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看圣贤们抬杠(五)

对于老子,古今中外一直评价极高,两千年来,很少被人直接指摘过。然而呢,提到老子的哲学,后世有的学者就喜欢跟儒家比较一下。一开始会首肯,而接下来,就会提出对道家带有否定意味的批评。大体说来,这些否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道家是消极的,给人处世会带来消极影响。2,道家是愚民的,是去民智的,因此是反进步的。3,道德经是教人如何生存的,是教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的,因此是功利的。下面我们就来大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是不是真的这个样子。

首先,道家是消极的?给人处世会带来消极影响的么?

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道家讲了无为。可是老子讲无为,他还讲了无不为呢。无为、无不为,二者是一句。对这句的理解,瞻前还要顾后,才能摸清老子到底在讲什么,他的理论,点在哪里。

其实即使对“无为”的理解,后世的学者也早就取得了共识,那并不是说不干事,而是说对于所干的事不要放不下,不要特别放在心里,以致成为负担而过不去,无为,是不把为当为。这样的一种无为,再加上后面的“无不为”,怎能看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呢?恰恰相反,这明显是一种乐观的、率性的,因此是真正积极的人生态度。

道家是愚民的,是去民之智的,因此是反进步的么?

提出这样说法的学者最主要的依据,是老子有类似“智慧出,有大伪”这样的话。应该说,道德经里确实有一定的愚民思想。但一,跟这句话没关系,二,老子的愚民也不是常人所谓的对人民愚弄、压迫、使之变傻的愚民。

先看这一句“智慧出,有大伪”,它讲的并不是“智慧是大伪”,而是讲的智慧“出”,一出,(才)有大伪,重点在出上面。也就是说,老子认为智慧是当蓄着的,若让它跑出来就不好了。那并不是说人不能有智慧,而是告诉人,当如何对待自己的智慧。

这时有人说了,老子还说了,至圣弃智。至圣弃智,难道不是让我们学至圣,也把智慧放弃了嘛?

老子的东西,要一字字地读和品,还要综合起来一起看,才能看出真意。就拿这句话说,话不假,可那是对至圣而言的,没了至圣这个条件,只问结果,岂不是本末倒置了?而且,这句也不是说智慧多么不好,而是说,有了至圣的修养,智慧就不那么重要了,所弃的,是对智慧的追求和倚重。

因此,这句也不是说,智慧就不该有、要灭掉。

不过,也确实要承认,道德经里有一定的愚民观点。然而,对一种观点的认识,又不能仅看字面,还要从目的出发。愚民观点不仅老子有,别的诸子其实也有。我们看看别人愚民的目的,就会知道老子到底想说什么了。

韩非子主张愚民,是因为他深信人性之恶,因此他愚民,是为了统治的需要,因此他的主张会导致统治者对民众外科手术似的统治。商鞅主张愚民,目的是为了弱民,是为了消耗民力,因他相信,“弱则轨”,其实,这还是为了统治的目的。

这二者,都没有把人当人看。

道家愚民因为什么呢?是因为道家知道,智者多挣,挣多了就会伤元气,对民力自己是削弱,是耗。所以他愚民的目的,立场跟商鞅正好相反,是为了让人守,从而内强的。不是有大智若愚的说法吗,类同也。

所以从这里,我们依然读不出消极。


所以道德经是一部需要非常小心去读的经典,其字字珠玑,失之毫厘会差之千里,很容易会产生完全相反的解读。而且有时读对了、也理解对了,却守不住,以后说着说着,没准就糊涂了,就说偏了。这在大家的著作当中,也是有的,有兴趣的,请看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里论道家的一篇,看看是不是给人以脱节的感觉。

道德经是教人如何生存的嘛,是教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的吗?

这里想说,这个问题后半截对,道德经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前一段未必,因老子并不是为了教人如何生存才写那部书。他更关心的,是人的存在、是揭示关于存在的真理、而不是简单的对生存、自保的追求。所以,个人以为换句话说更好点:道德经所告诉的,是人存在的智慧。

这里应该补充一个证据,以说明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并不会为了生存、自保就会唯唯诺诺,明哲保身。让我们看看老子的言行吧。

可以说,老子是真正的学者,他的为人,对真理从来就是直荐的,他绝不会为了自保、怕得罪人、为了生存等这些问题就不说话、不为了。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孔子问礼与老子,回去后数天都说不出话来的典故就会知道。从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老子当时说的话,是多么没有客气、多么彻底、没留余地。他若是怕事的人,能那样做嘛?

