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zt 美国会不会出兵台海
zt 美国会不会出兵台海
几年以来,美国、台湾、中国大陆三方面经常讨论「一旦两岸开战,美国是否武力介入」的问题。但是在美国政府刻意保持「战略模糊」的情况下,所有这一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始终无法得到确定的结论。其最常见的结论是:如果在台湾主动挑衅的情况下发生战争,则美国武力介入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较高,如此而已。但是美国究竟是否会武力介入,迄今仍然是讳莫如深、充满了遐想空间。本文现在要从客观战略形势来「论证」这张神秘的底牌,笔者相信在客观战略的形格势禁之下,美国的底牌其实并没有第二种选择。
传统上讨论此事件的途径多由「分析国际形势与战争胜算」的途径入手,但是国际形势与战争胜算含有很重的主观判断成份,而且其份量轻重是浮动不定的,所以其所能得到的结论自然就不可能是确定的。为了尝试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笔者要改采一条不同的途径,也就是略去那些含有明显不确定性的因素,单单从可以明显确定的限制条件入手,而既然论证的基础是确定的,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会是确定的。
一、第一个确定的前提
在此一事件上有两项确定的前提必须先予承认:第一,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是有限的,而中国人统一中国的意志,从相对角度上讲,则是无限的。
对美国而言,台湾的战略价值不如南韩,南韩不如日本,而日本又不如欧洲。在1950年代美国曾经发表「中国问题白皮书」,正式放弃台湾。却在同时为了南韩而不惜出兵打了一场血战,美国第七舰队的防卫台海也是受到韩战牵动而发生的连锁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台湾对美国的重要性显然排在南韩之后,因此即使在美国的「友邦」排行榜上,台湾也是敬陪末座的,何况台湾尚不是美国的邦交国,美国尚且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既然如此,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当然就是有限的。
然而另一方面,在中共眼中的台湾却不是任何排名榜上的「友邦」,而是其领土的一部份,故其重要性自非任何「友邦」所可比拟。如果中共在极贫弱的1950年代尚且愿意为了他的「友邦」北韩而跟极强盛的美国兵戎相见,那么如今富强起来的中共为了台湾而不惜跟美国再打一场,那几乎是没有理由加以怀疑的事。为了他的领土主权,中共在珍宝岛事件上不惜与强大的苏联开火。在三面红旗大饥荒的极贫困处境下,中共亦无畏于与印度交战。这些事例说明了「领土主权」在中共决策天秤上的份量是超过一般的胜算与得失的计算,只能用「不惜代价」来形容。
对美国而言,台湾问题是一个「利益」与「威望」的问题,利益与威望问题可以服从理性的指导。但是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却是一个更为深层也更为严肃的「民族主义」问题,而民族主义问题却不是理性所能驾驭。假如小小的北越都肯为「国家统一」跟美国打了十年、牺牲了十分之一的人口还不放手,那么强大的中共为了同样的目的将跟美国打上多久是不难推想的。但是反观美国是否愿意为台湾打24小时的战争,却仍是没有人敢断言的事。两相比较,结论立出。
二、第二个确定的前提
第二项确定的前提是:美国对于境外战争可以忍受失败,但不能忍受拖延。
从美国立国以来,美国从事境外战争最长的一场厥为越战。美国在越战中始终并未战败,但因为无法再忍受拖延,所以最后不惜选择了放弃与失败。说明了一件事实:美国人民对于一场境外战争可以忍受失败,但不能忍受拖延不决。
