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Scarlet到底爱谁?许多人认为她最后终于知道自己爱的是Rhett。我却认为没那么简单明了。为什么能得到Ashley 的时候,她偏偏不想要了?为什么Rhett单单在这个时候离开?作者给我们留了个悬念。无论如何,明天又是另外一天。Scarlet 作为战争造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员,也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她年轻,她有精力,她有勇气向前看。

 

Scarlet 是个孩子,作品结尾的时候才28, 战争把她安逸的乡间生活给完全破坏,她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她作为长女不得不年纪轻轻挑起家庭的重担,不再挨饿曾是她生存的第一目标,对于爱情,她其实还没来得及好好考虑。第一次婚姻,是负气;第二次婚姻,是因为要交税;第三次,因为要生活舒适,也因为Rhett 攻势猛烈。她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Ashley, 她无视Melanie 的存在,一厢情愿的爱着,她甚至因此照顾他们全家,甚至因此不顾世俗的谴责。到底她爱Ashley 多少,到底她和Rhett一起生活培养了多少感情?现在没有了生存危机,Melanie 去世了,是真正该好好考虑一下感情归宿的时候。

 

我是认为在Scarlet 心里这个答案还不很清楚,就像在她梦里多次出现过和在小说结尾处的浓雾,Scarlet 的生活方向,包括爱情,在她自己心里都不是很明朗,如果让我来写《飘》的续集,我一定会给她时间思考。Rhett 曾经试图用身体征服她,她自己好像也觉得被征服而心服口服了,但是那成果只维持了一个晚上,而且她是典型的哪面风往哪面倒的人,不太能算数的,紧接着的流产和他们大女儿的死,让他们之间关系变得更差。Ashleyscarlet的初恋, 后来她则有些小孩子心理,得不到的最好,Melanie 身体弱,而且不漂亮,Scarlet 没把她看在眼里。所以,Scarlet 到底爱谁,这应该是由她本人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们读者要苦苦争论的。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作者塑造了Melanie 这样的一个形象,她聪明自律有奉献精神,所有人都喜欢她,包括Rhett 这样的叛逆者,但是她又那么的缺乏生命力。如果和《汤姆叔叔的小屋》联系起来,也许能有些解释。在那部作品中,逆来顺受的基督精神是被批判的,斯托夫人赞成黑人奴隶反抗,因此“一部小书引起一场大战”。我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飘》的作者在为这种精神辩护,她在试图为南方种植园主辩护,那不是只灌输给奴隶的精神,那不是没有力量的精神,但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竟然就被推翻打倒死去了,多么的可惜。

 

Ashley 好像是所有人都不太喜欢的一个角色。他其实算是个善良的人,他不愿Scarlet 用犯人做工牟取暴利,他也没有对人凶狠,但是战败以及新的生活秩序让他(暂时)无所适从,对待感情,他处理得拖泥带水,一个大男人竟然甘于依靠一个爱他而他又不打算娶的女人,很不好看。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旧的一切随风而去,但是生活还要继续,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会有办法的。Everything will be fine.

 

 

欢喜冤家 发表评论于
郝思佳是比较挣扎,因为从小黑妈妈和她母亲给她的教育用的是旧时的淑女标准,但是她自己好像是比较多的遗传了她父亲的性格,同时动荡的时局以及白瑞德的鼓励给了她打破陈规的力量,尽管她自己理智上并不是很确定。我感觉大概是这个样子。

续集《斯佳丽》则像部纯粹的爱情小说。
leucat 发表评论于
我也非常喜欢这本书:)初中的的时候看过三四遍。(也看过那本续集。确实,在续集中,故事所反映的复杂的社会背景被大大的削弱了。)而且,《飘》的译者傅东华实在是功力深厚,给中文版小说增色不少。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作者的传记,好像传记作者说这个小说有她个人的经历在里面(玛格丽特自己嫁过两次,第二个丈夫非常疼爱她)。

我个人觉得媚兰妮就像是郝思嘉内心隐隐想要成为的完美的样子(郝思嘉虽然看不上她,但是后来在一起经历多了,还是会暗暗佩服这个女人内心的力量和坚韧,而且有些细节里,郝思嘉隐约有些把她与自己母亲的完美形象相联系的),但是思嘉终究是一个实际高于一切的人,所以还是一再“不得不”打破陈规。

我觉得也许,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心中仍然留存着旧时道德标准和完美女性形象、但又出于种种实际原因“肆意”打破标准、选择了自己生活道路的女人的故事。当然,我觉得这部书的内涵远远多于个人生活的故事……总的来说,书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很小,不过实在太喜欢了,一次看的时候一口气昏天暗地的看了三天,之后又看了两遍,有些喜欢的段落重复的次数更多。刚开始的时候只是看爱情故事,后来每次看都觉得又有些新的东西……以至于之后很多年都不再看类似篇幅的长篇小说:( 今天看到你的帖子,觉得好亲切,忍不住想一起交流一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