如果说,那可能不是真正的史实,难以取信,那就看看道德经里老子对儒家的批判是多么直接吧: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待续

寒枝 发表评论于
呵呵,你这一提我又想起来了,当时的讨论也很有趣的:)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不敢当啊,很高兴能有与寒枝这些天的讨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年,甚至更久远的古圣先贤,他们所考虑的、所思考的东西,跟我们今天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更重要的,他们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只是我们今人,被许多代积累起来的残次不齐的末世文化蒙蔽了真知,以致越走越迷。

我很有幸,能得以见识老祖宗早就留给我们的教导,才意识到我们的文化是多么伟大,又是多么“简单”。

寒枝的厉害,我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领教过了。那次廊桥遗梦的话题,可是俺头一次在网上被人问住了。

所以应对起来,可不敢掉以轻心呐。哈哈。。。
寒枝 发表评论于
是啊!我也比较喜欢清静的讨论,不喜欢别人乱搅局……
你的大水我已经看到了,谢谢指教。你再看看我是不是已经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了呢?:)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寒枝,上次放了一把火,这次你赶紧去看看吧,俺又发了一场大水。这是俺第一次通过博客跟网友交流,以前从未有过,觉得这么抬杠挺好玩的,比在坛子清净多了:))
寒枝 发表评论于
嗬嗬,默山真欺负人,烧了我的后院儿,却作出受胁迫的样子……
你是不是有不同的观点,所以没有直接评论呢?没事儿,你就直接批评好了,我很想知道你是否同意那些内容。
在此谢谢你赏光我的后院:)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喂,寒枝同学,我可烧了你的后院了,你还不知道呢吧?
哈哈。。。
寒枝 发表评论于
哈哈,默山不要告诉我你不会留言:)已经有人留言了呀——你没看到吗?我想你可能没有打开那个帖子,所以没有看到发表评论的留言框。
原来默山一直默默耕耘,才刚看到我的陋室!
是呀,我也觉得自己是幸运之人:)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我去了,都不让留言,哪敢指教啊?哈哈。。
文章没怎么看,就径直下去看照片了,原来孩子都长这么大了,儿女双全,!真是好福气啊!!:))
寒枝 发表评论于
回复林默山的评论: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5287

还望多指教。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哦,没有看过,俺现在对东方的东西还没想清楚,而西方的东西已经想堵住了,准备过段时间再试试。
杠通了就好啦,暂时没得杠俺得养养精神儿了,准备异地再杠哈。
多保重,有杠头的时候再续哈。
~~
寒枝 发表评论于
怪不得我原先没有明白,原来我是顺着你前面的思路,把“重为轻根”理解成了‘太注重行为就轻视了事物的根本’,所以后面的一句“静为燥君”就无论如何都解释不出了:)
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完全想错了。问题就出在了这个“为”字上了。
有一本书,叫《与神对话》,不知你看过没有。网上有免费中文电子版。我去年年底看的,觉得很有启发性。一开始还以为是基督教的,到了后来才看出他的不同。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人是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扰乱心神的”

静为燥君,针对的就是你上面这句话的。

对外而言,如果周围环境浮躁,那么你的"静",就能使你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处于积极地位,因为,“静”是“燥”的君主,能制它。

对内而言,如果你有很多可让你坐立不宁的烦恼在眼前,你的“静”,便能让你踏实。

一物降一物,静能制燥~~
寒枝 发表评论于
你说的把什么都视为无,是得道者的活法,而我现在的状态,离得道还差得太远,所以要以学习为主。所以要对自己有点儿要求,目标。
人是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扰乱心神的,所以我也时常提醒自己要淡泊宁静。毕竟在社会里待了这么多年,要想洗褪这么多被灌输的理论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获得思想上的自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这句什么意思?前半句我还勉强可以猜一猜,后半句实在不懂。可否讲解一下?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如果我要用佛家哲学来抬杠的话,那连这种淡泊的目标都不要有啦才是上乘了。因按中道宗讲,对待一件事如果执着于不做到偏颇,那说明还是把那个事当成“有”了,也就是说,还是把那事当作一个存在了,因此还是俗谛。所以在中道宗里,真正的真谛是即不偏颇,也不“不偏颇”,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那个“有”。