如果观察越战以后美国对外用兵的模式,更可以印证此点。美国在越战以后的历次境外用兵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征:「速战速决」。美国之所以在波斯湾、南斯拉夫用兵的理由在此,而其所以没有在阿富汗及车臣用兵的理由也在于此。因为前者(波斯湾及南斯拉夫)的战争中美国的对手是没有核武、且战争能量有限的中、小型国家,而在后者(阿富汗与车臣)的战争中美国的对手将是拥有核武、且战争潜能雄厚的大国。美国对中型国家作战可以稳操胜券并速战速决,但是对大国作战则纵占上风也必旷日持久,尚不提发生核战的危险。这说明了从越战以后,美国的国内政治气候已经很难再容忍任何持久不决的战争。不论该战争对美国的「利益」有多么重要,但是对于美国战争决策者的白宫主人而言,再诱人的国外利益也比不上国内选票的份量。
三、美国介入两岸战争无法速战速决
在这两项确定的前提下,当我们审察两岸战争的性质时,审察的焦点因此不是美国对中共作战有多少胜算,而是美国能不能速战速决。只有在能够速战速决的前提下,美国才会进一步考虑其胜算,来决定是否出兵。假如已经认定战争不可能速战速决,则在前述第二项前提之下,因为美国不可能参加一场已知必将拖延不决的战争,所以考虑胜算问题是多余的。
台海战争对美国而言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战争吗?答案很确定:不是。
中共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大国,而台湾又不巧位于中国大陆的近旁。中共的现代化武器,如战机、潜艇、地对地飞弹、及远程火炮火箭的攻击范围已非台湾海峡的宽度所能限制。因此除非美军攻入中国大陆本土,澈底瘫涣或消灭中共的战争能量,否则无法阻绝中共对台湾的攻击,即使美军消灭了尝试渡海的共军亦然。然而在中共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大国的情况下,美国不可能进击大陆本土,进击大陆也只有使战争更无法结束。既不可能进击大陆本土,那就无法阻绝中共对台湾的攻击。在无法阻绝中共攻击的情况下,只要中共坚持把战争状态持续下去,这场战争就无法结束。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共会不会把战争状态持续下去?这个问题取决于中共统一台湾的意志跟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何者比较强。如果中共的意志比美国的意志弱,那么就有理由相信:中共将因为不愿再承担战争的成本而寻求和平,那么这场战争就可望结束。反之,假如中共的意志比美国的意志强,那么中共就会不惜代价把战争延续下去,直到美国退出为止。
前述第一项前提对此问题提供了确定的答案。因为台湾问题对于中共来说攸关其领土主权,而台湾对美国则是一个排名在后的友邦,因此中共统一台湾的意志必然强于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所以中共会把战争持续下去。既然如此,即使美军在首战获胜,也仍然无法结束战争。如果美国决策系统判断这是一场无法速决的战争,那么由第二项前提就可以推得一个确定的结论:美国不会出兵。
四、韩战及越战的启示
现在如果还有任何须要厘清的问题,那就只剩下一个:美国决策系统会不会判断这是一场无法速战速决的战争。假如美国判断这场战争可以速决,即使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但美国出兵的可能性就无法否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由美国在韩战及越战中的决策事实所得出,这两场战争都与中共有关,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对于中共战争态度的观点。在韩战中,杜鲁门总统拒绝了麦克阿瑟将军所提攻入中国大陆本土的建议,其主要的理由是:即使越过鸭绿江也无法结束战争。在越战中,美国始终坚守着一条显然不合战争原理的「不越过北纬17度线」的原则,宁愿忍受因此而带来的被动困境也不敢稍有违背,为什么?因为美国的决策人士认为:依照韩战经验,如果越过17度线将刺激中共出兵,而中共一旦出兵,越战将更不可能结束。
这两件事实说明了:自从中共军队介入韩战以后,对于中共的战争意志,美国的战略决策高层未曾有过怀疑。如果对于像韩战与越战这样属于中共境外事务的战争,美国尚且不怀疑中共的意志,那么对于被中共视为主权问题的两岸战争,美国更没有怀疑的理由。在此情况下,美国是否将判断中共会把台海战争坚持下去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有疑问。
