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明朝的藩王(连载十)有作为的藩王(二)
明朝的藩王(连载十)有作为的藩王(二)
周藩朱橚家族也是明朝众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之一,晋藩和周藩是明代宗室人口最多的两支世系。历代周王,子孙众多,如上面的周定王有十四个儿子,后面的第三代周简王有十三个儿子,第五代周懿王有八个儿子,第六代周惠王有二十五个儿子。从明初到明穆宗隆庆(1567--1572年)初年,周定王朱橚的子孙在200年后发展到4000余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则更发展到32897人。其繁殖之迅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 不过与晋藩家族不同的是,明代的周藩家族,是宗室中比较优秀的一支。这支宗室,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自朱橚以来,家传学问,书香永继,并产生了一大批学者、文人。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炖,博学精思,擅长书法,写有《东书堂帖》行世,是明初较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八弟,第一代镇平王朱有爌也是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人,对诗歌、书画、骑射、毡鞠,无一不精。著有《道统论》数万言,又采自夏商以来至元朝太子一百多人,著《贤王传》。第六任周惠王朱同镳的第十三子博平王朱安戍(加氵旁),好学,广邀学者与之游,是当时宗室中最有名气的一个,曾辑著《贻后示》、《养正录》等书。
朱橚后人中最杰出的是镇国中尉朱睦挈(加木旁)。朱睦挈(加木旁)(公元1517--1586年),字灌甫,号西亭,是周王朱橚六世孙,镇平王朱有爌五世孙。第一代镇平王朱有爌共生八子,除长子朱子堠世袭镇平郡王外,其他七个儿子都封为镇国将军,分别叫一镇国、二镇国至七镇国。其中,第七镇国将军即是朱睦挈(加木旁)的曾祖父。七镇之子朱子辖(车改金旁)(公元1478--1534年),号豫斋,封辅国将军,好读史书,常与学士们交游,夫人贾氏,生子朱公河。朱公河,字应清,封奉国将军,为人喜诗书,文雅谦约,孝敬沉慧;生子即朱睦挈(加木旁)。史称朱睦挈(加木旁)自幼聪慧过人,受大学者,‘前七子’代表人物李梦阳赏识。年仅20岁,便通《五经》,尤其精于《易》、《春秋》。生平酷爱搜求古籍图书。当年明朝藏书之富,首推江都葛氏、章丘李氏,后都被朱睦挈(加木旁)倾资购得。他因此建万卷堂,一时学者名流云集于此,倡和讲学。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刘向,尊称为西亭先生。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他因学识渊博,被推举为周藩王府宗正,执教于宗学,死后被提升两级追赐为辅国将军。他的著作有《五经稽疑》、《授经图传》、《韵谱》、《明帝世表》、《周国世系表》、《建文逊国褒忠录》、《河南通志》、《开封郡志》等多种。
第一代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洪武五年(1372年)生,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卒于四川成都。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让他到凤阳居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成都。朱椿是个好脾气的人,十分孝顺,待人友好,容貌和举止都很文雅,又很好学,博览群书,朱元璋曾经叫他“蜀秀才”,是他比较喜爱的儿子。在凤阳的时候仅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就专门布置了一间书房,请当时著名学者李叔荆、苏伯衡来凤阳一起研究文史。到了四川以后,聘请道德文章堪称明代第一的方孝孺(就是后来被朱棣诛十族的那一位)当他的世子的老师,并在方孝孺的住所题了一块匾额:“正学”,来教育蜀人向其学习。朱椿还亲自到成都府的府学访问和讲课,了解到府学里的老师生活贫困,就用自己的年俸分一些补助他们,每月一石,并作为一项制度要后代遵守。长史陈南宾年纪较大,就打造了一辆舒适的车子给他代步。听到浙江义乌的王绅贤德而有学问,就把他聘来待为上宾。王绅的父亲王祎死在云南,王绅要到云南迎遗骸归葬义乌,朱椿就送给他往返的路费。
当时许多亲王都有守备边防的任务,纷纷就借训练士兵的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只有朱椿以礼教守西部边陲,军事上完全按照国家制度办,不去增强私人武装。境外少数民族武装入侵,烧了黑崖关。朱椿就向朝廷请兵,派遣成都的都指挥瞿能(就是后来靖难之役中在河北白沟河差一点刺中朱棣的将军)随朝廷大将凉国公蓝玉出大渡河合围攻击之。从此少数民族折服,不再入境烧杀抢掠。前代四川混乱,都是因为内地不法之徒勾结少数民族的败类为患;或者是某些政府部门私自购买甚至强行索取少数民族的物品作为贡品开启争端。朱椿请求按王府规定以蜀锦香扇之类作为通常的贡物,其他东西一律免予索取。四川人民由此安居乐业,日益富饶。四川二百年没有大的战乱,都是因为朱椿创始的办法好。
