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困难时期的中南海 ZT (图)


忆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上)

■毛泽东与李敏在中南海划船。网上图片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1959年到1961年,是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的时期。

 面对工农业生产跌入谷底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和饥馑的严酷现实,最难过的莫过于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使国家强盛富庶而发出大跃进号召的毛泽东本人了。他对全体工作人员宣布:「我们要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毛泽东当年在延安的一句口号「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再度被写刷到了墙上。

毛泽东提「三不」

 中央人民政府将每个国民的口粮定量减到最低限度。低标准,瓜菜带。中共中央紧急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带头,国家干部带头,首先是领袖们带头勒紧裤腰带,度过难关。

 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开始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身高体阔的毛泽东,自报的粮食定量是每月26斤。刘少奇报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来报了24斤。朱德和毛泽东一样,也是26斤。

 这一情况传到各单位党支部和党小组后,大家都认为领袖们自报的定量偏低了,起码应该和绝大多数男性干部们一样,定在28斤。但是领袖们都坚持说够了,已经写过,不要变动了。就这样开始按照他们报的数量发给他们粮票。

领袖带头勒腰带

 在领袖们的带动下,整个中南海的工作人员都勒紧了裤带,每位工作人员都把自己的粮食定量降了下来。定量是压缩了,可饥饿感和营养不良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为了在粮食定量减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一些营养,食堂的大师傅们和干部们想了一些办法,这就是采集一切可食的植物和粮食掺和在一起吃。

 最开始是采集自然生长的植物,像挖野菜、捋榆钱儿等。中南海里,特别是沿着中南海的外墙,种植了不少榆树。榆树的籽形状有点像古钱,俗称「榆钱儿」。采摘来后,大师傅们就把嫩「榆钱儿」和在面里,使蒸出的馒头个大一些,同是二鶣面的馒头,却能在胃里多占一点空间。

孙辈进大灶食堂

 自然生长的东西很快就被摘光了。于是人们就种植一些野菜,比较普遍的是一种俗称「扫帚菜」的植物。扫帚菜叶和玉米面或白面,放在笼屉里蒸熟了也不难吃。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除了寄宿在学校或在学校定餐的孩子还在学校吃饭外,原先平时在家里吃饭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命令下,到大灶食堂和机关干部、工作人员们一起吃饭。像朱德、董必武、李富春、谭震林、陈毅、李先念等家中的孩子,都是如此。特别是朱德,不仅是把孙辈们都赶去了大灶食堂,还提出要求:「不准老买好菜,不准超过大多数人的饮食标准,不准超过自己的定量。」

 在三年困难时期,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和学校里所有的学生一样,她也重新申报了粮食的定量。回家时,毛泽东向她问起学校的情况,她告诉父亲,由于自己是共青团员,应该多为国家分担困难,申报时把定量压到21斤。

■毛泽东与女儿李敏、李讷合影。资料图片

学生粮食定量27斤

 毛泽东听女儿这样说,感到很欣慰,同时也露出一丝忧虑,毕竟女儿还是在长身体的年纪。李讷接着说:「学校考虑我们正处成长发育期,将学生的定量统一定为27斤。」

 「这我就放心了,这个定量基本能保证学生的营养了。」她感觉到父亲好像松了一口气。但父亲随即又说:「井冈山时期,打仗的战士还吃不上这个定量。」她明白父亲的心思,想想前辈度过的更艰苦的岁月,眼前的难关就能挺过去了。

李银桥送饼干挨批

 困难的日子并没有很快过去,而且仿佛在加重。一次有个卫士到北大看李讷。李讷告诉他,在学校里吃不饱,又没有油水,老觉得饿得慌。卫士回到中南海,把情况反映给李银桥,李银桥自作主张,让卫士悄悄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

 几天后,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他批评李银桥:「三令五申不要搞特殊化,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李银桥辩解说:「别人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毛泽东火了,拍着桌子说:「别人我不管,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江青低头离开饭桌

 一个星期天,李讷回到家里,毛泽东破例让她在家里和自己一起吃了顿饭。进中南海以后,毛泽东的所有子女,就一直按照父亲的旨意在大食堂吃饭。

 此时正是毛泽东宣布了「三不」规定之际,家里的饭菜也没太大的油水。可饿了一星期的李讷,看见桌子上三四盘炒菜、一碗汤,外带辣子、雪豆腐等小碟,胃口一下就被吊起来了。她没等父亲下「吃饭」的命令,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舌头被烫得「丝丝」直吹。「慢点吃,别着急。」女儿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毛泽东都看在眼里,但话音依然平静。

 在学校吃饭都很快,习惯了,李讷并没有想到掩饰。她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扒饭,她第一个吃完了自己碗里的饭。她端着空碗眼睛却忍不住瞟向桌上的剩菜。

 李讷从来就不是个贪吃的孩子,如今这副模样意味着什么?明察秋毫的毛泽东心里很清楚。他停住了筷子,江青也怔了一下,继而把自己碗里的饭拨到女儿的碗里。

 「哎,你们怎么不吃了?」生活上粗线条惯了的李讷诧异地问道:「妈妈,你怎么吃得这么少?」「这几天胃不舒服,老泛酸水、不敢多吃。」江青说着又用手揉着心口。过了一会儿,她低头离开了饭桌。