综上所述,当美国势必认定介入两岸战争无法速战速决,而同时美国又势必无法容忍这样的一场长期泥淖战的情况下,结论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美国不会出兵。
五、威望与利益
我们不妨暂时把这个结论放在一旁,看一看假如美国出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这里笔者省略掉那些见仁见智的所谓战争胜算的估计,而要做一种对美国最有利的假设:美军粉碎了共军占领台湾的企图。
当击退了中共攻势、保住了台湾,但是美国却仍然不能使台湾免于中共地对地飞弹与远程火炮从大陆本土所发动的攻击。假如中共以所谓「低烈度战争」的方式,以地对地飞弹与远程火炮做慢性轰击来捣毁台湾的经济,把台岛变成一个充满灾民的废墟,那么美国及其东亚盟友对于数以百万计向其求助的台湾难民将束手无策。如果做为美国「友邦」的结果是终不免沦为焦土、百万人民流离于海上成为饿莩,那么即使战争是胜利的,但美国在东亚的威望也势必为之崩溃。成为废墟的台湾不但不再是美国的正面资产,反而将构成美国的沉重负担时,美国的实质利益也势必荡然无存。别忘了这还是假设美国战胜的情况,如果美国战败,结果自然更为严重。这里的分析指出:无论战胜与否,美国的威望与利益都无法保全,既然如此,那么为了保护其威望与利益而介入这场战争的意义显然就不复存在。
六、美国的唯一选择
前面的分析虽然指出美国不可能为台湾出兵,可是问题还没有结束。如果美国不可能出兵,而两岸开战又不幸开打,那么几可断言台湾终必战败。这与两岸战斗力量的优劣或者一时战斗的胜负无关,真正的理由是两岸战争「潜力」的悬殊。如果坐视台湾战败投降,美国在东亚的威望还是要遭受致命的打击。换句话说,只要战争开打,无论美国出兵与否,她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后果。换句话说,美国不仅不会出兵,而且难以容忍战争发生。
既然难以容忍战争的发生,那么美国所剩的战略选项就只能是「和平」。在和平的前提下,美国有两个选择:较好的一个是和平的保持现状,若此事不能如愿,则较坏的一个是两岸和平统一。在前者的情况下美国可以兼顾其利益与威望,在后者的情况下美国至少可以保全其威望,而保全其威望的方法就是设法使台湾「自愿」而「有面子的」与大陆统一。只要台湾是「自愿」而「有面子的」走向统一,美国当然就没有背弃或出卖台湾的问题,美国的威望自能维持不坠。在这样的考虑下,美国不仅自己不会参战,甚至也不会容许台湾为抗拒统一而作战,因为台湾战败的结果会连带使美国遭殃。换言之,不仅美国不会出兵,甚至台湾自己也没有作战的自由。
七、美国的当前政策
但是美国当然不敢把这张底牌透露出来,除了避免中共占据战略上风以外,也要避免台湾因失望而一举*向中共。为了保持两岸的「均势」以谋其最大的利益,美国必须对中共摆出逼真的恫吓姿态,以提高中共发动战争的成本。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美国恫吓姿态愈严厉,也就愈显示他不想介入战争。同时,因其底牌是「不会出兵」,所以美国也必须同时牢牢约束台湾的独立倾向,以绝对避免战争的爆发。美国必须至少做到一点要求:万一战争爆发而美国袖手旁观时,美国能有一个自圆其说的好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台湾不听美国的忠告,所以美国自不必为台湾的行动负责。所以美国传达给台湾领导人的讯息就必然是:「不许挑衅,照我的指示做,否则我不出兵。」
谈到这里,有两个问题也值得探讨,也就是台湾与中共各自对于美国讯息的反应。
八、李登辉试探
李登辉的反应显然未如美国的期望,「两国论」因此发生。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李登辉对于「不要挑衅,否则美国不出兵」这样的讯息不予理会,而仍执意挑起台海紧张?除了李登辉对于岛内政治形势的考虑以外(这方面的分析可参阅本书「两岸之部」中「李登辉路线的结局」一文),唯一的可能就是李登辉想要试探美国容忍的底线。对于美国「不要挑衅,否则不出兵」这个讯息,李登辉当然是不愿意接受,所以也不肯相信的。他怀疑美国只是为了减少麻烦,所以用「不会出兵」这个讯息来吓唬台湾,用意只不过是希望台湾少惹麻烦,但实际上一旦台湾真的惹出麻烦时,美国还是不得出来收烂摊子。为了试探美国的态度真相,李登辉乃提出了「两国论」。
