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遍布全球,让中国有了“世界工厂”的美称,更让中国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在这场全球化的盛宴中,中国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却远远低于那些掌握着核心技术研发和品牌行销的跨国企业。说白了,许多中国制造的商品只是贴着一个“中国制造”商标,而真正的制造者却是那些跨国企业。
在中国深圳的日本日立公司的巨大厂房内,数百名中国工人正在组装着计算机硬盘,这些产品也象其它数以亿计的商品一样,都是出口美国的,都被贴上了“中国制造”的商标。但这些“中国制造”实际上却是由日本、韩国和美国等跨国企业制造的“其它国家制造”的商品,在这些跨国企业的巨大全球产品网络中,中国只是它们的一个最终组装厂。
分析家们指出,通常只在商品上贴上其最后组装站的商标--这个不断发展的全球供应链,正日益与全球贸易数据步调极不一致,从而使中国“膨胀”为一个更大的经济威胁。象这样的“被歪曲的事实”可能会在2月10日再次显示出来,当天美国商务部将会发布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其与中国的贸易赤字将会超过2000亿美元。
国际先驱论坛报2月9日发表纽约时报记者撰写的文章指出,这样结果可能看起来正让中国大获其利,但最大的赢家却是美国的消费者和那些富国,他们已从出口的廉价玩具、服装、电器和其它商品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与此同时,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其它外国公司,包括那些零售商也都是个大赢家,因为它们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推动中国生产这些廉价商品的幕后推手,它们正从这些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Yasheng Huang)指出,“设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将其制造部门搬到了中国,但是对这些运营的控制和因此产生的效益却牢牢地掌握在外国公司的手中。中国的确从全球化中获益,但却无法保住全球化的利润。”
文章指出,在全球化中也出现一些真正的失败者,那就是其它地区的工资较低的工人,如日本日立公司在日本的雇员,以及其它亚洲地区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工人,这些跨国企业开始把其工厂迁到中国之时,便是他们失业之日。但另一个事实则是,尽管这些跨国企业都向中国转移,总的来看,美国从亚洲的进口在过去15年却没有多少改变。
台湾的工厂曾组装过销往全球的电脑,现在则由中国来组装;香港的制衣工人曾把无数的布料缝制成时装,现在轮到了中国工人;日本的工厂曾生产出全球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如日立、索尼、松下和东芝等,现在许多日本的知名品牌产品都是从中国装船出口的。中国官方最新公布的统治数据显示,60%的中国出口商品,其实都是外资公司控制的。专家指出,从商品种类来看,象计算机零件、家用电器等,外国公司其实控制着更大的出口份额。
外国的专业技术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制造供应链变得日趋复杂之际,由多个国家参与并分别生产出的各个部件,最后都被运往中国进行最后的组装。但这个系统却能给全球贸易统计数字造成一个误解,用一些专家的话说,这些由“中国制造”的商品理应在最后贴上“中国组装”的商标。因为,许多不同地区的不同的工人都接触了一种特定的产品。
UBS经济学家陶东(Dong Tao)指出,“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双边贸易数字都是无关的。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平衡,就象纽约和明尼苏达的贸易平衡一样,都是没有关联的。”多维社注意到,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中心议题就是用“中国制造”其实并非都是“中国制造”,来解释美中贸易的不平衡,因为在这场工业全球化中,中国只是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由于中国故意低估人民币,再加上外国在1995年至2004年对中国高达465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最终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最火的目的地。
这样便造成了贴有“中国制造”标签商品在全世界随处可见,中国的玩具、厨具和纺织品出口已居世界前列,许多人津津乐道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媒体指出,现实情况却是中国从事的主要是低级产品和加工业,中国所具备的优势只是资源和廉价的劳动成本--中国落后的制造业和疲软的创新能力束缚了中国企业的手脚。
虽然“中国制造”开始在全球获得越来越多的影响力,但在这场盛宴中,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却远低于那些负责核心技术研发和品牌行销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的中国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而无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已经意识到“中国制造”正带来弊病的中国媒体开始呼吁,中国不能再做国外一流品牌“秘书”,要真正把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大做强,自主创新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而当前,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对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进行“创新”。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4位,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4位,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中国制造”的繁荣与日益对进口装备依赖的矛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与国内资源环境恶化的矛盾使得中国企业不能仅仅凭借“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所存在的问题是:在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多数企业只能打“低价牌”;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内劳动力、土地等商务成本不断攀升;自主品牌缺乏,高端利润被国外买家获得,企业利润率低下;科技含量不高,核心技术掌握被品牌输出国垄断,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经济安全;中国企业在价格上存在着无序竞争,扰乱了行业整体出口的秩序;面临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限制,影响了中国总体的出口贸易。
记者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也评论“中国制造”的文章,文章称“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企业的优势仅仅在于非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产品组装上,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既没有自主品牌,也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中国人勤劳善良,每天辛辛苦苦流血流汗苦干10小时,每月却只有数百元;而那些经济强国的工人,却是轻轻松松赚大钱。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无不辛酸地说:中国要出口约8亿件“中国制造”的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这是一个极端的比喻,却让国人深思,为什么?
