬的一代。他们没有赶上粮油补助,没有赶上铁饭碗,当然更没有赶上福利分房,他们要自己全权负责自己的生老病死、娶妻生子。

    九十年代后期,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取消福利分房像给城市的房地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房地产开发成了城市最热门的行业,城市里到处开始如火如荼的建设,房子价格当然也水涨船高,如果不是父母做城市的先行者或者给予强大的经济赞助,一对年轻人想要在城市买一套商品房成家,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陈晓荷对房子的梦想从结婚开始,已经整整做了七年。她和魏海东的家都在农村,父母是典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闭塞的农村,千百年来信奉的是:养儿防老,多生孩子就是多存钱。陈晓荷和魏海东的父母无疑对这个观点当然也深信不疑,偏偏他们出生的年代,是计划生育没有完全普及的年代,他们都是上有哥姐,下有弟妹的幸运儿。

    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来说,靠在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要养育三四个孩子,僧多粥少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同时供几个孩子上学,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家庭通常在孩子可以帮助大人干活的年纪,也正好是小学毕业的时节,他们已经可以认识自己的名字并且出门找厕所能识别男女,就让孩子辍学了,所以农村孩子能读完大学的,绝对是风毛麟角。这样看来,陈晓荷和魏海东显然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典范,到现在还是十里八乡的荣耀。

    但是令陈晓荷和魏海东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经过了十年寒窗的煎熬,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跳出的农村,却遭遇了更大的尴尬,取消了毕业分配制度,他们要手里拿着自己的档案找工作,取消了粮油补助,他们要用自己的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取消了福利分房,他们要为有一个属于自己挡风遮雨的房子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了十几年,终究没有吹到偏远的农村,家乡的经济发展一直十分缓慢,他们每次回到家,依然是旧模样。尽管全家人齐心协力奋斗,无奈条件限制,等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家里几乎都是家徒四壁了。所以陈晓荷和魏海东毕业的前几年,所有的工资除了自己吃饭,剩下都全部交给父母,用于改变家里的状况了。

    魏海东寒门学子的求学经历和每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说起,都是不能理解的,但是陈晓荷理解,因为她的求学经历比魏海东也好不到哪里去。陈晓荷的家也在鲁东南,她在家里是老大,她上学的时候,弟弟妹妹还小,等到她小学毕业,学习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初中的时候,弟弟妹妹也陆续上学,财政开始吃紧。可是看到她的学习成绩优秀,开明的父母十分不舍得让她辍学,后来妹妹小学毕业,家里实在供不起三个孩子,就让她的妹妹辍学了,这也是她一直感觉愧对妹妹的。

    她和魏海东是在一场老乡会上相识的,年轻的心很快因为相同的成长背景而惺惺相惜,他们互相鼓励,像一对怕冷的小动物一样靠着取暖,相爱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业后他们一起留在了省城。

    他们的恋情同时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魏海东的父母认为好不容易供儿子读完大学,儿子彻底跳出农门,怎么也要找个城市的媳妇,才算在城市扎了跟。陈晓荷的家和魏海东的家虽然不在一个镇,但是互相打听也能打听到,家里还有弟弟妹妹上学,以后的负担肯定很重。

    陈晓荷的母亲虽然是农村人,但看事情是很有见地的,她对陈晓荷和魏海东的婚事也表示坚决的反对,她说:“晓荷,我们供你上大学可是很不容易的,虽然不图你回报,但是我们希望你过得好,女孩子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归宿,现在趁着年轻,你不找个有权有势的,起码要找个有房子的,农村的女孩子相亲还要先看看房子呢,你已经穷了二十多年了,还想继续穷下去吗?你们两个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让我怎么放心呢?”

    恋爱使人的智商下降为零,陈晓荷当时已经陷入了情海,哪里听进去这些话,她信誓旦旦的对母亲说:“妈,你放心吧,我和海东一定会过得好,我不为权不为势,就为了海东对我好。你不知道城市里那些有房子的,先不说男孩本身,就是男孩的妈咱们也伺候不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你希望你女儿将来被人呼来喝去,给人当使唤丫头,告诉你,我才不去受那份窝囊气呢。你放心,出不了几年,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房子的,到时把你接过去,好好享几年清福。”

    千古以来,爱情都是愈挫愈勇的,他们的恋情因为家人的反对而更加弥坚,“儿大不由娘”,双方家长看他们坚决的样子只好不再反对。虽然没有钱,没有房子,但那时候的生活是幸福的,爱情是最好的调色板,他们因为年轻而豪情万丈,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们相信只要努力,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所以贫困并不能阻碍他们幸福的生活,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过得有滋有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