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诗的唱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写诗的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由来已久,视为雅事。“和”这里是动词,读如“贺”,仄声。

和诗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一为用原作的韵脚,咏同样的主题,或不同的主题。主题不同时有时也称为步韵,区别好像也不是很严格。另一种和法是主题相同,但韵不同。如唐人贾至写了首七律《早朝大明宫》,杜甫,岑参,王维都和了,用的韵都不同。《千家诗》中都收了。和诗的诗人之间,一般都相识。现在我们大概不能去和杜甫李白毛泽东,但可以用他们诗的韵脚做诗,这时称为用某人某作的韵。

当年郭沫若看了《三打白骨精》后写了首七律:“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毛泽东一周后,和了郭沫若一首七律:"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毛取的是第二种和法,同题不同韵。毛泽东和别人的诗,如和郭沫若,柳亚子,周世钊等,大都采用这种和法,好像也有点一代天骄不肯受制于人的味道。

郭沫若读了毛泽东的这首诗,感受到毛对他的批评,心里就有点慌,当天就重和了毛一首,“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送去認错。他这里用的就是第一种和法,用同样的韵脚。

我以前和别人的诗比较少,原因是怕和不好。和诗要好比较难,第一难在你得等待那份感情。原诗是有情而发,和诗的人未必有那么深的感情。诗是要有感情才写得好的。情之不在,诗之不来。只有感情来了,或者说诗潮来了,脑子才能活,诗也就活了。不然仅看着几个韵脚做诗,难免有生装硬凑之感。第二难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原诗别看只有四句八句,但在作者腹中,或许已酝酿了十天半月。但和诗往往要求快,而快,一般来说,是出不了好诗的。郭沫若那第二首诗,就明显地有仓促硬凑之嫌。用原韵的和诗,要作得好,就看你能不能让原作的韵天衣无缝地融入你自己的诗句,而让读者看不出一点痕迹。实非易事。

和诗纵难,诗还是要和的。这一可增进友谊,二可练笔。刀不磨不利,笔不练不灵。和诗就是一个练笔的机会,而且还可以逼懒人动脑子。虽然人因遭际而感受不同,但同在海外,共通之处还是很多,心灵还是容易撞击出共同的火花的。

 

天鹅公主 发表评论于
向老师学习
安静 发表评论于
很好的贴子,学习了.
ILoveHere 发表评论于
恩, 非常的有道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