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龙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讲座录音3
我在90年代以前是在党报工作,在《河南日报》。那个时候全国只有一种报纸,只有党报,从中央 的《人民日报》,到下边的各级省委的机关报,到下边的小到县报,统统都是党报。党报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甚至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方式和表达方式。那个 时候新闻系的学生学新华社新闻稿怎么写:几月几日在哪儿召开的什么大会,主席台上是张三李四王麻子,谁谁谁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他强调指出…… 他最后指出……,最后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这个其实用不着大学生学,找一个高中生,培训一个星期我保证让他写得非常熟练。可是多年来,我们整个党报体 系所谓的新闻就是这么一个架构、这么一个模式,而且其中还有着说不完的窍门。比如有一次下面培训通讯员,请了几个老师,就是党报的一些编辑。一个党报编辑 在讲课的时候给通讯员们讲两会报道的窍门。说有的记者很笨,到了那儿就采访,完了写出的稿子不合格被毙了,他说我写的稿子没有一次不被采用的。他说我告诉 你个窍门,你要真去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你让他说,他还得说的符合你的要求,符合你见报的口径,他说这很难。他说了半天他的话可能你记下来没法用,他说 后来我就不采访了。我告诉你们一个窍门,你别说张三说,你来个张三李四王麻子人大代表这三个人说,然后后边想说什么你就拿人大报告的文本抄一段话,这个保 证通过,还没人打你的官司。有些话他明明没说,但是你说他说了,那么张三想不是我说的可能是李四说的,李四说我们俩没说可能是王麻子说的,反正这个话不 错。他说这种稿子最容易通过,拿回去就通过,完全符合要求。他在给通讯员讲课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套搞好两会报道的秘诀。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如何偷懒、如何制造 假新闻,而这些东西充斥了我们的报纸。这叫做新闻吗? 那个时候全国只有一种党报,最早在50年代有两个例外,一个上海的《新民晚报》,一个北京的《北京晚报》。那时候全国的新闻界非常羡慕这两张报纸,它办的 报纸很受欢迎、好看。但它的办报理念是“党报的补充”,还有一个更具体的解释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它自己就把这个报纸放到了党报体系之下的一个角落,让 它有一种生存空间。我那时候很佩服,还研究过一段《新民晚报》。《新民晚报》的服务意识应该是五六十年代中国最强的。有一次我看上海《新民晚报》,在全国 党报根本没讲服务性的时候《新民晚报》非常详细地告诉你如果要做一件衣服缺了纽扣到哪儿去买。那个时候这样的办报思想是很受欢迎的。但严格的讲,它还不是 一个新闻纸,跟我们现在讲的报纸还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在那个时候全国已经是南北各一支独秀了。
真 正打破这种局面的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社会生活发生一些变化了。在80年代中期街上开始出现 地摊报纸。最早出现一个报刊的市场,这个是新事儿。那时候我仔细地研究了一下最先摆上地摊的报纸是什么报纸,因为全国的报纸都是党报,都是机关报。但最早 走出这一步的是一些有特权的机关的报纸,比如司法类、公安类的报纸。这类报纸本身就是受公安厅、政法委管理的,它又有得天独厚的的权力,能接触案件,采访 各种案件。所以在党报体系之外,街头上出现了这么一批小报,很受欢迎,形成了市场。这是80年代中期全国出现的现象。但是地摊小报内容黄色的,血腥的东西 太多,后来中宣部要管理这些东西。一方面在管,在禁这些东西,但也开了一个思路。你能不能也办一个受欢迎的能进入市场、摆上地摊卖、读者愿意花钱买的报纸 呢?最早想到这个做法的是党报。一些党报脑子比较灵光的社长或者总编辑们就搞了一个试探,一周七天中,有六天按传统模式办报,每星期拿出最后一天,自由一 点,办的好看点,叫周末版。当时几乎所有报纸都办周末版。周末版一办,反响不同,一个星期的报纸就这一天卖得快。其他六天的报纸送到报摊上没人要,这一天 的报纸去了就有人要,而且能卖很多,比报纸的正常发行量还多,给报社带来了直接的效益。这是80年代后期,全国兴起了一个各级党报纷纷办周末版的热潮,这 一拨到现在硕果仅存的是就《南方周末》,《南方周末》是那时《南方日报》办的周末版后来独立起来变成一个独立的报纸,发扬光大乃至今日,是那一批报纸留下 来的一个文物,当然它的发展远远超过那个年代了。
