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的耕耘
——《吃一道美国风情菜》自序
融融
多维时报,2005年5月13日
世纪中国, 2005年6月24日
我曾经在旧金山南面一个海边的小城里住了十多年,后来搬到了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森林里。住在海边时候,有一个后花园,周围是齐人高的红砖墙。空余下来,我便在那里拈花惹草,倾注了无数时间,心血和感情,与一草一木,花卉蔬果建立了如同亲朋好友那样的关系。我照顾了他们,他们回报给我无穷的快乐。那段生活,让我穿越了忙忙碌碌的世俗世界,找到了生命的源头,一个飘荡的灵魂,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在异乡的土地上扎了根。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如果说我的过去,曾经象一条粗糙的大标语,曾经象一张干巴巴的大字报,那么现在,生活变成了艺术,变成了文学。
后来,先生请人在西北部的森林里造了一栋房子,那是一个完全开放没有篱笆没有围墙,绿荫环抱,野兽出没的地方。远离喧嚣的城市,周围安静得几乎能听见昆虫咀嚼树叶的声音。我把手表藏进抽屉,跟着阳光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天长日久,心里的幸福和安宁渐渐盈满,就象一个水波粼粼的池塘。
今天,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坐在窗边写作。和煦的春风如无声的旋律与含苞待放的樱花桃红作伴,成群的蜜蜂在花海中翩翩起舞。耸入云霄的古树穿上金色的外套,闪烁着迷人的光环。碧空万里,山清水秀,写着写着,我的心便随着目光之箭射向远方。我不由想到从前住在围墙里的时光,后花园里的一切,我如数家珍,护爱有加,却不曾仔细地瞧上一眼隔壁和对门的庭院设计和美丽风景,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现在,座落在森林里的房子,前后左右都是花园,面积不知比原来大了多少倍,却让我感到自己的一切是如此渺小,微不足道。
人的心地是靠着视野的耕耘来开拓的。
越过太平洋来到美国,不能不说是一次视野的耕耘。在这块土地上,我已经度过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生命。记得出国时,宁可丢掉“无冕之王”的记者生涯,两手空空,从头学起,事先甚至不敢和父母商量,生怕梦想成灰。等到万事俱备,出门前,还口口声声地说,读完了书就要回来的。直到踏上异乡的土地,经历了全新的生活,才知道人的生命竟然可以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一旦走进去便乐而忘返,不想出来了。
於是,便有了长篇小说“素素的美国恋情”,此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几个月里销售一空。其他一些散文随笔和中短篇小说大部分在海外的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等中文报纸上发表。即将完稿的长篇小说“夫妻笔记”已经与世界知识出版社签了合同。而所有作品中时间跨度最长的,是这本“吃一道美国风情菜”。这本书是我在美国的回家作业,从最平凡的事情写起,一点一滴地向大洋彼岸的父老乡亲汇报我在海外的真实生活。
其实,当我从内心里对这片土地产生感情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把家乡一起背过来了,这不仅是因为在美国人的眼睛里,我意味着另一种文化,让他们感到陌生和新奇,更因为我无时无刻不得不主动被动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丰富自己。朋友们说,你写吃写了一本书,一定是个美食家。我只能笑笑,深感受之有愧。这本谈吃的书,其实是通过吃这个载体,说说吃以外的故事,向家乡的朋友提供一种新的视野。
这本书首先献给我父亲的在天之灵。刚来美国时,我还没有电脑,每每写完便把文章塞进信封扔进邮筒。父亲收到以后则想方设法帮我联系发表,然后把杂志寄到美国,里面写上他的期待和希望。有一次他对我说,上海一些大饭店的厨师都知道融融是我的女儿,他们爱读你的文章。我听得忍不住眼睛红了。回国探亲,父亲骄傲地带着我去和编辑见面。、、、、、、这次在整理文稿的时候,每看一篇文章,如同消失的时光重新回来,父亲那熟悉的身影,举手投足,历历在目。他老人家已经谢世四年多了,愿他在天之灵得知他喜欢的文字即将出版成书,接受女儿献上的这份礼物!
这本书也是献给我丈夫的。这么多年来,他并不自觉地并不故意地成为我学习美国文化的老师。我们之间的分歧和不同比比皆是,却因为他的包容,幽默和心中无穷尽的爱,让我在两种文化中得到升华。
我还得感谢周围的美国朋友,他们对中国文化所持的欣赏而非排斥的态度,成为我更加谦卑地向他们学习的动力。
我要感谢世界知识出版社和我的责任编辑袁路明女士。她是我的同行,都是干出版的,她对工作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的作风,令我十分敬佩。
最后,我要感谢你们----广大的读者,深深感谢你们给我一个分享的机会,如果这本书能给你们带来哪怕一丝一毫的兴趣和快乐,那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