其结果则是大大惹恼了美国。美国自科林顿总统以下的官方数次发出前所未有的冷峻声明,并透过民间学者刊登文章提出直接而严重的警告。同时,美国警觉到对李登辉难以控制,因而对于李登辉在岛内的政治地位采取了不支持的态度。在这最后一次出手上,李登辉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挫败,并且付出了政治生命提早终结的代价。
九、陈水扁服从
李登辉的覆辙自然成为继任的陈水扁总统的前车之鉴。就陈水扁而言,美国这一次所透露的讯息不仅仅是「不要挑衅,否则不会出兵」,而且又加上了「不要试探,否则将政治自杀」,这个讯息无疑是极端严厉的。陈水扁又跟李登辉不同,李登辉是一位得票率54%的强势总统,陈水扁则是一位得票率39%的弱势总统。如果以李登辉在台湾的强势地位,一旦抵触美国后尚且如此收场,则陈水扁可想而知是更加「没有任何犯错的机会」。所以陈水扁日后的两岸政策已经可以断言,是极不可能再逾越美国所划定的界线。换言之,陈水扁将唯美国之命是从。
十、中共的统一战略
第二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中共的反应。
虽然我并不知道中共方面的战略智库对于美国是否出兵的推断,但是无论其做出的判断如何,有一件事却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中共不可能把它的战争胜败与政权安危寄托在一种乐观的期望之上。兵法有云:「料敌从宽」,毛泽东也有一句名言:「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这也就是说:即使中共判断美国不可能出兵,但是他仍然必须做好「万一美国出兵」的最坏打算与万全准备。所以无论中共对美国底牌的判断如何,他在现实上所会采取的对策却是别无选择,那就是要积极提升其战力到一个水准,使得即使美国出兵而中共仍然有把握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共的战略目标因此是:提升战力到至少足以与美军在台海「分庭抗礼」的程度,至于是否要到「胜过美军」的程度则取决于其对于美国「会不会出兵」的判断。如果判断美国会出兵,那么中共为了拥有战争胜算的需要,就可能会要求其战力能够击败美军。但是若其判断美国不会出兵,而只是在玩一场「吓阻心理战」,那么只要其军力能立于不败,只要能跟美国对耗下去,就足以形成吓阻的优势而迫使美国让步服输。
虽然如此,由于中共是台湾为其领土的一部份。所以中共虽然致力于提升战备,但是他的战略目标与其说是「战胜」,不如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以战逼和」、「以力促统」,以冀求在不破坏台湾也不承受政权垮台风险的情况下完成统一。中共提升战备的目的也就是摆出实力,以吓阻美国不敢出兵介入,从而逼迫美国来压迫台湾达成「和平统一」。统一可能只限于形式,但是至少形式上的统一则是必然的要求。由此而论,中共与美国的战略都是一种「吓阻战略」,不论其如何剑拔弩张、磨拳擦掌,却都不是想要战争,而只是想要在不战之下达到所要的目的而已。
由上述可知,台湾的未来将主要取决于中共与美国在台海的军力较量,其它一切因素都属次要。当中共未能在台海形成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实力以前,台湾「不统不独」的现状或可继续维持。当中共的上述实力形成之后,美国因失去了吓阻的条件,为了避免战争爆发而发生其无法承担的后果起见,势将转头压迫台湾向中共妥协、走向统一。当这样的时机来到,台湾将不可能同时抵抗来自中共与美国双重的压力,所以即使是在独派执政之下,台湾除了接受之外也将别无选择。
虽然本文的结论是两岸将在和平下走向统一,但这个对和平的判断是奠基于「情势始终都在中共与美国控制下」的潜在假设上,可是历史上战争的爆发却常常是由于误判、意外与失控,即使是一场吓阻心理战的较量也可能擦?走火、假戏真作。如果情势的发展脱出了中共与美国其中任何一者的控制,那么战争仍然有可能爆发。关于台海战争发生情况的探讨,俟异日再为之。
妖言*惑众( qingyu3000)发表于 08-01-12 18: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