我想,真正的致远与淡泊,也便是在这不“淡泊”与不“不淡泊”之间的一层顿悟了。也就是说,于不平常处,修得一份平常心,还要即不把平常心当平常心,又不把其当不平常心,是为难为之易也。

也谢谢寒枝,因很高兴能有个听众。通过讨论把思路写下来,自己也能清楚许多。

保重,祝好。。。
寒枝 发表评论于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简朴的生活清明的心境,不受环境辖制的思维,和对周围一切的感同身受,是我现在生活的目标。还有,就是尽量学习能够指导自己行为的哲学。

谢谢默山无私分享和讨论。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哈,抬杠也是好事,“反者道之动”嘛:)

再读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句话,要结合老子的无为(即不把为当为)思想。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就不难看出,老子所谓“乱之首”的礼,指的其实是对礼的过分看重。这种看重按我的理解包含两种相互对立的含义,那就是过分看重和过分扬弃。过分的扬弃,其实也是因为太把礼这种东西当回事了的结果,因此也是一种重。我对老子这句话基本的理解就是老子不要我们太把礼当回事,礼是随意而发的,过、与过分不及都不是“守中”。

这就像重礼的人在山峰的阴面一侧,弃礼的人在山峰的阳面一侧,这都不好,我们要站在山峰之顶,才能感受那守中的道的境界。

我还要把庄子搬出来跟寒枝“杠”一下。庄子有几个重要的思想。他讲人的境界有大小。但他还讲齐物论,就是万物平等的道理。这二者之间其实是有矛盾的,因不同境界的人之间有壁垒,很难以做到齐物。所以庄子又有第三种思想,就是讲究超越。这种超越,是对这种壁垒的一种贯穿、一种通透。能做到这样的人,能有一种纯自然的大快乐。而要想做到这种超越,就不能保守于某一个境界,然后把自己限制里面不出去。且如果要这样,苦恼就会随之而来的。

而这种超越,显然不是一种对不喜的东西的妥协。因对不喜的东西的绝对屏蔽与全然接受都是一种“为”,都是受制于这种东西的表现。而只有不把(像礼这样令人不喜的)东西太当回事了,即有礼,又无礼,保持守中,那才是“不为”,才是对作为“乱之首”的礼的正解。

要说人呐,有多少人能说是自己的主人?生不由自己,死不由自己,一副躯干在世上行走,有多少时候能说那是在按自己想走的路走的,自己经历的,做过的,有过的,都是生未带来,死也带不走的。而人也都是处于各种各样的角色中,很多时候觉得那个角色就是自己,其实那也不一定是,因没有一个角色永远是属于自己的。这才是众苦之源。

老子还讲,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这个君字,用的最好。从中感到了那种震撼人的大智慧,是我非常喜欢的。也送给寒枝吧。

谢谢。。
寒枝 发表评论于
你可能会觉得我太偏激了,不过,虽然你基本同意我的观点,我却并不同意你的观点。
因为如果礼是乱之首,那就不应当推崇。
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对人礼敬,跟在礼教的胁迫下做出来的表面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推行礼教的结果,就是本末倒置,完全把道置之不理了。
不是要跟你抬杠,是因为我的确观点不同……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基本同意。只是应对起现实世界来要需要些技巧,因现实世界很多东西,形式就是实质本身。人的境界与现实世界的应对需要由不同的思想作指导,道德经是形而上、是天,而儒学就有些相对形而下、是地了。这二者是乾坤之合,当在天的高度上讲时,就要用天的道,在地的境界上讲时,就要用地的德、有时还要服从于礼,但,绝不可重礼轻道。
唉,没办法,谁让我们是人呢。。。