到了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由于周末版的畅销,走出了一条路,这些报纸的老总又心 生一念,新闻改革党报是没法改的,到现在也没法改。但是能不能在照样办好党报的同时再按照市场的需求办另外一张报。这批报纸就出来了,一开始都叫晚报,后 来办的越来越多产生矛盾,最后新闻出版署做了一条规定,一个城市里只批一个晚报,后来就又挤出一个办法,不让办晚报我叫都市报行不行啊?于是全国在晚报不 让办以后又纷纷出现了一批都市报。这是从90年代初开始,高峰是1995年,全国各省几乎都出来一批叫做晚报或者都市报的报纸,后来把这些报纸统称为都市 报,但还有些晚报在里边。这一批报纸一产生,在90年代中期就产生了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情况,短短的几年之内这批都市报占领了整个报刊市场,而且迅速超 过了它的母报――党报。《大河报》是 1995年8月1日创刊的,到97年一年半的时间里,发行量已经到40多万了,《河南日报》当时发行量是30万,后来 到直到现在《大河报》发行量是70万,《河南日报》已经萎缩到20多万。这些不是一个报纸的情况,全国都是这样。南京的《新华日报》一直保持在20万份左 右,《扬子晚报》发行量最多到了一百二三十万。子报发行量超过母报还能够咽的下这口气,紧接着出现的是子报养母报。它的广告收入迅速攀升,不仅超过它的母 报,而且是几倍的超过它的母报。拿今年的数字,《河南日报》每年的广告收入是5000万到6000万,而《大河报》是5个亿,差一个数量级。发行量远远超 出党报,广告收入也数倍于党报,形成了所谓的小报养大报的局面。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几乎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同的现象,这个发展的顶峰时期应该是 2000年。每个地方,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的报纸都不是党报,都是党报所管的子报。
为什么党报现在还能生存呢?党报是另外一个市场, 实际上不进入市场。每年到11月开始,各省委宣传部就要开一个党报发行工作会议,然后下命令下指标报纸上还登进度,要求各县市按期完成党报征订任务,而且 每天在报纸上登出进度,再由各宣传部门向每个单位摊派,你订不订都得订,实在不行从党费里交你也得拿出来把报纸订出去。全国的党报到现在还是这样发行。而 都市报类的报纸呢,宣传部从来不管你的发行,你有本事自己去卖去,到市场上求自己的生存。在原来的铁板一块的大一统的党报体系下面突然从80年代后期到 90年代中期生出一个叫都市报的报纸来,而且呼呼啦啦地把整个中国报刊市场给冲散了,给占领了,这是从现象上来看。实质是什么?实际上我觉得最本质的区别 是有没有新闻,是不是做新闻的。在那个时候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有些东西报纸上是没有的,比如城市里发生了火灾,哪里出现了大的灾难,包括哪里出现了恶性的 案件,党报是决不会登的。它不担负这样的任务,登的话也是过几个月处理了,某某某被判刑了,党报上会发一条消息。它应该是这样几个主要功能,当然后边有些 版现在也增加了些功能。前面的新闻部分,比如说省级党报,首先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第二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活动,第三他们在某某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第四类是政府,包括人大通过的一些法律文件,后面弄上几个版,这些东西严格的讲不是做新闻,是一种公报性质,像政府公报一样的东西,而不是新闻,而真正在 社会上最鲜活的,每天发生的事情在那个报纸上极少有反映,所以党报记者的工作节奏和都市报记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党报记者的工作范围基本是每天上班以后先看 看桌子上有一摞请贴,然后就去跑会场,一般的后边还有个节目是跑完会场中午再吃顿饭,如果发了什么材料再领一堆材料,下午回家写稿子,晚上把稿子一交,一 天任务完成了,他们不用进入那种大量的现场采访,党报记者的工作很轻松但是很枯燥。都市报所以能够一炮打响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是它当时是从做新闻开始的,一 开始可能面还比较窄,大家选了个最简单的办法叫做社会新闻,到现在也是在党报的视野之外的,那么这张报纸去做一做社会新闻,这样的话就有了广阔的天地。我 记得在《大河报》一开始办的时候我强调了两个东西:一个强调要把记者赶到街上去,第二个是让记者们到民间去、到街头巷尾去、到老百姓家里去。我记得第一个 月我们开了一个专栏,叫《记者打工》,要求那些年轻记者们这一个月最少在这上面发一篇文章,方法是你必须到民间去,到那些最脏最累最让人看不起的行业里去 扎扎实实跟人干一天活、打一天工,回来写一篇所见所闻所感,当时记者们真这样做了。后来我把这个经验介绍以后,全国好多都市报也都效仿。要培养一种新型的 新闻队伍,一种新的新闻观念,找到一种新的新闻视角,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宣传的做法,这些东西导致都市报诞生以后不久就以一种崭新的不同的风格出现在读者 面前,使这些都市报充满了读者身边发生的读者关心的新闻,张金柱案等都是这么来的。而且最早在都市报体系里建立了24小时的值班制度,建立了24小时值班 电话。不管白天和黑夜,随时发生新闻都有人去。后来有的报社还建立了流动采访车,24小时值班车等等,这一套到现在党报体系都是没有的。
我 讲这些是说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改革,就是从一种非常态的,从一种癫狂时代回到一种正常状态来。对新闻来说,就是老老实实的知道什么是新闻,然后做新闻。我 认为这就是所谓新闻改革在这30年里头实质的东西。就是回到常识,回到它的本义上来做新闻。这一波的发展到2000年的时候可以基本做一个阶段的结束。全 国整个报刊业出现了个新格局,产生了一个庞大的报纸市场,在这个报纸市场里边几个领军者几乎都是都市报类的报纸,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方都市报》、《大 河报》、《华商报》、《三湘都市报》等等。这个格局到两千年的时候已经基本形成了,它的发展也到顶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