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我军“战争之神”献给板门店的厚礼
2008-03-06 07:01:02 中军网
大中小炮兵作为一种重要的兵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曾被当时的苏军主帅斯大林誉为“战争之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同样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为板门店谈判献上了一份厚礼。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非常珍惜和热爱和平,并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治理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长期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美帝国主义者,不甘心在中国和亚洲的失败,纠集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等16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在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的配合下,于1950年6月发动了侵朝战争。与此同时,美国派兵侵占中国领土台湾。
美帝国主义者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肆意将战火烧到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边,并以其侵朝的飞机频繁地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城镇和乡村进行轰炸扫射,直接威胁了中国大陆的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被迫出兵参战,组成了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伟人主席和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于1950年10月出国入朝,进行了一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作战最激烈、最残酷的现代局部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战争开始后,面对武器装备现代化、气焰十分嚣张的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及南朝鲜李承晚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英勇作战,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实施了5次大规模进攻战役,歼敌23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经交战双方代表商定,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时在战线西部中朝军队一侧的重要城市开城来风庄(10月25日移至开城以东的板门店),开始举行停战谈判。这就是世界现代战争史上著名的板门店谈判。
美帝国主义为了适应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以及为在停战谈判中捞取更多的政治、军事资本,在长达两年之久的打打谈谈、边打边谈的特殊时期内,频繁调动兵力,调整部署,多次发动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顽强抗击、积极反击,大量歼灭敌人,粉碎了美军的企图。使美军深深地认识到了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战场上也同样得不到。
1953年6月18日晚,正当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已全部达成协议准备签字之际,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出尔反尔,公然破坏协议,企图阻挠停战的实现。他以所谓“就地释放”的名义,胁迫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00多人离开战俘营,押到南朝鲜军队的训练中心,从而使即将结束的停战谈判陷入僵局。
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已由北京启程赴开城,准备办理停战协定签字事宜。6月20日,彭德怀途经平壤时向伟人主席发电,建议再打一仗,消灭南朝鲜军1.5万人,打掉其嚣张气焰,以配合停战谈判,促使战争早日结束。根据伟人主席的指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长决定,第二十兵团在金城以南地区的有利战场实施进攻战役,拉直金城以南战线,并大量杀伤南朝鲜军,狠狠打击李承晚集团。
金城以南地区,是敌方防线的突出部。其东北部山高坡陡,易守难攻,北部、西北部山势较低;金城西南地形开阔,不易隐蔽,其东有北汉江,水深达1.7米,不能徒涉,西有南大川,位于交战双方阵地之间,金城川从金城以西折向东南与北汉江汇合,平时水深不足1米,雨季水涨时,大部不能徒涉,成为纵深战斗的较大障碍。
南朝鲜军担任金城以南这一突出部防御的是南朝鲜军的王牌部队第三、六、八师。南朝鲜军在基本阵地普遍构筑了坑道、半坑道工事和大量的明暗火力点、地堡群,以盖沟、堑壕、交通壕相连接,阵地前还设置了3~15道铁丝网,埋设有各种类型的地雷,纵深达150~300米,是比较完整的、支撑点式的坚固环形防御体系。
战役准备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部在组织周密侦察的基础上,认真细致地计算了交战双方的兵力兵器:第二十兵团有各种火炮近400门,南朝鲜守军有各种火炮531门,在数量上处于1:1.3的劣势,在22公里的进攻地段上,第二十兵团炮兵每公里正面平均仅有18门火炮。兵团参谋长肖文玖将军向刚到任不久的兵团司令员杨勇将军汇报了这一情况。
这位时年不足40岁,但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深受广大官兵爱戴的将军沉思了片刻,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进行这样大的一场战役,400门大炮怎么够用?恐怕至少还需要向志愿军司令部再申请400门才行,要知道,这次战役打好了,就是我们向板门店谈判献上的一份厚礼,也可能就会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仗。多调用一些炮兵,让我们强大的炮兵首先献上一份厚礼吧!”待肖文玖参谋长转身刚要离去的时候,他又风趣地补了一句:“同志哥哟,再多申请一些炮弹来,免得停战以后还要往国内运。”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长批准了杨勇司令员的请求,很快给第二十兵团配属了近500门大炮,使火炮数量达到880多门。第二十兵团火炮数量对南朝鲜军形成了1.7:1的优势,进攻地段每公里正面也平均达到了40多门火炮。另外,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也为第二十兵团补充了7000吨炮弹,共计70余万发。
杨勇司令员对炮兵非常看重,十分了解炮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他特别指示各攻击集团,把炮兵集中使用于主要攻击方向上,加大主突方向进攻正面的火炮密度,以强大的炮兵火力支援步兵、坦克兵作战。根据杨勇将军的指示,西集团第二O三、二O四师和中集团第二OO师,每公里进攻正面的火炮达到了100~120门,从而对南朝鲜军形成了局部绝对优势。
1953年7月3日晚,朝鲜半岛的金城以南地区浓云密布,天色昏黑,大雨欲来,闷热得令人窒息,偶尔传来几声低沉的雷声使人焦虑不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指挥部里的马蹄表“嗒、嗒、嗒”地走着,指针刚刚指向21时,身材高大、坚毅果敢的杨勇司令员立刻下达了进攻发起的总命令。只见近千门火炮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地向南朝鲜守军猛轰,密集的炮火形成无数条火龙,划破沉闷的夜空,映红了半边天。两个卡秋莎火箭炮兵师的连续3个齐射,像刮起10级暴风似的“呜、呜、呜”地飞向敌人的防御阵地,把炮火准备推向了高潮。
经过7~28分钟强烈的炮火袭击,各突击集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从东、西、中三个方向向南朝鲜军发起多路攻击,不到1个小时即全线突破南朝鲜军的防御阵地。随后,第二十兵团按预定作战计划,大胆穿插分割,经过21小时激战,至14日18时全部占领南朝鲜军3个多师的防御地带,歼敌1.4万余人,完成了拉直金城以南战线的任务。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长鉴于战役第一阶段发展顺利,为贯彻“稳扎稳打”的指导方针,巩固既得阵地,于14日17时电令第二十兵团主力转入防御,同时以一部兵力向南朝鲜军防御纵深扩大战果。从7月14日夜到16日15时,第二十兵团乘胜扩大战果,迟滞了南朝鲜军大规模的反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预定地区组织防御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金城以南地区进攻战役后,战役发展对敌方极为不利。16日,敌方总司令克拉克和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匆匆赶到前线,亲自整顿败军,组织反扑。当天下午,南朝鲜军先后以第三、六、八师残部及第五、七、十一师等部开始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反扑,企图恢复阵地。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击,打退了南朝鲜军大小反扑1000余次,致敌以重创,牢牢地守住了阵地。至27日,金城反击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在全线共攻击南朝鲜军39个目标,歼敌5.2万余人,毁伤敌机250余架,缴获各种火炮236门,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
《美军第八集团军简史》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金城反击战役作了如下描述:“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头上呼啸,在呼啸声中他们前赴后继攻击这个地区的大韩民国防线,在共军的猛攻下,前哨阵地一个接一个地被打垮了。”
金城反击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拉直了金城以南防线,造成了对中朝方面极为有利的态势,迫使美方不得不向中朝方面作出了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
1953年7月27日,朝鲜时间上午10时,交战双方谈判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随后,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和所谓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分别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至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了。
恰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勇将军言中,金城反击战役成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仗,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及其炮兵部队献给板门店谈判的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