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地震灾区当赤脚医生--震中日记(续六)

(十三)端午节

六月八日

今天是端午节,也是我在成都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启程回美国。

上午在总部有个聚会,为大地震的受难者致哀祈祷。到目前为止,已有6万7千5百多人失去生命,28万人受伤,9千多人失踪,几百万人无家可归。我们的志愿者也身心非常疲惫,需要充实和鼓励。

又有一位从美国来的年轻人想要加入我们的志愿者行列,我把她叫到总部来见面。她是S医生的女儿J,刚考进哥大。J拉得一手好小提琴,曾在美国多个州的竞赛中名列前茅。汶川大地震后,她在美国当地,和她外公还有她妈妈三人开小提琴演奏会募款,S医生这次回国亲自将所募得的一大笔捐款送到中国红十字会。J现在又专门带了小提琴来灾区服务。J在成都出生,会讲成都话,比前面提到的那位年轻人有优势多了。我们正好要组建一个文艺工作队,J的艺术才华刚好用得上。帐篷城的生活十分枯燥,前一阵子大明星来慰问演出,但热闹一两天就走了,灾民就再没有什么文娱生活。志愿者们组织了文艺工作队,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编成节目,与灾民同乐。他们的节目是下里巴人,而J的特长是阳春白雪,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我当然也要先给J打预防针,告诉她帐篷生活的种种艰苦,与美国的生活有天壤之别。J很懂事,很勇敢,表示没问题。于是我们决定收下她,让她到安县灾民安置区住帐篷。既可以参加演出,又可以在帐篷学校教英文。

下午到市中心走了一圈,顺便买点东西。对我来说,市中心当然又是春熙路。不知为何,我好象与春熙路有缘。两年前来成都,在春熙路逛了半天,这次来,逛的还是春熙路。春熙路有点象上海的南京路,满是商业的氛围和外地的游客。它也有点象东京的原宿,满是年青男女和时髦的服饰。不,春熙路就是春熙路。春熙路是成都人的骄傲。

高考昨天结束,卸下了考试重担的学生们,换上他(她)们最心爱的时装,涌到春熙路来了,只见满街都是年轻人,俊男美女,就象一个时装展览会,混在他(她)们中间,自觉年青了许多。

说起高考,今年四川的中文考题是“坚强”,在刚刚经过地震重创的成都考生心里,无疑打翻了酸甜苦辣的瓶子。那些没受灾的考生,写这个题目时难免假设编造,歌功颂德,而那些受灾的考生,尤其是那些受了伤,家里死了人,失去房屋财产的考生,写这个题目时,心里则不免流血。据报道,一些考生写文章时,心情非常激动,写着写着就湿了眼眶。北川女孩侯雨,母亲遇难,她自己左腿骨折,住在安县的安置点里,伤痛和环境让她无法复习功课。虽说她可以参加延迟考试,但她说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想起刚刚发生过的一幕幕悲惨的场面,然后思想就不知不觉地陷进去,无法自拔。象她怎样的考生,不为少数。

其实在灾难中,很多人在用生命书写着他们的考卷。一位叫做陈坚的年轻人,在预制板的重压下坚持了80小时。尽管已被发现,始终没能救出。临终前说的话,感动了全中国。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强。初三学生马健,不离不弃用血手刨出同学向孝廉,他说不清坚强到底是什么,却用行动写下了最好的答案。

在春熙路的十字街头,意外碰到了一班德国帅锅。他们是德国技术救援队THW的队员,专门到成都来救灾的。THW是政府组织,其成员却是跟我们一样是志愿者。他们的任务是给世界上灾难发生的地方提供技术援助。他们为都江堰,北川的灾民营安装了大规模饮用水生成装置。今天是在成都休息。我跟他们谈了一下。因为都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专业志愿者,容易找到共同话题,惺惺惜惺惺。当被问道有没有美国的官方救援队来四川时,我无言以对。

晚餐在小Z家吃。掌勺的却是H医生。H医生身居美国多年,竟能烧出一桌东西合壁的大餐,令人叹为观止。想必H太太在家,一定悠哉游哉。对比之下,我只会吃,不会做,只有理论,却从不动手,惭愧。

