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但粽子各地有所不同。南方大多喜欢肉粽子,咸的。邓丽君的那首歌《卖肉粽》最代表了。

北方不吃肉粽。我们的大多是花生、枣、红豆~~~`

还有,除了糯米,我们那里还有一种粘的小米,叫黍米~~煮熟了后粘粘的很好吃,包出来的粽子很软很香。通常是沾白糖吃~~~口水出来了

在外面吃不到,每次都是我妈替我吃~~~哈哈

不过,每次回去,妈妈一定包。







黍子,读音shǔ zi
单子叶禾本科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叶子细长而尖,叶片有平行叶脉。籽实也叫黍子,淡黄色,去皮后俗称黄米,黄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性黏,常用来做年糕、酿酒,在张家口的阳原蔚县及山西、内蒙部分县还用来做黄糕油炸糕,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黍子是禾本科黍属的一个栽培种,其米粒有粳、糯两类。粳类古代常称做稷,糯类称黍,不过黍也常作为粳糯两类的共同名称。尽管目前黍子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是很大, 但它却曾在我国作物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在华北农村的很多地方,每逢春节黍面粘糕始终是象征吉祥的食品,过年必蒸粘糕以此祝福年年高升。这种习俗源远流长,黍子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农业进一步发展,“五谷”的概念也逐步形成。所谓五谷,历史上 有三种解释,一说是黍、稷、麻、麦、豆;一说是黍、稷、豆、麦、稻;还有说是稻、稷、麦、豆、麻(指大麻,麻籽 古代也做粮食) 。其实这只是反映了不同地区粮食构成上的差异。其中的“稷”有人认为实指粟(谷子),至今尚无定论。 但无论如何,黍子在古代作物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黍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呢?

    首先看一下黍子的起源。关于黍子最早驯化的地点和传播问题曾有不同的观点,以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栽培黍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往欧、美各地。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充实了这一论点:我国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黍种,该省东乡马家 窑旧址中还发现了黍的植株、花序和种子,距今约五千年。 我国北方不仅关于黍子的遗址多、时代久远,而且还发现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种和品种类型,这些都是我国作为黍子起源地的佐证。如果黍子果真起源于我国,那它最早在我国大量 种植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看一下黍子的生理特点。黍子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它是禾谷类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黍的种子萌发出苗需水量很小,能适应旱地播种,其叶片上气孔少而小,生产单位重量的干物质的需水量在禾谷类作物中是最低的,既能忍受土壤干旱又抗干热风;黍还具有很强的耐瘠性,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能获得其它作物所达不到的产量,所以常用做开荒,改造盐碱地和治理沙漠的作物。同时,它对肥料也敏感,少量施肥则增产显著。另外,黍子的生育期短、不仅是广适的秋作物,灾年还可做补救作物。

    最后,黍子浑身都是宝,其籽粒营养丰富,不仅可做多种食品,还可用于制糖、酿酒;黍粒还有一硬而光滑的壳,适于贮藏,灾年可将其籽粒连同粒壳一起磨成粗粉,混合野 菜度荒;黍穗脱粒后可做条帚,黍的秸秆、米糠可以用做畜禽饲料。

    黍的这些特性和用途自然适应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而使之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就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不过,盛唐之后黍的种植面积开始减少并逐步被 稻、麦所取代,如今黍子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内蒙等地。随着人民生活水乎的提高,要求饮食的多样化,黍子的播种面积又开始回升。黍制品又将成为人们日常食谱中的上品。






附录: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