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笼罩中的城隍阁和西湖)
这伍子胥曾自称是“日暮途穷,倒行逆施”之徒,生前对杭州老百姓毫不客气,死了还不肯消停,据说是成了钱塘江的潮神,定期驱赶着滚滚海潮向杭州城冲击,一千数百年来给杭州城内外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直到唐朝末年,杭州终于出了一个本乡本土的大英雄——吴越国王钱镠,率领兵民,万众一心,修建了坚固的海塘,制住了潮水的肆虐。从那以后,杭州日益 繁荣,成了东南第一大都市。有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为证: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如此生动地描绘了杭州天堂般的景色和繁华,以至于远在北方野心勃勃的金主完颜亮对杭州动了觊觎之心。他派了宫廷画师施宜生偷偷地潜入杭州,画了一幅西湖全景图。施宜生回到金廷,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将画卷展示在完颜亮的面前。完颜亮看得入了神,他拿起画笔在图中吴山山顶画了一个骑马戎装的金军将军,并在旁边提了一首诗:
万里车书盍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地一峰。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撕毁了和约,向南宋大举进攻。不过,他没能如愿。美丽的西子显然不愿意和他见面。完颜亮的攻势被南宋守边军民粉碎,自己也在撤退途中被叛变的士兵杀死,立马吴山之梦就这样破碎了。
吴山山顶上以前修有城隍庙,所以杭州人至今都习惯称之为城隍山。这庙里供奉的城隍是广东海南人周新,明朝永乐年间的浙江按察使,也就是和今天省高法院院长差不多的官。他为官清正廉明,是有名的“铁面御史”,浙江老百姓口中的“青天大老爷”。
杭州有句老话,叫“好人没长寿,祸害一千年”。这位老百姓心目中好官的结局正是如此。因为经常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他最终得罪了皇帝的亲信、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等一些人。在这些权势熏天的小人交相进谗下,永乐皇帝朱棣嗜血好杀的本性又一次爆发,他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周青天斩首。杭州城内外老百姓无一人不喊冤。事后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慑于民情汹汹,朱棣声称梦见了周新,说已经被上天封为杭州城隍。朱棣随之颁诏追封周新为浙江都城隍,并在吴山上建立城隍庙祭祀。这位城隍老爷生前是受杭州老百姓爱戴的好官,所以这庙也成了香火特别旺的庙。每到农历五月城隍老爷生日时,吴山上的庙会热闹非凡,烧香的、唱戏的、卖点心小吃的、算命测字的、还有变把戏杂耍的,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数百年来成了杭州城里第一大去处。
据老一辈的传说,这城隍庙里曾有过一个机关(Booby Trap),进了门槛的地方有一块踏板,进门的人不小心踩上了就会带动两边的牛头马面、怒目金刚挥动铁链、钢叉之类向你示威,十分可怕。设置这个机关的本意据说是为了警儆世人,诸恶莫作,否则报应不远。但是后来吓死了一个不知是有心脏病还是有“心病”的人,所以后来就拆除了机关。解放以后,杭州老百姓和全国人民一样,除了毛主席谁也不信了。于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时候,周青天老爷再次遭殃。城隍庙被夷为平地,菩萨塑像全部砸烂,所有金属制品全部拆去大炼钢铁。被皇帝砍头,还有黎民百姓喊冤;在老百姓的手里“粉身碎骨”,那可是没地方喊冤了。这真是:当好官难,当清官更是难上还要加冤哪!(难怪如今没几个人愿意当好官、清官了。)
没有了城隍庙,吴山变得冷清多了。早晨主要是周围的居民上山晨练,有打太极的,有舞剑的,也有练功吊嗓子的。白天有不少小孩子玩耍嬉戏,晚饭后就主要是乘凉和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昔日那种香客、游客,上山、下山,“万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盛况就再也没有了。前些年,吴山下开辟了吴山广场,又恢复了庙会,加上旁边的河坊街仿古一条街,好像着实热闹了不少。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这仿建的古建筑怎么看都给人一种“伪”的感觉。在清河坊开店的商家因为投入比较大,所以卖的东西价钱要比杭州其他地点贵多了。因此杭州本地人一般不去那儿当“落儿”(做冤大头挨宰)。在那儿挤来挤去的差不多都是外地旅游客,和本地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那种真正的民俗已渐行渐远。
我小时候每次到城隍山,一定拉着外婆的手,直奔那间茶室。(那千年历史的宋樟,奇形怪状的十二生肖石都不能引起我丝毫的兴趣。)因为那儿有杭州有名的小吃—吴山酥油饼。 吴山酥油饼用水油面精制油炸而成,撒上白糖和其他配料,入口酥而不腻,香甜可口,齿颊之间余味无穷。这酥油饼和杭州很多名小吃一样,是和杭州历史上的名人有关的。苏东坡在杭州当太守时,有一个下雨天忽然心血来潮,一个人披着蓑衣,背个酒葫芦,拄根拐杖就上了吴山。在雨中游玩了一会儿,感到有点肚饥,就走入路边小店。店主夫妻一看来了一位官人,赶紧端出酒菜点心,热情招待。苏东坡看见点心里有一种特别的饼,呈扁圆形,层层如金丝盘绕,上有不同颜色的果料,令人食指大动。他连吃数个,叫好不迭。苏东坡问店主这饼的名字,店主回答说是家常点心,并无名字。苏东坡看这饼层次分明,很像自己身上所穿的蓑衣,就向店主建议叫“蓑衣饼”。这名因为是杭州太守所起,很快就传开了。杭州话里“蓑衣”和“酥油”很相近,后来慢慢地叫成了酥油饼。儒林外史里的马二先生在吴山上闲逛时,吃的就是这种酥油饼。
城隍阁
前些年,杭州市政府出面在原来城隍庙的原址修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城隍阁,这是多层楼阁式仿古建筑,飞檐翘角,矗立于吴山最高处,成为眺望湖、江、山、城景色的最佳地点,也成了杭州的一个重要旅游标志。可是和以前具有强烈平民性的城隍庙比较起来,这新建的城隍阁更多地向杭州老百姓炫耀了她的贵族面孔,数十元的门票明明白白地拒小民们于门外。我想,周青天老爷如若有知的话,也会对之大皱眉头的吧?
说起平民性,城隍山上还有另外一个建筑值得一提。旧时的杭州城火灾频发,而城隍山由于是杭州城内的最高点,对城里任何角落的烟、火都很容易观察到。所以不知是清朝末年还是民国初年,有关当局就在城隍山上建起了高高的火情瞭望塔。一旦看见烟、火苗头,观察人员立刻通知消防队迅速赶往起火地点灭火、救人。这样挽救了不少杭州百姓的生命财产。这座瞭望塔在七十年代中的时候还在。我已经三十多年没有登上过城隍山了,所以不知道现在这座瞭望塔还在不在。不过由于这座火情瞭望塔,老一辈的杭州人传开了一句杭州特色的谚语,叫“城隍山上看火烧”。这谚语包含了看热闹、坐山观虎斗、幸灾乐祸等多重意思。这也算是老一辈杭州百姓的黑色幽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