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更厉害:美雷电A10对蛙足苏25攻击机?
转自铁血军事 发布时间:2007-12-11 9:37:10
结构简单,维护性能好是A-10雷电攻击机的一大特点,据称在海湾战争中有10架飞机负伤后,在一天之内就修好了,并重返战场。
苏-25蛙足在性能水平和攻击能力方面,与雷电相比都不逊色,维护性能也不错。虽然它采用了P-95涡喷发动机,但飞行速度比A-10更快。
雷电II攻击机的机载设备比较简单,但配备的武器装备却是一流的。图为机头下方的GAU-8A型3-毫米七管机炮。
2007年8月9日至17日,“和平使命一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圆满结束。在这次堪称上海合作组织参加国最多、规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联合军演中,最引人注目的飞机是首次走出国门的“飞豹”歼击/轰炸机和成熟、老练的苏一25攻击机。
在世界攻击机的队伍中,能与俄罗斯的苏一25“蛙足”比肩的,当属美国的A一10“雷电”。关于它们的成败优劣,谁也没有分析比较过。在这里,我们尝试着把它们放在一起,品头论足,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一番比拼,成败优劣自然也就分明了……
设计思想大同小异
美国的A一10“雷电”是由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等现代局部战争催生的。尤其是越战中的经验教训,导致了美军作战飞机设计思想的蜕变。
美国空军在越南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复杂的喷气式战斗机的速度太快了,因此,在对地攻击时,散射面很宽,常常给友军和无辜的平民造成伤亡。其症结在于,喷气式飞机因速度太快而导致机动性变差。后来,美军将老式的螺旋桨飞机A一1“空中袭击者”投入使用,结果证明,这种1945年设计的低速、高机动性攻击机非常奏效,其摧毁地面目标的概率要比喷气战机高出3倍,而它们出击一次所消耗的费用仅为喷气式战斗轰炸机的1/5,成本效率高达15倍。
战争的实践,使美军意识到:在进行低空战术攻击时,高速与其说是优点,不如说是缺点。用超声速战斗轰炸机执行快速近距空中支援、对地面点状目标和活动目标实施精确攻击等任务,并不太合适。其作战效果不佳,损失却很大。于是,美国空军决定开发一种专用的、低空性能好的喷气式攻击机,这就是A一10“雷电”飞机的由来。
五角大楼当时对新型攻击机的基本要求是:不追求高速度(巡航速度480千米/时、最大速度700多米/小时即可),但要具备精确的火力打击能力,特别强调机动。性、可靠性、生存性、短距起降能力和低成本等指标。
A一10(包括A一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空军研制和装备使用的第一种喷气式攻击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空军对发展专门的、用途单一的攻击机并不热衷,他们更重视多用途的超声速战斗轰炸机的研制和使用。这一思想也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苏联空军高层和政府的决策。
前苏联是研制和使用攻击机(或称强击机)比较早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伊柳申设计局研制的伊尔一2型和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苏一2型攻击机,都曾在苏德战场上大展拳脚,给来势汹汹的德军坦克集群以沉重的打击,功彪史册。
战后。苏联空军与美国空军一样,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飞行速度高、机动性好,主要用于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身上,而攻击机则备受冷落。苏联人在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几乎就没有认真地研究过攻击机。
与前苏联的核战略思想不同,其空军和防空军的航空装备发展战略相对而言比较保守,政府和军方领导层一向采取跟踪战略(而不是对策战略),即美国人搞什么,他们就对等的搞什么。一般不别出心栽地设计前景不明的作战飞机。
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根据越战的教训,提出了发展新型的亚声速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计划,随后不久就研制出了A一9和A一10攻击机的原型机。上世纪70年代中期,A一10“雷电”开始装备部队使用。
与此同时密切关注着美国航空技术发展动向的苏霍伊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奥西波维奇.苏霍伊,经过认真研究后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设计一种既能在防空火力较强的地域执行作战任务,又可对己方地面部队难以摧毁的目标实施突击的新型攻击机。