 毛泽东拿起了报纸,一边看一边说:「我年轻时在湖南搞农村社会调查,有次饿了一天,讨到一碗米饭……」李讷吃得正香,没搭父亲的话:「你们不吃我就全打扫了啊!」

——————

忆困难时期的中南海(下)

■毛泽东与李讷在中南海散步。资料图片


对李讷实行「三光」

 「唔,打扫干净。三光政策,不要浪费。」说完,毛泽东又把目光从女儿身上移开,转向报纸,直到李讷把桌上的盘子都拾掇干净。

 目睹了这一情景的卫士,心里很不忍。事后向毛泽东进言:「主席,李讷太苦了,我想……」没等他说完,毛泽东就打断了他:「和全国人民比较来说,她还算好一些的呢!」「可是……」「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她妈妈也不好受。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能享受的就不能享受。」毛泽东叹了口气说:「还是各守本份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在困难时期,毛泽东曾有过一星期不吃米饭、7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纪录。周恩来过意不去关切地劝毛泽东吃一点肉,因为几位领袖都跟着毛泽东不吃肉了。但是毛泽东的一句「你吃了吗」的反问,就把周恩来的口给堵上了。

中南海里捣雀窝

 为了使毛泽东增加营养,中南海里负责为首长服务的部门领导费尽了心思。肉、蛋这些东西毛泽东绝对不碰,但是他不拒绝野食。像偶尔弄两只麻雀,在中南海里捞点寸把长的小鱼虾,还是能劝他吃一点的。于是他们就打几只麻雀或掏两个麻雀窝,或者用筐捞些小虾。但这只能间距一段时间搞一次,也不能一次量太大。否则,主席同样不吃。

 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曾过了三个生日。从现在保存下来的菜谱看,这三个生日都过得相当简单,与平时没有多少区别。三个生日宴上,没有酒,没有寿糕,也看不出丝毫喜庆氛围。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69岁生日,他只吃了早餐,晚上仅吃了一碗麦片粥。早餐时,毛泽东请了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吃,菜谱上记载着这样几道菜:「干烧冬笋、油爆虾、白汁鲤鱼,鸡油冬瓜球、炒生菜。」

刘少奇不搞特殊

 开创新中国的伟人,在三年困难时期,与民共苦,这是许多外人不可想像的,但事实确是如此。

 60年代困难时期,刘少奇的几个子女还都很小,但他们都按照刘少奇的意见,坚持在学校住宿吃饭,和别的孩子一样同甘共苦。当时许多人劝刘少奇和王光美把孩子接回家吃住、生活,可以比学校过得好一些,但刘少奇坚决不同意。他说:「国家主席的孩子应该和工农群众的孩子一样,不能搞特殊。群众吃不饱,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等到他们将来为人民办事的时候,会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再不要让人民吃不饱饭了。」

■朱德50年代在中南海,带着朱和平和朱援朝种兰花。资料图片


青海给总理送鱼

 当时每个家庭除了在自家门口开一小片荒外,中共中央办公厅机关还在1960年春天,在北京郊区的西山附近,建立了一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轮流去那里参加劳动,每人每年去一个月。去劳动的人,每天补助一斤粮食。

 1961年春节前青海省委知道党中央机关生活艰苦,从青海湖打了2,000多斤鲤鱼,送到国务院,说是给周总理送鱼,并请周总理转送党中央。

 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指示:第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困难时期党中央应该和人民同甘共苦,不能接受这样的馈赠;第二,既然鱼已经送到北京再返回耽搁时间可能腐烂,就由北京二商局按市场价格收购,随即在市场上出售。中共中央机关和国务院一斤也没有留。

晒太阳抵抗饥饿

 到了1961年,食物缺乏的情况好像比上一年更有过之。在北京第十三中学上学的邓朴方就感觉学生食堂的杂面馒头越吃越小。中学生正是能吃的时候,一个馒头咬几口就没有了。干的没了,大家就抢着喝稀的。一桌8个人能喝上盆棒子面粥,喝得肚子胀鼓鼓的。但毕竟是稀的,过一阵子肚子就又生出了饥饿感。

 就在这时,邓朴方他们从报纸上看到某位大科学家提出「少活动,晒太阳」可以抵抗饥饿的介绍。继而又有人换算出晒多少时间相当于吃一个鸡蛋。他们便立即效法之,每天中午饭后就走到操场上,往沙坑里一躺,开始吃这种「太阳鸡蛋」。

 在中南海里的机关里,大概也是受这种宣传的影响,在每正当午之际,也大啖「太阳鸡蛋」。

兄弟错饮青梅酒

 吴庆彤的女儿吴继平还记得她的两个哥哥,当时都是在长身体、放开肚子猛吃猛喝的年龄,在那个时候总是吃不饱。实在受不了了,就在家里乱翻,只要找着什么吃的,就吃个精光。结果老是因此打乱大人的计划,挨大人的打。

 有一次,他们在家里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找到,找到一个装满绿色液体的瓶子。他们尝了尝,那液体又甜又辣也不知是什么?两人开始还不敢多喝,后来实在饿得难耐,便把那液体喝光了。这下不得了,喝完后,他们都倒在了床上,直到晚上都没醒过来。原来那是一瓶青梅酒。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