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转机与盲点--专访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 (图)


  中评社讯╱题:两岸关系的转机与盲点--专访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 罗祥喜(香港),本刊记者

  僵持多年的两岸关系,因为国民党的重新执政而出现重大转机。如何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遇?如何看待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思维与布局?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什么?有何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和研究两岸关系的中华欧亚基金会执行长、淡江大学国际事务暨战略研究所教授、曾担任“陆委会”首席副主委及“国防部”副部长的林中斌先生。

  两岸关系缓和
  美国松一口气

  记者:国民党重新执政,对美中台关系的未来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林中斌:我认为,马英九会把民进党执政初期开始的、完全依赖美国、脱离中国大陆的政策,往中间修正。

  也就是说,马英九不会排斥跟中国大陆的来往,相反,还会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但是,在与中国大陆来往的过程中,他也要确保台湾本身的利益跟尊严,也会考虑到没有投他票的百分之四十二选民的疑虑。

  对于美国,因为马英九是留美的,而且马英九的幕僚,也有很多国际方面的经验,至少跟陈水扁的幕僚相比有更多的国际视野。他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影响很大的超级大国,不能得罪。但就未来的美中台关系来说,也不能一面倒向美国。因此,马英九会把过去陈水扁时代一面倒向美国的态势,改为中间。

  马英九当选后,短期之内跟中国大陆会有来往、交流,美国表面上也表示欢迎,其实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民进党执政的时候,美国很怕民进党处理两岸问题比较过份,导致台海紧张,并把美国也卷入其中。

  长远来讲
  美国会担心两岸的政治互动

  记者:美国一直都表示,希望两岸恢复对话和协商,但美国会不会担心,或者愿不愿意看到两岸关系发展过快,或过于密切?

  林中斌:这是长期跟短期的问题。短期来看,两岸关系能够缓和,美国会觉得松了一口气。但长期来看,如果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甚至到后来有政治来往,美国可能会开始觉得不太放心。但这是未来的事情,短期内不会有这种担心。我相信,马英九也会瞭解到美国可能的顾虑,处理相关问题会尽量小心。马英九旁边的人,很多都是留美的,他们对美国的情况很清楚,有助于马英九对美台关系的处理。

  记者:美国不放心什么呢?

  林中斌:美国最主要是认为台湾的战略位置对它来说很重要。美国也有人研究,认为一旦两岸统一以后,对美国的冲击相当大。比如说,两岸的GDP加起来是多少?两岸军队的数量加起来是多少?统一后,中国的国防向东延伸到台湾,中国解放军的潜水艇可以从台湾的苏澳港下去,美国的导航卫星找不到。因此,西方整个的第一岛链就破掉了──从日本到台湾,到菲律宾,都破掉了,第二岛链就受到威胁。

  这是美国的蓝队,以及对中国有疑虑的人一再作研究的。这些书现在还没有发表。短期之内,这些问题还不会浮出来,但中期、长期,如果台湾跟中国大陆除了经济互动(包括贸易和投资)、社会互动(包括旅客来往、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之外,还有一些政治上的互动,搞不好还有军事上的互动,那时候美国就会不免忧心。

  军事互信机制
  不适用于两岸

  记者:您怎么看有关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提议及前景?

  林中斌:“军事互信”这个名词,最早来自于冷战时候,美国跟前苏联都可以互相毁灭对方,因此产生了“军事互信”这个观念。今天放在两岸,由于两岸的军力如此不对等,跟冷战时候美国跟苏联可以互相毁灭对方不一样。

  当时前苏联也有意愿从事接触,因为它也随时可能被美国毁灭。而今天呢,两岸的军事如此不对等,所以要用以前冷战时候“军事互信”的观念来硬套在两岸,恐怕不太容易顺利搬过来。

  为什么呢?当时莫斯科愿意跟美国谈,是因为怕美国毁灭它。可是今天北京不可能害怕台湾会毁掉它。因此,北京方面的诱因,跟莫斯科要参与军事互信比起来,是低很多的。

  因此,胡锦涛先生去年十一月的十七大和今年三月四日的讲话里面,提到“和平协议”,这跟“军事互信”不完全一样。何况“军事互信”还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北京到目前恐怕也很难接受这个观念。但这并不能排除将来两岸方面正面地互动。其实台湾海巡署从去年起已经和对岸有正面的互动。

  马英九的两岸人事布局
  具战略眼光

  记者:您怎么看马英九的两岸人事布局和未来的大陆政策决策机制?