由于有了美国空军的A一10这一“靶标”,该建议很快就被莫斯科的最高决策者们批准了。
1968年,苏霍伊设计局开始着手设计一种与美国的A一10相对应的双发、单座、亚声速、近距支援攻击机。首架原型机的编号为T8—1,其动力装置为两台非加力型的RD一9涡喷发动机。T8—1于1975年2月22日首飞成功。从第二架原型机开始,换装了推力更大的P一13发动机。后来,该型机被定名为苏一25,西方国家取绰号为“蛙足”。
可以说,“蛙足”的出现是“跟着走”的结果。没有美国空军的A一9和A-10,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苏一25。
性能水平各有千秋
A一10“雷电”攻击机的模样非常奇特。乍一看,不像是一架拥有强大杀伤力的作战飞机,倒与普通的民用飞机和二战时的活塞式战斗机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采用了双垂尾正常式气动布局,其外形设计颇具“古典”风范,线条简练,棱角分明,方正规矩。可以说,它的几何外形既复古又夸张。这种对地攻击机采用低空亚声速特性较好的平直式下单翼,其机翼的内翼段和整个水平尾翼的翼弦均为等弦长,呈标准的矩形翼形状,而大部分机身也是等截面的。 费尔柴尔德公司的设计人员将A一10的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拉开一段距离,用水平挂架将发动机舱支撑在后机身的两侧。此类分置式的双发布局方案,虽然迎风阻力偏大,但每台发动机都进气顺畅,推力损失较小。而且,它们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动力系统和尾喷口的散热条件好,降温速度快。
双垂尾的平面形状也为梯形,分别置于水平尾翼的外端,垂尾与平尾构成H形。这种略显老旧的尾翼布局,却有着全新的含意:不但生产工艺简单,负伤时的安全裕度较大,还相当于给动力装置加上了一个屏蔽罩,可从侧方和下方等角度遮挡住发动机的喷口和尾焰,使飞机的红外信息特征大幅度减弱。
“雷电”的主起落架采用宽胎面低压轮胎,以保证该机能够在前线简易机场起降。飞机升空后,主起落架直接向前收入翼下的短舱内,应急时,可依靠重力自由落下,并利用前方来流的吹袭作用,将起落架锁死。由于机轮的直径较大,主起落架收上后,仍有半个轮胎暴露在短舱外。这样做,虽然会使阻力略增,但有利于提高飞机迫降时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与一般的战斗机和攻击机相比,A一10的翼展相当宽,达17.25米,机长约为16.26米,机高4 47米,翼面积47平方米。其动力装置为两台F34一GE一100高流量比涡扇发动机,该型发动机的耗油率较低,但推力不算太大,单台推力仅4175千克,这在现代作战飞机中是比较小的。不过,A一10的起飞重量和外挂能力可不低,该机的空重只有9770千克,而最大起飞重量却达23150千克,最大外挂重量超过7000千克。许多全机推重比和发动机推力比它大得多的战斗机都达不到这一水平。这主要得益于A一10独特的外形设计、大面积的机翼、简单结实的结构和良好的起降性能。
不追求高速度。但强调较远的航程、较大的外挂、较强的火力和较好的防护能力,是A一10的主要特点。其全部装甲的总重量为550千克,驾驶舱的风挡采用防弹玻璃制造,座舱周围呈浴盆状,由3.8厘米厚的防弹装甲构成。机身腹部等要害部位的装甲厚达5厘米,足可承受23毫米炮弹的攻击。该机的作战半径约为1000千米,转场航程4860千米,实用升限9100~11000米,起飞滑跑距离610~1370米,着陆滑跑距离325~760米。它的巡航速度和作战飞行速度不算高,每小时不过六七百千米。
上述这些技术方案和基本措施,处处体现了A一10飞机的设计宗旨:在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生产工艺、降低制造成本、方便部件更换、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增强生存能力和抗毁伤能力。应该说,美国人的这一设计思想也影响了苏一25的研制工作。
苏一25的设计时间比A一10晚,研制进度也明显比美国人慢,因此,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修改和完善。有人认为,苏一25的设计参考了美国落选的A一9飞机的方案,因为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实,苏一25并没有完全效仿A一9,而是根据苏联的国情,并参考A一10的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1975年,苏一25攻击机开始试飞。该型机于1 978年投入批生产,1980年,第一批装备部队的苏一25随苏军开赴阿富汗,进行实战测试。直到1984年,这种攻击机才形成全面作战能力。在时间上,大约比美国的A一10“雷电”攻击机晚了五年。