饭后独自去看放河灯。端午节放河灯是成都人的一项传统习俗,用以寄托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和对活着的亲人的祝福。今年的端午节,跟往年相比,注定会有很多不同。灾民已经失去了许多,甚至孑然一身,一无所有。他们只希望灾难早日结束。失去孩子的父母亲,饭碗里的粽子已变得索然无味。灾难的降临,使避邪用的艾蒿菖蒲失去意义。举家齐喝雄黄酒,亲朋好友赛龙舟,对许多人来说已成历史。唯有这放河灯,最能表达灾民们的心情。

入夜,成都合江亭旁人头攒动。随着地震的日子渐渐远去,人们又渐渐地恢复了日常生活的节奏。江边的酒吧重新人满为患,促销的宣传重新铺天盖地而来。合江亭的门楼,张灯结彩,灯光灿烂,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我不反对成都市民喜庆过节,但这气氛与我刚从灾区回来的心情毕竟不大合拍。我顺着河往合江亭相反的方向走,来到一处有入水通道的地方。有人在这里放河灯。这里没有嘈杂的人声,没有商业的喧嚣。河堤上有人摆地摊卖河灯。这河灯是用纸做出的莲花,中间有一个小蜡烛。人们买几个河灯,把蜡烛点亮,捧着下到江边,许一个愿,然后放到水里。放灯的,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全家来的,也有一个人来的。小小的河灯,满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祈愿,静静地漂流而去。一盏一盏的河灯,在平静的锦江中形成一片移动的红色彩带。神秘,宁静,充满伤感,也充满希望。

独自站在河岸的栏杆旁,看着一盏盏河灯在面前漂过,慢慢的融入远处的灯光里。那一个个随波漂去的亡灵,说不定曾经声名显赫,说不定曾经腰缠万贯,说不定只是平头百姓,但他们大概有过一个温馨的家。如果不是这场灾难,他们可能正全家围着桌子吃粽子,享受天伦之乐。这一切竟然转眼成空。在大灾难面前,生命多么脆弱,人类多么渺小。我们之中,谁能掌握未来?

夜深了,来放河灯的人渐渐离去。远处,依然车水马龙。九眼桥一带的酒吧歌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红男绿女,伴随着刺耳的音乐喝酒聊天。霓虹灯下,人们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紧张和恐惧,挂满了轻松的笑容。成都人经历了大灾的磨练,正在从死亡之中复苏。成都是坚强的,成都充满了希望。

(十四)离开成都
六月九日

因为假期关系,今天不得不离开成都。我的队友们,还会在灾区再呆一星期。我有一种当了逃兵的感觉。飞机从双流机场起飞,向上海飞去。马达轰鸣。机窗外,巍峨的群山渐渐远去。成都市变得越来越小。再见了,成都。灾区的两个星期,使我觉得自己成了成都人。要离开了,竟然是那么难分难舍。

回想过去的两个星期,恍惚如在梦中。这是一次毕生难忘的经历。经过这种惊心动魄场面,不知怎样才能回到平静安逸的北美生活。反差竟然是这样巨大。现在我很理解那些越战老兵。从战火纷飞的杀戳战场,回到平静的田园生活,竟然不能适应。

这一段时间里,有一首歌曲一直环绕在我的心里。这是由业余歌手成都小春,在地震后马上写成的。《汶川,别哭》。此时此刻,这首歌又再次在我心里响起。

“山崩了
地裂了
你闭上双眼
突然间
你走远
黑夜挡住了视线
我们都是姐妹
我们都是兄弟
我们踩着同一块土地
汶川,别哭
黑夜挡不住光明的路
摇晃再大
不如心的坚固
在你的身边
有我们和你相互搀扶(甘苦共度)
汶川,别哭。。。。。。”

我哭了。

(全文完)

快克沙 发表评论于
能跟踪报道一下ABC过后在灾区的表现吗?期待。。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fatmimi的评论:同感。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PP小猪妈妈的评论:不用惭愧,有心就可。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闲人Filiz的评论:要不要纸巾?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紫萸香慢的评论:谢谢你的评论。
fatmimi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做的一切,也让我们了解灾区真实的一面。中国的农民之所以过苦日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官只知道搜刮百姓。
PP小猪妈妈 发表评论于
写得很好,地震的时候我在中国,不过因为孩子太小,所以月底就回了加拿大,惭愧!
闲人Filiz 发表评论于
流泪......谢谢你!
紫萸香慢 发表评论于
謝謝你!你和所有的志願者都是真正的英雄。你說的那句“你捐的幾百塊錢的帳篷后面是幾百小時的志願者勞動“(大致意思)讓我很是汗顔。你和其他幾位志願者醫生的所作所爲體現了"Doctor"的真正含義和這個職業所要求的較高的道德水準。