  林中斌:从马英九的人事布局来看,他都是找一些专业的人士和有经验的人士来操盘,因此不会有不务实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省籍及性别的比例。

  记者:那您怎么看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

  林中斌:择选赖幸媛担任“陆委会主委”,是马英九让我觉得他有战略的眼光跟动作。

  首先,马英九选择赖幸媛,也许有蓝绿平衡的考虑,但是赖不像一些追寻独立的草根性人物,她有国际视野,晓得国际上大国小国的分别和利害关系。赖幸媛在当年推动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时候,获得很多国际谈判的经验,而且跟美方培养很多关系。由赖幸媛担任“陆委会主委”,是美国可以接受和觉得放心的人选。

  其次,马英九选择赖幸媛,除了外界提到的有平衡省籍和蓝绿的功用之外,还破了整个泛绿的局,使得李登辉跟民进党原来的裂痕进一步扩大,变成一个很大的鸿沟。因此,这是战略上非常高明的一招。但这个话,马英九和国民党都不方便讲出来。

  “陆委会”虽然不是决策机构,只是政策执行机构,但赖幸媛来自泛绿的背景及与泛绿的联系,可以把泛绿人士的想法,反映在新政府内部的讨论中,使结论更周全。这一点对马英九也是加分的。

  其三,赖幸媛有一个一般人没有提到的特点,就是赖幸媛的企图心非常强,一旦要做一件事情,一定会全力以赴把它做好,不会半途而废或轻易放弃,必要时会作出妥协或必要的修正。特别是她担任主委之后,会有很多新的资讯,这些资讯会教育她,使她更务实,作出必要的妥协。

  此外,正如很多讨论都提到,任命赖幸媛也有为台湾选后泛蓝的“大陆热”降温的功效。

  因此,马英九这个人事任命,虽然开始的时候因为内部协调不够,引起轩然大波,但这个冲击渡过去之后,长远来讲对马英九、对台湾,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正面大于负面。

  马英九处理两岸关系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记者:您觉得马英九未来处理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什么?

  林中斌:我觉得,最主要的有三个:

  第一,怎么把国民党内部完全整合起来。在国民党内部,马英九由于得到人民的授权,现在很强势。但是,国民党还有很多以前留下来的问题和包袱,很多人还有他们自己的根基,还没有完全整合起来。因此,马英九一定要把国民党内部整合起来,国民党既要继续改革,但又不要把党分裂了,马英九要非常小心处理这个问题。

  第二,怎么把台湾社会整合起来,也就是怎么让这一次“总统”大选中百分之四十二没有投他票的选民觉得安心。

  第三,怎么不让美国觉得不自在或者忧虑。不过,正如刚才所说,国民党内人才济济,有很多对美国很有经验的专家,处理这个问题应该不难。

  这三个问题处理好了以后,马英九才可以再往前迈一步,去跟北京作政治的讨论。但在此之前,马英九要去碰两岸政治议题,是非常危险的。

  美国还会非常重视民进党

  记者:您觉得美国会怎样看待和处理与沦为在野的民进党的关系?

  林中斌:美国对民进党这个党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感;美国最主要的是对陈水扁个人的反感。所以,并不会因为陈水扁把美国人得罪了,美国就不理民进党了。美国还是会非常重视民进党,因为美国一直培养其他国家和地区跟自己一样出现两党政治。所以,如果民进党有智慧的话,以后要非常重视美国这一块,要加强跟美国的沟通。

  两岸关系的几个盲点

  记者:就您对两岸关系的研究和观察,觉得两岸之间有什么盲点,或者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

  林中斌:我觉得,基本上,两岸长远的问题在于双方各有盲点。

  一是两岸观念上的盲点。

  根据我的观察,两岸在观念上最大的盲点是对统独认知。台湾这边认为,一旦宣布独立,就可以一直独下去;而中国大陆则认为,一旦统一,也就永远统一了。这都是违背历史原则的。台湾即使宣布独立,假如没有人支持,能够持续下去吗?显然是不能的。同样,两岸统一之后,如果治理不好,也难以一直统下去。

  二是两岸一些想法上的盲点。

  在前面提到的观念盲点的基础上,两岸都有想法上的盲点:

  台湾想法上的盲点有三个:第一,台湾不少人把“中共”或“中国大陆”看作一个人,并认为中国大陆上下铁板一块。第二,还有不少台湾民众认为“中国大陆”以前、现在和将来都一样,对中国大陆的认知,还停留在文革时代。第三,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政权迟早会漰溃。这些都已经不是中国大陆的事实和可能的走向。