与A一1O相比,专为前线航空兵量身打造的苏一25,外形显得更常规一些,风格冷俊、粗犷它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后尾式布局;机翼的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带有20度左右的后掠角。两台发动机安装在机翼下方的机身两侧。该机的翼展为14 36米,机长15.53米,机高4.8米,翼面积33 7平方米。动力装置为两台P一195或P一13—300的无加力型(P一95III)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大约为4500千克。这种发动机是由米格一21的动力装置改进而来的,对各种状态的飞行适应性较好。造价也较低,但耗油率偏高。其最大推力超过A一10配装的TF34一G E一100涡轮风扇发动机,但总体技术水平要比TF34差一代。
苏一25将两台涡喷发动机并列安装在后机身内,且发动机的直径相对较小,因此,它的零升阻力要比外形“不利索”的A一10低一些,再加上涡喷发动机单位面积推力大, 它在海平面的最大平飞速度可超过970千米/小时,在低空时也可达880千米/小时左右,使用时的限制速度为M0.82。这些都是“蛙足”比“雷电”强的地方。但是,由于该机的机内空间较小、载油系数低、发动机油耗高,因此其最大航程、作战半径和最大载弹量均比A一10差许多。“蛙足”的空重为9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约19500千克,最大载弹量4400千克。该机带副油箱的转场航程只有2500千米,远不如“雷电”。它在满载武器并外加两个副油箱时的航程更短,仅为750~1250千米。
苏一25的其它性能指标亦不算突出,例如,该机的起飞滑跑距离在600~1200米之间,着陆滑跑距离在600米左右:其作战机动时的限制过载为5.2~6 5g;无外挂状态的实用升限7000米,满载武器的升限降至5000米;改进后的苏一25TM,实用升限虽有所提高,但也就刚刚达到10000米。
不过。在主要对地攻击能力方面,它绝对不比A一10逊色,在某些方面还要强于A一10攻击机。
影响作战飞机综合性能的要素是:气动外形、动力装置、机载设备、武器系统等。A一10与苏一25相比,在基本的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和方案设计上各有特点,性能也各有千秋。以动力系统的选择为例,可以看出这两者不同的考虑,并导致性能上的差异。在飞机方案设计之初,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发动机,选择“涡喷”还是“涡扇”、单发还是双发、大推力还是小推力、新动力还是老动力?
无论是A一1O还是苏一25,这两款攻击机都有一个成本控制的问题,而发动机对飞机的性能影响很大,在飞机购置费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自然不可掉以轻心。从二者的发动机选型上.可以看出它们之间不同的研制思路。 费尔柴尔德公司采取的对策是,简化机体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将省下来的钱,投到发动机上。而且,为了提高飞机的生存率,采用双发分置方案。因此,他们为A一10配备了先进的高涵道比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当然。光是发动机好还不足以达到载弹量大、航程远、起降滑跑距离短等指标要求,“雷电”的解决办法是,增加机翼的翼展和翼面积。当然,这样做也有代价:影响高速性能。好在攻击机不像战斗机,它们更强调的是低空、低速的机动性能和良好的操稳控制能力。A一10将设计重点放在性能包线的左下角。自有其道理。
前苏联在开发先进涡扇发动机技术方面,要比西方国家落后一段时间。设计苏一25时,还没有搞出像美国的TF34、英国的RB一199那样的中等推力的涡扇发动机。“蛙足”的动力系统是建立在米格一21的基础上的,P一95 III等型涡喷发动机虽然较老,但生产量很大,价格非常便宜,维修保障也容易,从而可大大降低全机的价位。选装P一95 III发动机虽然会损失某些性能(如作战半径、留空时间等),但在主要的空对地作战能力方面,采用涡喷发动机并不差,许多方面(如最大速度等)甚至更强一些。
A-10雷电攻击机机翼下各有4个挂架,在机腹下有两个挂架
机载设备相差无几
相对而言,A一10“雷电”的机载设备比较简单,没有配雷达等复杂的电子设备,仅设置了一些必备的机载系统,如平视显示仪、导航计算机、雷达告警接收机、武器控制系统、仪表着陆系统、通信系统、惯导系统以及两套有装甲保护的多余度主飞行操纵系统。简单固然廉价,但也影响全天候使用。这就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白天型飞机,若晚上出动,或恶劣气象条件下使用,其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针对此问题,设计人员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将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放在机外。需要时,可为其增挂激光搜索与跟踪吊舱、电子对抗吊舱等辅助设备。好在A一10的载重能力强、挂点多,携带一两个吊舱,还负担得起。
