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夫孰亲?
人有时要遇到两难的境地,该如何选择,取决于当事人的智力水平。俗语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有时,哪一害为轻是很难判断的。两千多年前的郑国的一个女子就遇到了这种境况。
郑庄公时代,郑的一个老资格的大臣蔡仲权倾朝野。郑庄公死后,蔡仲立太子忽为昭公。郑庄公还娶了一位宋女,生公子突。宋听说蔡立了太子忽,就诱骗蔡仲,擒住了他,用刀逼着他立突,否则就是死。在刀尖下,蔡屈服了,立突为厉公。厉公可不是好的称号,当然这是他死后,别人加给他的。
“厉公四年,蔡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蔡仲。纠妻,蔡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人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蔡仲。蔡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厉公无奈蔡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大权旁落,厉公要靠发动军事政变来夺权。做这种选择,动辄是要搭上身家性命。厉公竟选择了蔡仲的女婿去干这件事。他为何这样用人,历史书上没说。但在他的智力范围内,他一定觉得该人是最佳选择。任何军事政变一定要有准备时间。雍纠是怎么去准备的,不得而知。他老婆是怎么得知他的计划,不外乎两种情况:他的行动引起了老婆的怀疑,老婆一追问,他合盘托出;另一个是他主动向老婆说了。不管是哪种情况,有一定是肯定的:雍纠自信老婆会站在自己一边,或者保持中立,至少在政变发生之前,她听天由命。
但此公的判断犯了一个大错。
他老婆面对着一个两难的境地:丈夫要发动政变,杀她老爹。该站在哪一边?她自己无法做决定,遂问老娘。她母亲的回答真是逻辑严谨,无懈可击:“父一而已,人尽夫也。”父亲只有一个,但可为丈夫的人多了去。蔡女遂将其夫的行动计划告诉了老爹。结果是雍纠被杀。厉公无奈,只好将怒气撒向雍纠:“与妇人商议国家大事,死了不是活该吗?”
人若认为自己的脸蛋能胜过一切,在重大的问题上寄希望于它,那是要翻船的。雍纠就是一个例子。
不知何时起,女同胞们发明了一个无聊的问题:婆婆和她同时落水,问丈夫先救哪一个(俺不明白,现代的救生设备很便宜,备两个有何难?一个也行嘛!)?若她们读过《春秋》,知道了上述事件,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