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228,是一場精心規劃的賣台大戲
/綜合報導
輪播廣告3
掌握台灣建國最後一哩路
給孩子們的台灣歷史童話
台灣主體性的建構
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
刊登廣告特別優惠
藍營與中國現在進行中的計謀是什麼?是另類的二二八,全面瓦解民主勢力。這是孫南庚醫師在一篇文章所指出的,他認為,他們就是要斷絕台灣主體政黨的資金來源,並讓支持台灣的人心碎,抬不起頭來,去除了唯一足以與統派勢力抵抗的力量的操作。
孫南庚最近在以《最失望的時刻,化危機為轉機》為題的文章強調,二十一世紀的二二八,是不見血光就可以把台灣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的一場精心規劃的賣台大戲。
孫南庚說,台灣主體性、人權自由與民主政治被封鎖四十年,直到解嚴後還餘波盪漾,棒子與紅蘿蔔取代不文明的戒嚴法,台灣陷入黨營法院以及黑金民意機關政商勾結的漩渦,國民黨由反共轉向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實質上是暗渡陳倉,逐漸把台灣的資金與技術轉移中國,協助共產黨拉近兩岸經濟水準,創造統一的條件。
他說,綠色政權的八年執政,犯下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在執政之後,徹底以進步民主的角度來規劃台灣清廉民主的永續,反而落入延續國民黨時代政商勾結與金錢政治為門檻的迷思中。
他在文章中指出,民進黨執政者不知道或誤以為握住一些國民黨的把柄,就可以跟國民黨一樣累積一些資金來做競選使用,卻不知道前朝的地下工作人員已經在整個政府體系裡收集資料,之所以沒有曝光這些東西,其實是因為國民黨認為2004年一定會勝選,曝光這些東西反而是斬斷自己以後的金脈。
他分析,2OO4年的選舉阿扁當選之後,國民黨泡沫化的危機意識,使得國民黨不得不開始操作民進黨主席挖金脈的議題。中資媒體被賦予協助國民黨取得政權以及醜化華人自由民主制度的任務,阿扁沒有斷然的採取手段原因何在?或許一些資料的被掌握有關,或許是矯情而己,沒有對中資介入媒體採取措施,這是陳水扁的第二個錯誤。
他說,接下去當然是全面一波接一波的搗亂,「當時本人就指出阿扁既然選擇走國民黨的金錢選舉──所謂美式選舉資本家介入模式,一方面為了要與國民黨龐大的黨產、中資以及藍色黑金結構打選戰,一方面也要應付黨內各派系的需求換取對黨的控制力,必然要有一個財庫,而財庫交給夫人操作是合情合理的事,當時因夫人的一些事而有阿扁下台的聲音時,本人就曾建議阿扁提出國民黨黨產歸公就下台的交換論,以凸顯台灣選舉與政黨制度的問題。當時阿扁認為這是台灣政治現實必要之惡,但是,小惡比得過大惡嗎?」
孫南庚說,馬英九上台之後,積極推動統一以及去台灣主體性,許多拋棄綠營投給藍營的人都在後悔,但是,台灣民主政治出麻疹是好的。台灣人要學會用同一套標準檢驗政治人物,也要學會看穿媒體的功夫,還要會看相,美男子銀蠟槍頭蛇蠍心,誰是黃鼠狼在拜年,要分得清。
文章指出,「藍營與中國現在進行中的計謀是什麼?另類的二二八,全面瓦解民主勢力。從資金來源開始,沒有企業家敢再捐錢給台灣主體政黨,因為許文龍事件以及現在進行的金控事件,都是同樣的策略,如同國務機要解密之後,台灣的總統就斷了突破外交困境之路。」
孫南庚寫道,「而抓盡所有幫助資金操作的人,以後就沒人敢做資金調度,再來就是讓支持台灣的人心碎,抬不起頭來,使民進黨形象跌落谷底,更是去除了唯一足以與統派勢力抵抗的力量的操作。」
他強調,「二十一世紀的二二八,是不見血光就可以把台灣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的一場精心規劃的賣台大戲,民進黨的人,要嘛發動台灣所有人民加入國民黨運動,以量變質變來搞國民黨,不然就要徹底檢討民進黨的組織與運作模式,改成開放式政黨,引入黨員抽籤輪流旁聽所有會議,以及類似公司外聘獨立董監事的制度,才符合進步民主的稱號,也才能重拾民眾的信賴與支持。」
對於阿扁所犯的錯,孫南庚認為,民進黨一定要竭力彌補,大破大立,推行真正選賢與能的民主制度,推動公費參選,徹底瓦解金錢介入選舉的機制,讓國民黨黑金選舉無法操作,才對得起台灣人民的支持與期待。
孫南庚說,如果今天台灣人民要上街頭的話,一個建議就是強調利益衝突迴避原則,由台灣不屬任何黨派的國民專家邀請國外民主先進國家專家一起草擬政黨法、選舉罷免法、陽光法案,並體檢現行公務人員、法官的任免以及行政相關法律,交付公民投票通過後,交給政府來執行,台灣才能真正脫離國民黨假民主黑金的夢魘,成功的民主制度絕對是防衛台灣主體性的最佳武器,值得投資。
文章最後指出,「基本上,我不喜歡民進黨高層這些人的不夠民主,以及沒有堅持高道德與理想的妥協作風,我理想的台灣民主政治應該有更高的品味,但是,我也感謝民進黨的前輩一路為台灣民主打拚奉獻犧牲的勇氣與付出,幾十年來歲月與現實的折騰,許多老前輩逐漸淡出,金錢是一個現實問題,台灣的有錢人經常炫耀如何花錢在刀口上換取利益,我想經過這些事件之後,有錢人想花錢要有更長遠的眼光與更廣闊的胸襟,唯有徹底改變台灣的民風與選舉文化,才能讓台灣主體性生根,躲開統一在共產集權法西斯政權下的命運。」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