“雷电”的机内设备虽然简单,但它配备的武器系统却是一流的。在该机的机身和机翼下方共有11个外挂点,最大外挂重量达7250千克。执行不同任务时,可分别使用燃烧弹、多功能炸弹、集束炸弹、火箭弹、激光制导炸弹、光电制导炸弹、照明弹、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子母弹箱等等。其中,对装甲车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是“幼畜”空对地导弹。采用红外线制导的“幼畜”特别善于追踪发动机的热源。坦克、装甲车的发动机在工作时,会发出很强的红外信号,正好成为“幼畜”导弹的目标。在该机的机头下方还安装了一门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等“硬目标”的30毫米GAU一8/A“复仇者”7管速射机炮,其射速每分钟可达2100~4200发。GAU一8/A使用的炮弹为高密度贫铀弹,具有极强的穿甲能力。据称,在海湾战争中,仅用GAU一8/A机炮就击毁了伊军的10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
从1990年起,美国人对A一10攻击机的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作了进一步的现代化改装,为之配备了集成式飞行/火力控制计算机、机载彩色录像机、GPS导航定位系统、增强型电子战系统、导弹告警系统,以及升级版的数据链、数据总线等先进的电子装置。使其对地攻击能力,尤其是夜间作战能力有所改进。
苏一25的机载设备与A一10相差不大。机上配有激光测距器、目标标识器、敌我识别系统、雷达告警系统等较先进的设备。而且,其机载电子系统一直都在不断地完善。
该机的最大载弹量为4000千克左右。在其前机身左侧下方配装了一门30毫米的AO一17A双管机炮,备弹250发(后改为一门同口径的N N PU一8M双管机炮,备弹200发)。在左右机翼下,共有10个挂点,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可分别携带航空炸弹、燃烧弹、火箭弹、电视制导炸弹、空对地导弹、反辐射导弹、反坦克导弹、近距格斗导弹和中距空对空导弹等武器。对坦克、装甲车辆来说,其最具威胁力的武器是8联装的、代号为“旋风”的管发射式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
战场表现难分高下
A一1 0虽然有个响亮的绰号“雷电”,但它的模样可不好看,外观显得有些笨拙,因此,该机还得到了另外一个不太雅的诨名——“疣猪”。不过,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有着雷电般的快捷迅猛身手和很好的防护能力,其配备的各种武器威力强大,身披的“铠甲”能承受23毫米穿甲弹和高爆弹的攻击。可以说,A一10是个“凶狠毒辣、皮糙肉厚”的“空中打手”。
在超声速时代出现的这种低速攻击机,曾遭到来自军方的不少质疑,指挥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作战的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就是其中之一。但经历了“沙漠风暴”军事行动,改变了他对带有装甲的火力支援飞机的看法,他认为“A一10攻击机是不可替代的,没有A一10,就更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在沙特阿拉伯部署了136架A一10和12架OA一10飞机(OA一10是由A一10改装的空中观察机)。这些飞机总共出动了8077架次,主要用于压制敌方的防空火力、攻击地面装甲目标、寻歼“飞毛腿”导弹,并担负战斗搜索与营救、护航、空中巡逻等。在执行近距空中支援等作战任务时,一般是由OA一10飞机进行指挥,当该机发现、识别目标后,便引导A一10攻击机对敌方目标实施猛烈打击。
美军对A一10H海湾战争中的表现相当满意。该机的设备和维修比较简单,操纵也很容易,因此,其可遂行任务率相当高,达到了87.7%。海湾战争期间,有140多架A一10和0A一10X开杀戒,成为美军打坦克和攻击伊军地面目标的利器,它们先后发射了4800多枚“幼畜”导弹(发射可靠率达到94%),共击中了伊位克的987辆坦克和装甲车、926门火炮、1355辆各种军车以及其它目标。曾有两架A一10飞机,在一天之内摧毁了23辆伊军坦克。在空中战场,“雷电”攻击机亦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两架A一10逮着机会,用机炮各干掉了一架伊军的直升机。