中国如果只是作为“世界工厂”,这将隐含很大的经济风险。一旦西方发达国家变更合作伙伴,中国企业既没有核心技术支撑,又无法发挥中国品牌的巨大效应,企业、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可能受到巨大的损失,外商逐渐用自己的品牌占据了原由中国品牌拥有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的缺少业已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也认为,被视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早已吸引了全球企业“争先恐后”杀进中国。以电子工业为例,10年前台湾企业依靠其自己的制造业,控制着全球电脑的零部件。现在,台湾公司生产着占全球80%的电脑母板,72%的手提电脑和68%的液晶显示屏。但这些由台湾制造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组装的。一名与台湾Acer公司合作的管理人员称,现在所有人都搬到了中国,凡是相关的企业都迁到了中国,“因为台湾的工资太高了”。
日本和韩国公司也大批进入中国。目前,日本松下公司在中国雇员多达7万人;东芝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产品基地基地就设在中国杭州;而韩国的三星已在中国开设了23家分厂,拥有5万多雇员,其手提电脑已全部在中国生产,该公司在韩国本土生产手提电脑的工厂已于去年关闭。
全球企业向中国的“大迁移”,已在贸易统计上留下“足迹”。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一直是美国在太平洋的绝对贸易伙伴,亚洲占美国进口总额的38%。但这种局面已在去年发生巨变,中国已变成了亚洲占统治地位的贸易大国。尽管美国从亚洲的进口份额仍保持在38%,但自九十年代起,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已激增了1200%。换句话说,如果把“中国制造”的商标换成“亚洲制造”,美国从1990年至2005年的从亚洲的进口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在中国变成“世界工厂”后,许多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了。
若从这一点来看,美中经济关系是一种双赢的相互依存关系。多维社注意到洛杉矶时报早前的一篇社论指出,从中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并未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由于中国央行愿意购买美国短期国库券,才使美国得以透支。对中国发泄不满的真正原因很可能在于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5年来一直稳步发展这一引人注目的奇迹。
中国很容易成为我们在经济上发泄不满的对象:中国是由共产党统治的;它的货币汇率不能自由浮动;中国看上去就像是一台庞大的机器,流水线上的工人们粗制滥造出低成本的产品,推动它朝着世界头号强国的方向迈进。中国还拥有大约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在“责怪中国”时,贸易不平衡是一个经常被人谈起的问题。随着北京宣布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大幅增长至1140亿美元,华盛顿肯定会再次响起一片愤怒的吼声。美国商务部在递交自己的统计数据时,很可能会认为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实际上接近2000亿美元,因为它会把香港对美国的出口贸易计算在内。
文章说,美国人喜欢便宜货。美国人很高兴能够在沃尔玛买到自己买得起的电子产品和家居用品,却不在乎其中大多数商品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从中国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并未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由于中国央行愿意购买美国短期国库券,才使美国得以透支。这并不像许多美国政治家所说的那样是中国通货膨胀的结果。
中国去年让人民币升值了大约2%,但鉴于此举对该国脆弱的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它不会愿意再次这样做。不管怎样,没有任何经济依据可以令人相信,人民币升值会对迅速增长的中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与美国贸易的增长是以它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为代价的。洛杉矶时报说,中国卖给美国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它用一些进口零件组装的。经常有人根据贸易统计数据散播一些绝对化的说法,但上述现实令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引述专家的话指出,其实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已让美国变成了“最大的受益人”,其原因很简单,美国生产一个芭比娃娃需要25美元,而在中国只需35个美分。对此,中国官方也经常对美国贸易统计数字所显示出来的美中巨额贸易赤字进行辩护,称其错误地显示出中国的繁荣。中国商务研究所一名官员指出,“过去几年,中国所获得的只是一些漂亮的统计数字,而美国和外国公司却都获得了真正的利润。”
英国观察家报2月5日评论说,中国五分之三的出口产品都是由美国、欧洲、日本、台湾和香港企业,而不是由中国本地企业生产的,因为后者缺乏技术和品牌。然而,这种情况并未缓解美国人的不安情绪。正如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抱怨那样,“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是中国自己生产的。它是世界上的最终装配中心,而不是生产车间。
有人认为,中国是下一个经济和军事超级大国,因为它是一个共产党国家。美国最好现在就制止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文章指出,中国经过了连续25年近10%的经济增长之后,它形成了一个经济总量高达20000亿美元的经济体。但大多数人却仍然叫不出一个中国品牌,这些都无关紧要,其雄心勃勃的跨国公司,如联想、华为、海尔等,按照西方的标准不过是一些小企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