也感謝你寫出了真實的救災一面。我在國内的母親縂是轉述國内新聞,說此次救災是多麽的完美。文學城上也是對政府的一片讚揚之聲。我在心裏就納悶,北美或歐洲一招災,新聞裏的災民總是在抱怨,記者十篇報道裏有九篇在說哪裏哪裏又做得不好了。中國政府三十年來第一次大規模救災,一出手就九十分以上,真是功夫了得。避開言論自由這些大道理,真實報道有助於救災機構及時發現問題和統籌安排救災計劃物資,這才是真正為災民著想,為災民辦實事。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Lahaha的评论:你也在草地玩?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泉水的评论:要纸巾吗?
Lahaha 发表评论于
又仔细看了一次。谢谢你,凌医生!

泉水 发表评论于
我也哭了。唉,这个博士后导师!
denzil39 发表评论于
回复凌志的评论:
呵呵,我其实是山东人,这次是第一次到四川.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第二次,第N次去帮助重建的.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兰草斋的评论:Thank you.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christinawangsh的评论:谢谢你的评论。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懒MM的评论:这些机构还是有的,如果你要捐款,送个信到我的悄悄话里,我告诉你那里可以捐。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pts的评论:世界真小。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loonlinda的评论:过奖了,谢谢你的鼓励。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denzil39的评论:谢谢你在灾区的志愿工作。你是四川人吗?灾区重建的工作还很艰巨,特别是在全国的注意力都离开了灾区的时候。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ouyanghui的评论:不必愧疚,机会还是有的。
凌志 发表评论于
回复那一世的评论:
谢谢你的鼓励。

你的网名很有意思。你有很多世吗?
那一世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的行动及文字记录, 我流泪了.
ouyanghui 发表评论于
我真是很佩服你。我也很想去。可是还是没去。一生的惭愧和内疚
pts 发表评论于
看到后面突然发现文中的S医生原来是一个朋友。还参加了他们的募款演奏会。

谢谢你们!
denzil39 发表评论于
谢谢您的分享。让我看到了一些没有经历的东西。我是6月16日从英国到四川的,也到了北川,安县的安置点服务。当然,我到的时候,情况又好了很多,媒体少了一些。不过志愿者们还在各个乡村服务。我倒是发现一些乡村有很大的官员调动,而新官们有些认真工作,有文化的,可能与政府的压力和监督有关。百姓们多相信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可是不信任底层的干部。我觉得,对中国,西部,农村,全面全人的教育可能是地震打开的另一个窗口。
loonlinda 发表评论于
上班时从一读到五,回家接着读完六。写得太好了!!!你让我感动,我也是医生,当时也动过回去的念头,但只是想想而已,跟你比,我渺小,你牛!真正的牛!向你致敬!
懒MM 发表评论于
非常钦佩凌志的天空!
感谢您写的这一系列文章,看来遭遇天灾的人们需要的东西还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却没见到持续募捐的慈善机构了,叹~~~
christinawangsh 发表评论于
从学医的人的文字里看这一场灾难,如同一篇诚恳的白描,没有夸张,没有借题发挥,文字行使着最原始的记录的功能。我一口气看完了你所有的灾区日记,很感动,也很感谢你,打开这扇小窗口,给我们看,媒体之外的灾区是什么样子的。

你一再提到志愿者,我自己没有回去,但这一次志愿者的动员和参与程度,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我两个要好的女朋友,分别拿了全年的假期,去了灾区。一个天天在上海都是保姆伺候,专门去给灾民做保姆;一个跑去送哈佛校友会的捐赠物品。我一直问她们去做了什么,他们一直说,没做什么。我现在明白了,他们做的,就是你说的那些小事,不足挂齿,是离了他们就不会被完成的事。我们这些名校毕业眼高于顶的人,什么时候有机会做一颗螺丝钉?

我喜欢你的心态,平和的悲悯的选择做些事情的心态。大而化之的说,美国人太喜欢抱怨,中国人太善于忍受,其实多说无益,有一技之长,能做些什么多好。

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祝福那两个ABC年轻人,希望他们能找到父亲要他们去找的东西。
兰草斋 发表评论于
Dr. Lin,

You have a great heart!
christinawangsh 发表评论于
先登陆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