当然,在打击对手的同时,自己也难免会挨打。“沙漠风暴”行动中,飞行速度小,且在战场上空长时间巡逻的“疣猪”,是最易受到敌方火力攻击的目标之一。据统计,海湾战争期间,共有6架A一10和OA一10飞机被击落,占多国部队固定翼飞机损失总数(38架)的15.8%。 虽然战损率较大,但该机的另一长处却不能不提,即它们的修复成功率很高。这一优点在激烈的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美军报告称,有15架在执行空中任务时受伤的A一10攻击机安全返回机场落地。除一架外。其余14架飞机经过抢修,重返蓝天参加战斗。而且,有10架负伤的A一10是在一天之内被修好的,这是一个相当不易的纪录。 2003年3月,“疣猪”们再次充当了美军入侵伊拉克的打手。在世界各国播放的电视画面中,除了AH一1、AH一64D和UH一60直升机上镜最多的固定翼作战飞机就属A一10了。这种火力猛、防护能力强、反应灵活的攻击机,给伊拉克军队和共和国卫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到了战争后期,它们甚至肆无忌惮地盘旋在巴格达上空,在滚滚浓烟中掠过一座座建筑物,寻找要打击的目标。这些镜头,都给电视观众留下了很深印象。
2003年4月8日晨,美军第64装甲团攻入巴格达城。伊军向其发起反击,他们从三辆卡车和两辆公共汽车上冲出,用冲锋枪和火箭弹向美军开火,企图阻断开往底格里斯河一座桥梁的敌方坦克分队。美国大兵当即用炮火将其驱散。半个小时后,20多辆载有更多伊军士兵的汽车越过底格里斯河,与先前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伊军共同作战。遭到顽强抵抗的美军被迫退却,并呼叫空中支援。不久,两架A一10“雷电”攻击机奉命赶到。在战场上空,它们用多管机炮向屋顶和大街疯狂扫射。激战1小时后,美军坦克和步兵才得以重新前进,并夺取了两座桥梁。
就在这一天,美第3步兵师指挥官比福·布朗特在萨达姆国际机场(后改为巴格达国际机场)向记者承认:一架A一10“雷电”攻击机,当天在巴格达上空被击落。
与美国的A一10齐名的苏一25,在两伊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曾被大量使用。
侵阿苏军在阿富汗部署过两个团的苏一25。面对复杂的山区地形和诡异多变的阿富汗游击队,苏军地面部队一筹莫展,而苏一25却如鱼得水,获得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阿富汗战争中,苏一25是出勤率最高的机种之一。它们的低空机动性能和维护性均不错,因而其攻击精度高、再次出动准备时间短。
在载弹4000千克的情况下,苏一25能对目标实施6~8次突击。完成一次攻击行动返回基地后,只需20多分钟,就可以加满油,挂好弹,做好再次出动的准备。据说,在执行高强度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时,该机曾创造过单机一天出动10次以上的纪录。其效率之高,是相当惊人的。
苏一25在作战使用时,往往与大型武装直升机米一24协同,配合地面部队行动。它们的表现,受到了军方的好评。不过,当阿富汗游击队获得了美国提供的“毒刺”式地对空导弹,并采取了新的战术后,苏一25和米一24也遭到了不小的损失。共有23架苏一25攻击机以及数十架米一24武装直升机被阿富汗游击队所击落(据米里设计局的资料透露,其中有8架米一24是被中国的“红缨”肩射式导弹打下来的)。不过,“毒刺”等便携式导弹,虽然制导精度高,操作也很方便,但最大的缺点是威力不足,加之苏一25在一些关键部位布设有防弹装甲,因此被命中后,往往伤不致死,仍能安全返回基地,否则的话,其损失还要大。
当然,在一个小型战场上,面对的又是装备简陋的游击队,竞被对手击落了20多架先进的攻击机,也是够尴尬的。痛定思痛,前苏联军队自然要分析战术运用上的原因,而苏霍伊设计局也对损伤的飞机进行了研究,以寻找对策。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干扰和红外干扰系统外,他们发现必须加强两个发动机舱之间的隔板,否则,一台发动机受伤后,很容易波及另一台(就这一点而言,美国A一10攻击机采取的将两台发动机分置的布局设计是非常聪明的)。新型的苏一25对尾喷管作了红外屏蔽处理,并用合金钢板加强和改进了发动机舱的结构。据设计部门的人士称,改进后的苏一25在后来的作战行动中,再也没有被击落过。
实战结果表明,苏一25是一种价格低廉、性能良好、用途广泛的攻击机。其改进型不但增强了夜间对地攻击能力,甚至还具备了一定的空战能力。因此,颇受一些中小国家的欢迎。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空军在国力日衰,不得不精简压缩的情况下,仍将它与米格一29、苏一27等先进战机一起,作为主力机型给予保留,就足以证明俄军对该型攻击机的信赖。 总之,由于作战的对象、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雷电”和“蛙足”的战场表现和生存能力都很突出,难分高下。
部署在阿拉斯加空军基地的雷电攻击机群
改型苏-25SM攻击机最大升限提高到10000米
美国空军A-10雷电攻击机双机空中编队
俄改进型苏-25TM攻击机也称苏-39
在世界攻击机的队伍中,能与俄罗斯的苏一25“蛙足”比肩的,当属美国的A一10“雷电”。关于它们的成败优劣,谁也没有分析比较过。在这里,我们尝试着把它们放在一起,品头论足,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一番比拼,成败优劣自然也就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