  中国大陆对台湾认知上的盲点,至少也有三个:第一,认为台独是从台湾内部发芽长大,忽略了很多台独人士振振有词的营养或弹药,来自中国大陆。大陆发生的一些事件,或对一些事件处理不妥当,都会增加台湾内部很多人对大陆的反感,或被用以宣扬主张台独的正当性。第二,认为台独是由上而下,或由少数领导人带领下面走,这与实际上台湾活跃的媒体由下而上影响的情况不符。第三,认为台湾的民主如儿戏,没有任何的重要性,但台湾的民主已经从乱七八糟的实验中慢慢发展出一套规律,每经历一次选举都有一点小进步。这是不能忽视的。

  三是做法上的盲点。

  两岸观念、认知上的盲点,导致了双方一些做法上的盲点:

  中国大陆方面,最早是“文攻武吓”,后来是只有文攻,现在文攻也少了,但是国际封杀还没有变。这种打压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台湾发展出一种像刘亚洲所说的“吃软不吃硬的岛民心态”:大陆越打压,台湾反抗可能越厉害。

  台湾方面做法上的盲点,就是抗拒两岸的往来,认为中国大陆跟以前一样坏,而且迟早会漰解,为什么还要跟它来往呢?台湾不晓得,两岸往来对台湾是有利的:第一,战争的可能性会下降;第二,台湾的优点可以慢慢传到中国大陆去,帮助大陆的人民,改善他们的生活,甚至慢慢改善他们政治上的观念。

  台湾做法上另外一个盲点是,认为爱拚才会赢,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用悲情来处理,这是于事无补的。

  针对这些盲点,我认为两岸都要“以民主上”:大陆应该展现大国的气度,争取台湾民心;台湾要以智取胜,态度上要谦和。这样对两岸人民都有好处。两边的政府都不要忘了,政府是暂时的,人民是永久的;政府一直在变,政府的做法、观念也在变,但人民的基本利益是不变的,而且两岸都一样。那就是:青年的教育、中年的房贷、和老年的医疗。所以,两岸的领导人,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谁就会胜利。如果两岸的领导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双方都会胜利,也就是双赢。

  美国年底大选对两岸的影响

  记者:美国今年底也将举行总统大选,您怎么看美国这次大选结果可能对美中台关系的影响?

  林中斌: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选举情势来看,民主党赢得下届总统的机会比较大。而从现在民主党内的初选来看,奥巴马出线的机会已明显高于希拉莉,奥巴马成为下届美国总统的机会很大。

  奥巴马去年在外交季刊所发表的政策论文对东亚事务的着墨很少,对中国提到了一点,对台湾连提都没有提到。这代表奥巴马本人在台湾问题上还是一张白纸。但奥巴马有几个中国政策的幕僚值得注意:

  第一位名叫Roderick MacFarguhar。他是哈佛大学教授,七十多岁,是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很有名的学者。奥巴马在哈佛时受到这位教授的照顾,是奥巴马的恩师之一。他来过台湾,由于他最早的观念认为中国会漰解,所以基本上也会照顾到台湾的利益。

  第二位名叫Jeff Bader。这个人原先是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当年参加WTO谈判时跟赖幸媛的互动非常密切,对台湾基本上表示同情。

  第三位是年轻人,名叫Dereck Mitchell。这个人在美国智库工作,大概四十几岁,近年才结婚,夫人来自台湾。

  第四位也是年轻人,叫Toy Reid,在众议院处理中美问题。

  第五位是Richard Bush 浦睿哲。

  奥巴马的中国问题幕僚有好几个,但以上几位比较突出,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据说,Richard Bush and Jeff Bader 最近还为奥巴马撰写信给马英九。其他一般的幕僚还有Tony Lake(以前克林顿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Susan Rice等。

  由于奥巴马对于中国政策比较少涉及,是一张白纸,幕僚的建议会起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奥巴马当选,虽然不会故意去挑战北京,依然会很重视跟北京既有的官方互动跟交流,但不会像克林顿一样一面倒向北京,而会比较重视台湾。

  林中斌小档案

  林中斌,笔名文武中,一九四二年五月七日生于昆明,祖籍广东省新会县人;无党籍;早年研习地质学和企管,在美国加拿大从事矿业和财务分析,后改行为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学博士与政治系教授,专研国际政治与军事战略问题;早年在北美居住二十九年,未入外国国籍,曾任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亚洲研究部副主任及专任学者;回到台湾后先后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政治研究所所长,行政院大陆委员会首席副主委兼海基会董事,“国防部”副部长;现为中华欧亚基金会执行长,淡江大学国际事务暨战略研究所教授。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8年6月号,总第126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