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谍战“基地”的困惑 zt

西方谍战“基地”的困惑

2008年04月10日 《环球》杂志


早在10年前,“基地”组织就已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开战。6年前,“9·11”事件爆发,随后西方军事打击不断,本·拉丹被迫躲进深山,阿富汗 也实现了政权更替。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发现,他们与“基地”组织之间的间谍战,远远没有他们在冷战时对付克里姆林宫那样得心应手,他们根本就没能向恐怖组织内部进行有价值的间谍渗透,更不用打入说“基地”组织的核心了。

金钱收买收效式微

冷战时期,西方积累了丰富的间谍战经验,其中重点的经验之一就是现金收买。那时,中央情报局经常能够成功招募克格勃“鼹鼠”游说苏联官员叛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成功地用成箱成箱的现金收买阿富汗军阀打击苏军,并在“9·11”发生后与塔利班作战。“9·11”事件后,美国宣布将对提供情报能够逮捕或杀死“基地”组织领袖的人提供巨额赏金,一号人物本·拉丹和二号人物扎瓦希里标价高达2500万美元。

利用这种办法,中情局在伊拉克有一些收获:2006年,他们根据一名线人提供的情报炸死“基地”组织领导人扎卡维;联邦调查局FBI和欧洲执法部门以重金招募到一些线人,并利用这些线人破获了迈阿密、纽约、伦敦和哥本哈根的恐怖小组。

中情局一度以为凭借金钱的优势,用这种老办法摧毁“基地”组织指日可待。但现实却表明,金钱收买对宗教激进分子收效甚微。

金钱这一诱惑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近乎无用。“基地”组织不断加强内部防范,越来越倾向于强调用个人和部落忠诚这两个指标来决定这些人是否能接近“基地”组织领导人。“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中央领导层并未受影响,并且还进一步加强了对西方的防范。自从“9·11”事件策划者哈利德2003年3月在拉瓦尔品第被逮捕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听到发放赏金的消息。

美欧情报部门已认识到,金钱和其他传统诱惑根本不能劝说激进分子背叛他们的“宗教事业”。这些办法可能对“基地”组织外围的武器提供者、毒品走私犯和敌对的极端分子有效,但却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近“基地”组织指挥链条的前端。

某欧洲国家一位情报官员在反省时说,“我们还在坚持冷战时期的办法,然而现在的敌人远比苏联人难对付。他们是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靠其信仰而活,并不期望过奢侈的生活”。

间谍渗透难度大

在冷战末期,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可能没有想到,这股曾在冷战时期多次被他们“利用”的势力,会在十多年后成为西方的对手。而最令西方情报人员头疼的是,他们发现,利用间谍方式渗透到“基地”组织内部,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美欧等西方国家情报部门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有纪律的恐怖组织,“基地”组织十分清楚,他们已经成为西方情报部门渗透的目标,因而采取了复杂的防范办法。

现在,“基地”新招募的人员训练一般在其他激进组织的训练营进行,例如塔利班营地。新招募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背景审查,一般都要有同情“基地”组织人员的推荐信,加入组织后都有特定任务,很难有机会与“基地”高层人员接触。据称,部落和家庭联系非常重要,其他加入成员则可能受到怀疑。几年来,“基地”组织已不再招募阿富汗人,因为他们认为阿富汗恐怖组织已经遭到该国情报部门渗透。

其次,欧美等西方情报机构在对“基地”组织进行间谍战时,重科技轻人力,想要重新调整难度很大。“基地”组织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核心部门密不透风,很难对其进行渗透,一个原因就是中情局和FBI缺乏能说阿拉伯语并且能够控制或招募线人的官员。他们没有优先发展人力资源,而是将希望寄托在间谍卫星和其他高科技装备上。但如果没有人员配合,这些装备是不可能接近恐怖分子头目的。

第三,阿拉伯国家和巴基斯坦等国的情报机构忙于应付国内事务和其他威胁,对美国中情局和FBI的帮助也不大。

中情局官员迈克·休伊退休前,曾于1992年至2004年负责中情局本·拉丹工作小组。他说:“中情局曾肩并肩地与埃及和约旦人合作,他们差不多已是最出色的阿拉伯情报部门了,但他们却未能招募到一个能够提供有关‘基地’情报的人员。”

此外,西方国家内部缺乏协调沟通,他们的一些做法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基地”组织进行间谍渗透的难度。

2008年1月,西班牙警方逮捕了14名准备对欧洲城市地铁系统进行恐怖袭击的嫌犯,调查官在法庭上公开宣称,西班牙警方之所以能查获此案,是因为一名为法国情报部门工作的巴基斯坦线人提供了情报,这就直接暴露了那名巴基斯坦线人的身份。对此,法国官员十分震怒,被迫撤回巴基斯坦线人,好不容易渗透进巴基斯坦境内恐怖训练营的努力就此前功尽弃。

西班牙当局对此表示遗憾,但却表示他们别无选择,因为他们未能在嫌犯住处发现炸弹或其他证据,定罪主要靠巴基斯坦线人提供的证词。

另外,西方情报部门也很难对“基地”组织实行“以黑制黑”的办法。美国和欧洲国家对招募有劣迹的线人都有严格限制。例如,中央情报局在1995年明确规定,招募有严重刑事犯罪和滥用人权记录的线人,都要经过特别批准。而且,与这种人合作搞不好会引火烧身。

2008年2月,比利时情报部门雇佣的线人在摩洛哥被捕,并被查出曾于受雇期间在欧洲制造多起谋杀和抢劫案,此案已成为一大丑闻。

西方情报机构不死心

不过,西方情报部门对打入“基地”组织还未死心,他们仍然相信能够向“基地”组织安插人员。的确,“基地”网络也有其弱点,该组织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这样间谍就有打入的可能。

2008年3月6日,“基地”组织一名“指挥官”穆斯塔法·阿布·亚兹德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段录音广告,称要招募人员在阿富汗与北约和美军作战,特别需要工程师和医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名出生于摩洛哥、为法国情报部门工作的线人曾渗透进阿富汗的两个恐怖训练营,并与“基地”组织的几个高层人员建立了私人关系。后来,他匿名奥马尔·纳斯里写了一本名为《圣战内幕》的书,将他打入“基地”组织的经历都写了出来,并于2006年出版。欧洲情报官员承认他曾为情报部门工作,但却拒绝提供细节。

该书作者透露,线人在南亚打入“基地”组织虽然十分困难,但却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过去经历的每一时刻都是挑战,你必须显示出对圣战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只要这样做了,就能迟早赢得他们的信任。”

正是有些成功的案例,让西方情报部门不愿放弃。可以预料,只要反恐战争一天不结束,西方对“基地”组织策划的间谍战不管难度有多大,都会想方设法进行下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傅小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