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降身价与“海归”争饭碗 “洋漂族”活跃在中国
频繁跳槽寻找良机
杰里米·古德卡隆在北京已经游荡了6年,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他教过英语,也曾在杂志社任职,后来又投奔了一家高科技公司,穿梭于北京和美国硅谷之间。2001年,杰里米再次来到北京,加入了一家中英双语杂志社,但不到一年就辞了职。“主要是因为我想做自己的事,”他解释说,“如果你想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那么中国是个理想的地方。”
在如今的中国,似乎到处都是为了寻找良机而不断跳槽的老外。这些人抓住了中国目前在媒体、金融、贸易等领域相对缺乏人才的机会,同时,一些外企也因为费用高昂而停止往中国派遣人员,盯上了已决心定居中国的外国人——这些人估计有30万之多。10年前来到北京的音乐人凯瑟说:“中国的市场年均增长10%,无论你想做什么,这儿有的是机会。”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还不允许除外交、留学等领域之外的外国人在华长期居住。但过去5年,北京为了吸引外资和外国技工放松了限制。留居中国的外国人迅速增加了5倍。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最多的是美国人,估计有11万,他们中有约一半在北京和上海,其余则散居在中国各地。
谋生手段大致相似
全球性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华信惠悦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吉姆·莱林格说,在中国的西方“漂流族”中,懂普通话同时又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最容易找到工作,他们可以应聘那些注重创新的金融、媒体和咨询等行业的职位,因为这些领域都是中国教育体系的弱项。
通常这些西方“漂流族”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有:媒体和公关公司的职员或给地方杂志自由投稿,还有的去辅导中国摇滚乐队赚钱。“漂流族”大都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中文,他们最常见的首份工作是教英语,运气好的还能进知名大学,这些人有的月薪达到四五千元,但其中更多的是到私立学校靠自己的“洋面孔”而不是授课能力挣钱。一些人为一些双语杂志自由投稿,这种工作并不很辛苦,如果为一家旅游杂志供稿的话,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处走走看看,一般这些人的月收入可以达到七八千元人民币。
五千老外“漂”在上海
据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外国人就业中心透露,目前在沪工作的4.9万名“老外”中,“洋漂族”占到10%。
想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或许是许多老外“漂”在上海的原因之一。在如今的上海,似乎到处都有着为了寻找良机而不断跳槽的老外,一位来自美国的丽萨小姐告诉笔者:“如果你想从事不同的行业,上海确实是一个好地方,这里很多行业正处于新兴阶段,它们正急需有经验的人才。”同时,一些外企也因为费用高昂而停止往中国派遣人员,盯上了已决心定居上海的外国人。
与“海归”争抢饭碗
来中国的西方“漂流族”越来越多,一些外企也确实更欢迎他们。但随着中国“海归”增加,“洋漂族”的好日子可能不会长久。中国的“海归”外语流利、拥有技术、薪金要求也不高,完全可以取代那些以前由这些人占据的职位。但是如今,中国还是“洋漂族”的理想之地。
目前来沪工作的留学人员达5.4万人,90%以上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70%来自欧美国家。
上海智联招聘专家表示,原本“海归”和“洋漂族”处于错位竞争,但目前不少“洋漂族”对于收入要求并不太高,有的自降身价,4000元到5000元也可接受,他们既懂中文又有某种专业技能,这和学成归来的“海归派”形成了竞争。
由于不少“海归”在出国之前成绩并不出色,使得用人单位对“海归”的成色一般都有些担心,有的甚至“倒查三代”,看看其出国前的情况如何。相比之下,“洋漂族”务实的工作态度往往更为企业管理者所青睐。
“海归”王先生表示,随着上海“海归”人员的增加,“洋打工”的日子将越来越不好过,毕竟中国人比外国人更了解国内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而且“海归”中也不乏精英,完全可以与“老外”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