朱棣即位,朱椿来京师朝拜,比其他诸藩加倍赏赐东西。朱椿的同母弟弟谷王朱橞,原先封在宣府(今河北宣化,古上谷,所以叫谷王),靖难时逃离封地到了南京,建文帝命他守金川门,他却开了城门迎接朱棣。朱棣十分感激他,把他移封到长沙。朱橞不领朱棣的情,在长沙横行不法,招兵买马积极准备造反,又以暗语写信给自己的亲哥哥,想勾结蜀王为奥援。朱椿回信痛加责备,朱橞不听。没多久朱椿有个儿子崇宁王朱悦燇,干了坏事逃到谷王朱橞那里,朱椿利用他欺骗大家说:“当年我开金川门,是为了放走建文帝,建文帝现在我王府中。我将为建文帝申张大义不日就要行动了。”蜀王知道了,紧急报警,朱棣说:“蜀王这一举动,就好比周公安定王室的用心。”立刻命令太监持圣旨命令朱橞把朱悦燇送回蜀,并且召朱橞入朝。朱橞到了以后,朱棣把蜀王报警的奏章给他看,朱橞伏地请死。众大臣在朝廷上弹劾朱橞说:“周公杀管叔鲜、蔡叔度,汉帝诛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都是大义灭亲,陛下放纵朱橞的话,会使江山不稳啊!”朱棣说:“朱橞是我的弟弟,我让兄弟们讨论如何处置。”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月,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蜀王朱椿等分别上奏章发表意见:“朱橞违背祖训,图谋不轨,行迹已经非常明显,大逆不道,杀无赦。”朱棣说;“诸王群臣深明大义,国法如此,我也没办法。”于是朱橞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废为庶人。后来朱椿入朝,朱棣赏赐了上万两金银和上万匹彩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薨,谥为献,史称蜀献王。
世子悦熑先于朱椿亡故,孙靖王友堉嗣。在这之前,庶子华阳王悦爠阴谋夺嫡,朱椿发觉了,借他有其他过失,打了一百大板,还准备送到朝廷治罪。友堉极力为他求情,朱椿才放过他。朱椿死的时候,友堉还在京师,悦爠又偷了王府的钱,友堉回来也没有追究。悦爠反而诬告友堉诽谤怨恨朝廷。朱棣把朱友堉召到京师,在准备询问时朱棣去世了。朱高炽即位后发觉是诬告,就让友堉归藩,并处罚了朱悦爠。从蜀献王朱椿到他的五世孙蜀成王朱让栩一百五十多年共九个王,都奉公守法,好学能文。孝宗朱祐樘一直称赞蜀国的藩王很多都是贤王,并拿朱椿留下的蜀府家风规范让所有宗室在各府的家庭教育中效法。朱让栩更为贤明,举止儒雅,不近声色,创办义学,兴修水利,振灾恤荒。嘉靖十五年(1536年),巡抚都御史吴山、巡按御史金粲把朱让栩的事迹上报朝廷,世宗朱厚熜颁旨嘉奖,并为他立了一座“忠孝贤良”的牌坊。
朱权(1378—1448) 明代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琴学大师、琴曲作家和演奏家。是朱元璋的十七子(史书上对于朱元璋儿子们排序从第九个儿子开始有两种不同说法,其实就是算不算三岁就死去的朱杞,本文计入朱杞,不然则往前挪一位),生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初一。明后宫皇后以下分别为贵妃、妃、嫔、贵人、美人等,朱权的母亲姓杨,地位很低,仅是个美人。朱权生下来就白皙而漂亮,自幼体貌魁伟,非常聪明,据说刚学会说话就自称大明奇士。同时又很好学,看了很多书,史称“诸书无所不窥”。人很机警又多才能,尤其喜欢道术,朱元璋曾经说:“我这个儿子有成仙的福分,志向很大。”由于朱权的天赋特别好,朱元璋最钟爱他,所以把他封在北方最重要的重镇大宁。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3岁的朱权被册封为宁王,封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三月,未满16岁的朱权就藩大宁(今宁城县)。大宁府的治所位于今宁城县城西面的大明镇,长城以北,喜峰口外,古时候的会州所在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辽左今辽宁辽阳,宣府今河北宣化都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是一个巨镇。南面从东向西分布着燕王(燕京)、谷王(宣府)、晋王(大同)三个藩王,其中燕王和晋王都是掌握兵权的“塞王”。宁王面临残元势力的最前线,配备的兵力最强:带兵八万,战车六千辆,所赐三护卫是明朝当时最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朵颜三卫。少年的朱权担任着驻守北部边陲的重任,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和信任。在大宁,“每岁季秋,诸王相会,出塞捕虏,肃清沙漠。”参加了针对元蒙残余势力的由燕王朱棣率领的军事行动并以善谋著称,而且“俭约制国,辟圃种树,广令卫士疆理荒野,艺植土物之宜,国用饶裕。”努力开发大宁的经济。晋王和燕王分别是他的三哥和四哥,比他大二十来岁,可见他是一个少年英雄,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因此很得朱元璋的赏识。
大宁的临政时期,朱权在军政之余主要研究历史,目的很明确:以史为鉴,提高自己的从政能力。朱权一生著述十分丰富,据他的九世孙朱统鑙所著的《朱氏八支宗谱•宁献王事实》记载“王著书百三十余种”,如今知道朱权著作存有书名的71种,其中存世近30种,史学类存目6篇存世3篇,都是他在移封南昌以前的著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18岁的朱权在大宁奉朱元璋之命撰写《通鉴博论》、《汉唐秘史》,总结帝王统治术的得失、教训。在这些著作中充满着浓强的“亲亲观念”。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开始写作的《隋唐得失论》明确指出,隋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建邦立国所重者,不于血属之亲,而属他人”。