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张立平] “中国模式来了”

张立平: 中国模式来了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08-7-12 15:55:07 

 

近来感觉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已经从原来的疑虑变为忧惧,并且,他们忧惧的已不是中国在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中国的军力现代化(这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中国的软力量:中国模式对美国的挑战。

  

2007年詹姆斯·曼引人争议的《中国幻想》到2008年戴维·兰普顿的新著《中国力量的三张面孔:军力、金钱和思想》和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约翰·桑顿在20081/2月《外交季刊》上刊发的文章《他们谈论民主时,他们谈论的是什么》,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詹姆斯·曼的书代表了美国这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市场经济导致政治民主化梦想的幻灭,并进而指责美国的中国通和决策者误导民众,让民众以为美国对华接触政策会达到使中国民主化这样的目标。

  

对此,戴维·兰普顿反驳说,从美国对华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使中国民主化从来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国民主化要通过中国内部自身来实现,并不能靠美国强加。

  

在中国多年的约翰·桑顿一方面肯定了中国在基层选举、司法建设和舆论监督方面取得的进展,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民主道路走向何方抱有很大疑虑。美国人越来越担心即使中国经济强大了,却仍将不会走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化道路,从而形成一种有别于美国模式的中国模式。

  

改变中国使中国变得更像美国一直是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无论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中美结盟共同抗日,还是在20世纪最后十年的接触战略,美国都抱有这样的希望。主要目的是弥合中美之间价值观念的差距,从而使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符合美国的利益。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中产阶层队伍的扩大,美国原来期待的政治改变并没有随之出现,因此美国人自问:是我们错了,还是他们错了?中国是例外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出了问题?

  

2006中非峰会及前后的魅力外交使美国相信:中国运用力量的方式与美国不同,中国将不是用军力来扩大影响,而是用模式来吸引发展中国家。中国模式似乎更切合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中非关系和中拉关系的发展都加深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在这些国家有可能取代美国的影响。

  

正是出自这种深层忧惧,在美国人权派眼中,无论中国做什么,他们认为中国永远做得不够好。4月底5月初,笔者访问华盛顿时,美中经济安会委员会副主席卡罗琳·巴萨罗缪(Carolyn Bartholomew)等人以鞭打中国而自豪,以为口头上的谴责就会使中国转向。不过巴萨罗缪随后与笔者的闲聊透露了她的真实想法:其实美国根本不在乎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担心的是中国模式的输出,如缅甸、津巴布韦、苏丹等因人权状况不佳而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但它们却获得了中国的援助,这将破坏美国或西方在这些国家推进西式民主的努力。

  

而在战略决策精英层,美国已有靠所谓民主国家共同体民主国家联盟来应对中国模式的准备,比较有影响的《普林斯顿报告》对此说得比较清楚。该报告的两主笔安东尼·雷克和乔治·舒尔茨目前分别是奥巴马和共和麦凯恩的外交政策顾问,这说明在这一点上美国两党是有共识的。

  

但美国的战略设想能否转变为政策呢?在华盛顿期间笔者曾就美、日、印、澳四国民主同盟有无可能建成问及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苏葆立和戴维·M·兰普顿、查尔斯·弗里曼等人,他们都断然否认有这种可能。

  

他们认为美国一厢情愿地以为印度是天然盟友,殊不知印度只想通过改善美国的关系来取得核俱乐部成员的资格,根本不想成为美国抗衡中国的一个棋子。印度固然是讲英语的国家,但它想什么你永远猜不透,与印度打交道的难度甚至超过了与中国打交道的难度。而澳大利亚与中国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现任总理陆克文想同时讨好中美两国从中获取最大利益。此外,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并未提及民主同盟。

  

纵然美国有建立民主同盟的心愿,它也没有力量使那些不愿加入民主同盟的印度、澳大利亚等顺从。再说了,谁来界定哪个是民主国家?如果以美国的标准来定义民主,美国会失去很多朋友或伙伴。

  

尽管如此,对中国模式来了的忧惧并未消解。就像詹姆斯·曼说的那样,(中国的崛起)从某些意义上讲,将使我们融入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我们所熟悉的民主或开展有组织的政治活动的权力不再被视为准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