寒枝 发表评论于
谢谢!
王强是对的,礼本身就是不讲理的,它是违背道和德本身的。

在我的理解中,道和德是应当自然实现的,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清风流水。既是清风流水,那就是每一时每一刻都会变的,从来不会重复,也没有既定的好坏。
而礼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它要求人们无视自己内心的自然反应,而遵循一套不变的法规。这套法规完全是为统治者和封建家长所设,还要打着道德的旗号,所以最虚伪,也最容易遭到反抗,所以是乱之首。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你说的那个翻译从我这就有问题、就说不过去了。

原句是“而乱之首”,而不是 “而乱之先”。首是“头”,是“主”,讲的是一种地位。所以这句跟本就没有一点先与后的含义,讲的是礼是乱之头、是礼在乱里所处的位置。

王强这部书的好处是他不直接解释道德经,而是解释别的大家对道德经的解释,然后在那些解释的基础上做总结。所以读来很有趣。
王强引吴怡的话大概是这样说的:
“我对别人礼敬,别人却不以礼敬对我,于是不满之情就产生了,于是就举臂卷袖,要把别人拉过来,礼的流弊就是一般人都忽略了反省自己是否合乎礼,而一味要求别人合乎礼,是人心失去了自反之德的结果。”
王强因此说,上礼是最远离自然、违背道性的“为”了,所以居于下得之末。

所以大概可以说,你是对的:D


寒枝 发表评论于
看样子这本你推荐的书我一时半会儿是看不着了。

如果方便,可否请先将这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注释帮我抄一下?

我在别的注释中看到的,最后一句翻成礼失去了,忠信变得稀少,成为乱的前奏。可是,我觉得不同意。我觉得其实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时,已经忠信薄了,所以不能说礼失去之后……不知王强这句是怎么解的。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得,这话说的我。呵呵,我还是换一个说法吧:网际逢一路,夜话与途人,这个“一路”、“与途”,都是金贵的东西,所以您什么时候来都欢迎。就是小千金的照片请别轻易换哈,真是喜人得很。

我的这本书是通过这个网站买的:http://www.timesbook.com/
可是可惜了,刚才我上去找居然没找到。这是他们的电话:1-877-769-0788 1-908-644-7451,可以问一问。另外,王强写过两本关于道德经的书,要选的话,建议选我推荐的这本(是“通释”),深棕色的书皮。

我的经验,如果读古书觉得读不进去,那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书的释不好。因此选书是非常重要的。劣书会坏了读书的兴致,好书却会把读书的兴致提得很高。

如果需要帮助,尽管留言,或者悄悄话也行,我一定尽力。说实话,当我去书店一袋袋买书的时候,心里都觉得挺不舒服,一本本难得的经典,居然只卖三五块钱,几袋的书仅花几十块钱就全拿下来了。

唉,我们的文化。。。
寒枝 发表评论于
这本书在哪里可以看到?我的确是非常感兴趣!

谢谢你看在我女儿的面上喜欢我来做客。我其实很喜欢看你的这类文章,因为很多观点都有同感。

道德经的确非常难懂,我曾经开始看了几行,就放弃了……可能那些解释我都没有看懂。不过,看到那句批儒教的话,我觉得深有同感,所以又激起了兴趣再研究研究。
林默山 发表评论于
好啊寒枝,拿走吧。不用说从我这看的,因我也是从老子那拿来,我们都加上引号就行了。
若寒枝真喜欢,建议有心情的话,可读读道德经。不要直接读原文,因为我们领会文言文的能力差一些,要从一些学者对道德经的注释入手,以经为纲,以解为体,然后才能读进去。推荐一本《道德经通释》-王强著。
一定会发现,我们今人的很多苦恼,其实古人早就想过、想透过、并早就给了谆谆教诲了。体会,感触,要胜于知识本身,才能有大得。
不过拿走是拿走,我也得要挟一下,希望你有空时还来我石苑,砸砖什么都行,不为别的,你的小千金实在是可爱之至,这张小照片怎么看怎么令人喜欢,我寡淡的石苑有了,都顿时生机勃勃啊。
谢谢到访。。
寒枝 发表评论于
我想把老子这句话搬到自己博客里,你不介意吧?从你这儿听来的,我会注明的。
寒枝 发表评论于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一旦需要用礼来约束行为,就到了最虚伪的地步了。
太精辟了!真是太佩服老子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