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king on Jan.11th,2007

本来想选人在他乡,不认!只好挤到这里来充数了。各位先贤莫怪,还请多多海涵。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14

      111/>(不知道为什么光棍节定在1111/>,只因为比这天多了一条棍?)下午,Arnon打来电话,通知说第二天周五要去Hiking。没有多想,问过集合时间,约好见面地点,就同意了。

      早晨6点闹钟响起,在床上赖了十分钟,很不情愿地爬起来洗漱、穿衣。正要动身时,手机响了,那是约好同行的朋友LCP在催促。开着新捷达2.0排量,FSI--说不清是什么节油新技术,这车对我而言是奶妈抱孩子--人家的)上路,在官邸接上以工勤身份担任大使厨师的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高级技师(厨师技术职称最高级)LT,沿着2号路向北方驶去。既然约好在加油站会合,顺便就把油箱加满吧。可在自助加油机那里,怎么也玩不转那架只写希伯来语的机器。说起来,希伯来语课也上了不少节,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那些象马蹄掌似的字母。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这是那天的第一感受。

      当初听说有人花19000多美元买了一辆捷达,尽管反复强调是新捷达,新款车,还是觉得不值,因为这车价都赶上我那排量高达2.7Chrysler Sebring Limited的了。如今亲自驾驶着这款车跑在高速路上,突然发现它的动力强劲,性能丝毫不弱于我的车,车速120公里时,发动机转速也只有2600-2700转;达到3000转时,车速已经提到130公里了,甚至有时开到140公里时,转速也只有3000多一点点。而且它提速很快,从0公里加速到100公里,用时很短,引得CP感叹不已:他的雪佛莱提速就远不如这款新捷达快。真是一分钱,一分货!看来不仅是人不可貌相,车也不可牌呀!这是那天的第二感受。

      虽然天上下着小雨,但大家兴致丝毫不减,仍决定按计划完成今天的Hiking(近两三个月以来,已经因为阴雨天气取消了三次)。一般都是先把一、两台车开到当天远足的终点(视司机人数而定),然后所有人分乘剩余车辆奔赴起点。待远足结束、抵达终点后,司机们乘坐预留在那里的车赶到起点处取车,再回到终点处接人。出发奔赴起点的时候,我的车上增加了两位女士,其中一位造访过中国,她在中国跑过的地方可比我多得多。跟着头车一路跑到Nofit一个基布兹(Kibbutz)的门口,停下来等候因重新分配座位而迤后的另外两台车。基布兹建在小山头上,停在面对电动铁门的山路边上,右侧的视野极其开阔。放眼看去,对面和再远处的小山包上绿郁葱葱,树木与灌木交杂,不能为绿色所掩映的就是灰色的山石。地名虽然是Nofit(不合适),可四周的景致告诉人们的却是居住于此,不仅很合适,而且会很惬意。那天远足的结尾阶段,我们走进了Hasherim附近的一个莫沙夫(Moshav,比Kibbutz的私有化程度高出很多的一种相对松散的农业合作组织),那种感觉简直就是漫步在一座欧洲小镇,户户都是single house(也就是许多留驻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向父母讲述的那种花园洋房),四周各种花木环绕,整洁的庭院中停放着两、三辆轿车。同样是这片土地,同样是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气候条件,犹太人却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与欧美机杼无二;在叙利亚人手中寸草不生的戈兰高地,如今却是各种葡萄美洒的盛产地,也成为以色列的粮仓。想到在拉马拉、在那撒勒、在伯利恒这些由巴勒斯坦人掌控的历史名城周围那些荒山秃岭给人带来的苍凉感,由不得你不感慨民族性格在民族命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那天的第三感受。

      首次外放去加拿大常驻。在飞往纽约的飞机上看了一部美国电影《贝多芬》,讲的是一条因为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反应而被命名为贝多芬的博纳瑙德犬,与主人一家特别是男主人之间如何相处的故事。到北美之后,见到了这部电影的续集并购买了两集的录相带。由此,对这种体形硕大的狗情有独钟,一直期盼着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见到,最好还能拥有,与之朝夕相处。那天,就在那一天之内,我居然两次邂逅博纳瑙德犬!第一次就是在那个莫沙夫里,当我们已经走得筋疲力竭,一举一动已经是出于机械反应的时候,猛然发现在右前方一户人家门前的草坪上,一条体长1.5/>左右的博纳瑙德犬正在低头寻觅着什么。看到我或许流露出贪婪的目光一直盯在狗身上,在房前台阶上做着清扫的女主人主动打起了招呼,问我们是从哪儿来的?听说是Sini(中国人),还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去喝点咖啡或饮料。因为我们三个中国人已经成了远足队伍甩下的尾巴,只好极不情愿地婉拒了邀请,也放弃了跟大犬亲近和交流的机会。第二次则是在使馆对面的AMPM(意为24小时营业)店门口,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条博纳瑙德犬在挑选DVD盘。因为旁边有别人牵来的两条狗,其中一条还跑过去闻博纳瑙德犬的屁股,弄得大犬比较烦燥,我也没敢上前表达友善和兴趣。在太平洋上空了解到博纳瑙德犬的存在,却于14年后在千里之外的上帝应许之地目睹它们的雄姿,天涯何处无芳草,是那天的第四感受。

      一起远足的朋友们都对LT很感兴趣,对CP很关心。因为他们都想跟LT学手艺,学做中国菜;都担心外表清秀、文弱的CP能否经受山道弯弯的考验。Arnon要求安排LT给这一组人里所有的夫人讲一次课,教他们做饭。中国饮食文化要在以Kosher为准绳的犹太人当中传播了!看来不只是音乐无国界,饮食文化也可以是无国界的。这是那天最后的感受。

      都说人也是动物。动物是有能力感觉一些事情的,但感觉之后的回味、归纳、提炼和总结,应该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权以这篇小文,把我自己从大千世界的动物堆里摘出来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