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原因呢,就是我不明白的地方了:从一开始到学校(还没发生六四)余虹就显得很压抑,很与众不同,很‘酷’,很痛苦的样子,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她从家乡一个偏远小城考到北京,离开开杂货店的生活,难道一点都不高兴,甚至没有新奇(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 如果说是因为离开初恋男友或父亲难过?一点没看出她对其中任何一位有深刻的感情和任何留恋。她和李伟相爱,自己也说碰到'the one'了,但还是一天到晚深奥莫测的,(在游泳池里那段还好像痛苦得不得了,这段我是压根儿就没看懂what's going on). 后来就莫名其妙地故意告诉李伟她和某个老师上床了(也不知是真是假)--此后他们关系可想而知愈发走下坡路。 她这种做法,还有后来在武汉拒绝那个王什么男孩的爱(尽管他不介意她的过去),不禁让我有种感觉,好像余虹很顽强的坚持压抑坚持迷惘,拒绝所有过阳光一点,快乐一点,或者说所谓'正常'一点的生活,甚至不愿一试--不知导演是不是想说这是她和李伟那段感情的后遗症,或者六四的后遗症?或者她本身性格如此? Anyways I didn't get it.
导演看了不少欧洲艺术电影. 但基本是模仿而没有自己的风格. 看看同样是讲青春性迷惑和政治的贝特鲁奇的”The Dreamers”, 同样是讲沉迷性爱的贝特鲁奇的” Last Tango in Paris”,还有讲性爱和宗教的丹麦电影”Breaking the Waves”, 任何人都能看出手法相似和效果的巨大的不同.
“The Dreamers”, “Last Tango in Paris”, and “Breaking the Waves” 是三部非常优秀的艺术片. 当然 “Last Tango in Paris” 已经是经典了. “The Dreamers” 里有些六十年代法国红卫兵崇拜毛主席, 上街游行, 家里贴满文化大革命宣传画的镜头. “Breaking the Waves” 是我看到过的最强烈和最压抑的电影. Will stay with you for long time.
Warning: 贝特鲁奇是以大胆性爱镜头出名的导演. “Breaking the Waves” 是对人接受黑暗和压抑能力的挑战. 对性爱表现形式敏感和对人性的光明和美好有哪怕是丝毫怀疑的人, 看这三部电影前请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