其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已完成初稿的类书《原始秘书》中专设“君臣德政”一门,开列“尊亲亲”、“封亲藩”诸条,认为“武王大奉同姓以防异姓,而安国八百年之家国始也”。这些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思想:强烈支持朱元璋推行的分封制,即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所以对于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持反对态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元璋病逝,帝位由太孙朱允炆继承,同年七月,建文帝开始逐步削藩:逮周王,废齐王、代王、岷王,以有人告发有造反嫌疑为理由召湘王至京师审问(结果湘王因害怕无法说清楚而自焚死),削弱燕王精锐兵力并派人监视。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斩杀朝廷所派的监视官员,以“逐奸臣”、“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号称“奉天靖难之师”。 于是,一场为争夺皇权而进行的相互残杀在叔侄、兄弟间发生。靖难之役历时三年有余,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难军队攻陷都城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取而代之做了皇帝。
在燕王靖难的过程中,朱权的态度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出于对“亲亲”政策的坚决拥护和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反对削藩;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像朱棣那样的政治野心内心不想反叛朝廷,没有主动起兵相应燕王叛乱。但是由于宁藩所在位置的重要,加上兵马强壮,朱权人又能干,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这时朱允炆集团犯了一个大错误,那些坚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传统的正人君子们一点也不懂权谋,不知道分化瓦解对手,各个击破,自以为正统的力量所向无敌。建文元年,因为削藩和朱棣的举兵,朝廷对所有的藩王都失去信任,唯恐朱权和朱棣联合起来,就派人召朱权到京师。朱权清楚的知道,到了京师不会有好结果的,抗命不去,结果被削去三护卫。宁王的态度对燕王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北方有实力足以与燕王抗衡的只有宁王朱权。朱棣本是担忧朱权支持朝廷,当看到朱权抱观望的态度拒绝进京时,朱棣就开始一项巨大的阴谋行动。朱棣在开始起兵的时候曾对手下诸将说:“以前我巡视边防见到大宁的部队最为慓悍,如果能够取得大宁的精锐边骑助战,大事就可以成功。”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朝廷派江阴侯吴高攻永平,朱棣前往救援,吴高退去。朱棣就趁此机会带兵自刘家口从小路到大宁,假装是被朝廷逼得没办法来求救的。朱权邀请朱棣单骑进入大宁城,朱棣拉着朱权的手大哭,向朱权解释不得已起兵的缘故,请求朱权代他起草向朝廷谢罪的表章。住了几天关系越来越融洽,朱权虽然很能干,毕竟是一个正人君子不会耍阴谋诡计,对朱棣完全放松了警惕,一点儿也不作防备。朱棣带来的精兵埋伏在城外,他手下能说会道的谋士们分批进入城内,暗地里用重金收买了朵颜三卫的军官和士兵。做好这些工作之后,朱棣告辞了,蒙在鼓里的朱权送他到城外。在郊外告别宴会上朱棣埋伏的士兵绑架了朱权。朵颜三卫的大部分军官和士兵也跟着朱棣走了,企图阻挡的大宁守将硃鉴抵挡不住而战死。王府妃妾世子统统被绑架,朱棣经过松亭关回到北平,大宁城为之一空。到了北平朱棣假惺惺对朱权说,“我怕弟弟不肯帮我,只能出此下策强请弟弟,请你原谅。事情成功之后,和弟弟平分天下。”朱权投入燕军之后,经常为朱棣起草檄文,卖力地为朱棣出谋划策,帮助他夺得了江山。可是,朱棣做了皇帝后,竟然失言,不但没分给朱权一半天下,就连朱权请求改封到苏州或杭州也不答应。我们来看看朱棣的无赖嘴脸,朱权先请苏州,朱棣说:“苏州在京畿之内不合适”;再请钱塘,朱棣又说:“父亲曾打算封给五弟,总觉得不妥当,结果没给。无道的建文把钱塘封给他弟弟,结果不得好死,钱塘不是好地方。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方,任凭弟弟选择。”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改封南昌,朱棣非常热情地亲自写诗送行,下旨把南昌布政司衙门按亲王王府规格改建给朱权。朱权毕竟是聪明人,至此已经充分认识朱棣的阴险面貌,行事十分小心不给朱棣留把柄。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人告发朱权有巫蛊诽谤之事,朱棣派人秘密侦查,始终找不到证据,事情就不了了之。从此以后朱权就更加韬晦,再也不涉足军政事务,把全部聪明才智放在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上,成为一个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一直到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去世,总算平安无事度过余生。下面将介绍朱权在学术和文艺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