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康桥


 第一次知道徐志摩,是读那首《再别康桥》。八十年代初正在中学和大学里就读的人,不管你胸中蕴藏着几分浪漫情怀,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徐志摩和他的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大概是徐志摩所有的诗里被引用得最频繁的一首了吧。第一次读它时,就觉得诗里的文字是极美也极精致,诗的节奏如波浪轻轻起伏,读完了一丝余韵还在唇边。可那时的我,心里却并没有为它生出多少感动。还记得读完了很轻松地一笑,对好友说道:谁愿意在柔波里做一条水草呢?也就只有徐志摩吧。

再次接触徐志摩的诗,是看了一部名字已记不太清的电影,电影的确切情节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是讲一个女子大学毕业后去深圳特区的经历,影片风格比较抒情,结局略带点忧伤,但也充满希望。影片中主题曲的歌词用的是徐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影片结尾时,女主人公的长发在风中飞起,伴着音乐,徐志摩的诗化做了一阵风,直直地飞进了我的心里。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我当时愣愣地坐在位子上,看银幕上的画面在歌声中消失,字幕在歌声中也消失,并且周围的观众也几乎都走空了。最后,音乐停止,我站起来,忽然间就明白了电影中那个女子所有的犹豫,忧愁,无奈,和迷茫,还有,她所有的梦想的光辉。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徐志摩的诗集。

从那以后,徐志摩的诗就一首首地走进了我心里。也许是阅历的渐渐丰富,也许是情感世界的白纸上一天天有了颜色,一次次重读《再别康桥》,感觉越来越不一样。尤其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分,如果恰好有闲暇坐在窗前看天边的晚霞,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徐志摩当年在再次赴英国后回国的途中写这首诗时,是不是就面对着夕阳下一片闪着金光的水面?是不是天边正有火一样的云彩在飘摇?他写下这首诗后,有没有摇一摇头,轻轻地叹一口气?然后将康桥藏进心里,继续他的行程?

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第一次感受了爱的无奈。一位同班的好友在毕业前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表露了他的心迹。他和我相识已久,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可称得上是知己。然而友谊终究只是友谊,与爱情有一道天堑无法逾越。他这一封真情洋溢的倾诉,却将我们俩同时推入情感的漩涡,他在漩涡的中心无法自拔,我在漩涡的周边随波沉浮。我们那时真是太年轻,太单纯,人生的阅历浅薄如纸。理智告诉我应当直言坦白我的感受,不要让他越陷越深。然而几年同窗的友谊,即将天各一方的离情,让我无法将那最关键的一句话说出口。在毕业前曲指可数的日子里,我们被爱和友情深深折磨。毕业的联欢会上,击鼓传花的游戏停在我手中,该我表演一个小节目。表演什么呢?几乎是下意识的,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偶然》,就朗诵这首诗吧,那诗里的每一句,都象是为那时的我写的。开始朗诵时,我告诉自己不要朝他坐的方向看去,然而当我念到结尾,“…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我还是忍不住看了他一眼。在我们目光交会的一瞬间,他的眼神清楚地告诉我,他全明白了。

离家去国的前夜,我将一本徐志摩的诗全集收入了行囊。此行不知归期,也不知匆匆的脚步将停留在哪方土地,在离别的淡淡忧伤中,浮上心头的,还是徐志摩和他的康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到一方陌生的土地停留下来,一住,就是十几年。当年的我不能理解,那样深爱的康桥,怎么就能轻轻的来,悄悄的去,挥一挥衣袖,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呢?现在想来,也许那康桥,从一开始就留在了诗人的心里,他不用带走云彩,他带走了康桥,藏在了心里,直到永远。

风中的低吟 发表评论于
回复来此一聚的评论:谢谢你来我的博客一聚。
风中的低吟 发表评论于
回复安静的评论:谢谢安静。
风中的低吟 发表评论于
回复highage的评论:说远也不是那么遥远啊。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记忆是那么奇妙的东西,许多你以为早已淡忘的,其实一直都在记忆深处好好地存着。
来此一聚 发表评论于
娓娓道来,细细品味。赞一个!
安静 发表评论于
非常好的散文,欣赏。:)
highage 发表评论于
我是82-86年的本科。文章沟起了我脑海深处对大学和工作早期校园里舞会的情景回忆,一切都那么遥远了,“....我踏着不变的步伐,...."
风中的低吟 发表评论于
回复尔尔的评论:多谢.
风中的低吟 发表评论于
回复Yicasso的评论:谢谢阅读,谢谢鼓励.
尔尔 发表评论于
很喜欢这篇小文.
Yicasso 发表评论于
真情感人,文笔丰富,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