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子作客
作者: 谢盛友
儿子幼儿园的朋友法修一再邀请我们去他家里玩,我确实抽不出时间来,因此一直将这事拖着。那天下午,我陪着儿子一起散步,走在大街上时,突然间,儿子说这就是法修的家,儿子要求我带他进入法修家里坐一下。我当时在想,在西方到人家作客,必须事先预约,不然不礼貌。我把这个道理讲给了儿子听,儿子似懂非懂,他跟我说,法修已经请过我很多次了。我又想,人家既然已经请我们很多次了,这次路过人家门口,不进去,好象太不应该了。于是,进去的念头战胜了不进去的念头,我们开始按法修家的门铃。
他母亲开门,对我们这不速之客,他母亲先是脸部表露不悦,然后向我们说,她没有邀请过我们,如果我们一定要登门拜访,事先要电话约好时间。我知道这是我的不对,连声抱歉。而儿子却说,你儿子法修让我们来的。他母亲又说,儿子不能代表家庭,上我家里来,必须经我的同意!
我们吃了闭门羹,只好无趣地走开。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找不到答案。真的西方和东方的习俗差别有这么大吗?真的随便到德国人家里坐一下(而非正而巴经的作客)一定要事先打电话约好吗?
我从来就认为入国必须问禁,入乡必须随俗。在人家的土地上更应该要注重这一点。从陪伴儿子作客的这件事情上,我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1.德国有一句谚语“Andere Laender, andere Sitten”(国邦不同,习俗有异)。在别人的土地上,一定要尊重别人的习俗,人家要我们作客之前必须电话预约是完全有道理的,况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安排。如果法修家的朋友,个个都象我一样,路过都来敲门一下,那他父母亲还要不要休息?
2.但是,后来我从别的朋友那里知道,法修的母亲并不是拒绝所有没有电话预约的“客人”,只是他不喜欢外国人,尤其不喜欢穷国家来的人。法修是她和过去的一个美国兵生的,法修的父亲随着冷战的结束,也结束了他和孩子的父子关系,美国部队撤回后,法修的父亲留下他们母女两个人,孤孤单单。法修的母亲过去都是靠丈夫供养着,从未工作过。这回老公走了,只好到社会局领取社会救济金。由于德国经济不景气,社会救济的数额一减再减,她认为是外国难民潮的涌入,外国难民抢走她应该得到的福利,因此,她对外国人又憎又恨。但是在她的眼里,外国人是指那些穷国家来的人,对美国人她不称为外国人,而直呼为“美国人”,对日本人,她也是称为“日本人”。也就是说,在她的眼里,除了美国人,日本人和德国人外,其他的人都是外国人。而她的儿子法修年龄小,不懂得国界的划分,只要
是玩得来的小朋友,都乐意请他们到自己的家里作客。
3.在法修母亲的眼里,小孩说的话是不算数的,小孩在家里是没有地位的。这与我的家庭不同,在我家里,父子母子平等,有时他是“小皇帝”。有时尽管他不是“小皇帝”,但他在我们之间,至少享受同等的待遇。
写 于 1994年 9月 , 德 国 班 贝 克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德国) 杂志 《本月刊》 (European Chines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