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汉惠帝刘盈死后,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呂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勘平“诸吕之乱”,拥刘恒为主,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众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处强盛。因扫除诸吕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元霄节的习俗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放天灯的习俗。是华人社会的盛大节日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人除了七夕以外的情人节。
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人这三官主管。上元节天官喜乐,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在广东佛山,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行通济,无闭翳”。寓意走过通济桥,就会健健康康,无闭翳.
元宵的名称和制作:
元宵(中国北方),或称汤圆或汤团(中国南方),是一种中国人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吃的食品。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据传说,袁世凯当政期间,觉得“元宵”有削袁之意,故将元宵改名为汤圆。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根据刘若愚的《酌中志》,元宵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汤圆和元宵的制作方法略有不同:
- 湯圓一般将糯米面和好,像包饺子一样将馅包入再团圆,馅料有素有荤;
-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馅料切成小块,蘸上水,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也有滚了一圈糯米粉后蘸水,再继续在糯米面中滚),使其自然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现在可以用机器滚大规模地生产。
吃时一般都是用水煮,元宵煮后汤比较清,湯圓煮后汤比较浓,因此喝汤如同喝糯米面粥。
也可以有油炸、拔丝、穿衣、蒸、烤等多种食用方法。
煮汤圆小窍门
汤圆煮得好,才能既好吃又美观。煮汤圆要掌握几个要点:
1.轻轻捏。下锅前,用手轻捏汤圆,使其略有裂痕,这样煮出来的汤圆,里外易熟,软滑可口。
2.开水下。要用旺火将水烧开,然后将汤圆下锅,用勺背轻轻推开,让汤圆旋转几下,就不粘锅底。
3.文火煮。汤圆入锅煮至浮起后,要迅速改用文火,此时若还用旺火煮,汤圆不断翻滚就会破裂。若汤圆不断翻动,受热不均匀,也易外熟内硬不好吃。
4.点冷水。汤圆入锅后,每开一次应点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开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捞出食用。这样煮出的汤圆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5.勤换汤。汤圆煮过两三锅后,汤变稠,大大束缚了水分子的活动,应换水再煮。不然的话,就会熟得慢,易夹生。
2008的元宵节我做了4种汤圆:
绿茶红豆陷,因为没做好,没留下照片.
心里不禁在想:这是不是老天对我的惩罚呢?暗示着全家不能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瓢泼的日子几时是头啊!
下面是山楂陷,第一次做,也是第一次吃,听室友说起它的开胃不油腻,所以试试,真是不错啊!
芋泥陷: 我最喜欢的口味之一.里面油放少了,但还是很好吃的
再来个宁波式黑芝麻小汤圆,比其他的都小哦,这样感觉能多吃几个,我喜欢
最后,希望大家合家团圆!汤圆汤圆,勾起了我的相思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