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层“第十场战争”的谎言与分歧 zt

美国高层“第十场战争”的谎言与分歧

新华网 ( 2008-08-05 14:02:52 )

王晋燕

“我们创造自己的事实。”这是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战争时曾经被引为“经典”的一句话。如今,随着围绕伊朗核问题的争端又开始频繁见于报章,重新审视这句话,尤为耐人寻味。

“我们生活在‘真实的荒漠’……在这里,客观事实与第一手经验被编造的谎言所取代。”也许,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论述是对布什那句话的最好诠释,而历史则的的确确在如此证明着。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发动了9场战争,每一场战争之前,美国政府和媒体都要先行编织一套巨大的谎言。

为了阻止越南独立,白宫凭空捏造了“北部湾事件”;为了维持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美国指责诺列加总统参与毒品交易;为了打垮南斯拉夫,媒体把交换囚犯的地方说成是“塞尔维亚人设立的屠杀营”;为了拿下中东的石油,伊拉克史无前例地拥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美国政府“维护正义”的谎言下,一场又一场帝国争霸战被打响,同时又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操控民意的“经典范例”。如果伊朗核问题将引发美国的“第十场战争”,那么霸权、战争和谎言之间,又究竟有着怎样“绝妙”的隐秘关系?

“火神”重出江湖

当年,以美国副总统切尼为首的新保守派在伊拉克战争前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想去巴格达,但真正的勇士想去德黑兰”。

2003年2月,美军攻打伊拉克之前,以色列《国土报》曾披露,美国鹰派著名人物、时任副国务卿的约翰·博尔顿毫不掩饰地对以色列官员表示,在打败伊拉克后美国将着手收拾伊朗、叙利亚和朝鲜。5年后,已经退出布什内阁而隐忍于美国新保守派智囊机构企业研究所的博尔顿又开始频频在媒体上露面,这次的目标只有一个——伊朗。

先是2008年6月20日,正当美以在地中海进行大规模军演之时,《纽约时报》披露了一条消息,立刻引起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文中引述博尔顿的话称,以色列可能在美国下任总统就职前打击伊朗。

随后的7月15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博尔顿的一篇题为《以色列、伊朗和炸弹》的评论。在这篇文章中,博尔顿鼓噪美国要给以色列充分的支持,确保以色列打击伊朗核设施的成功。文章指出,“现在劝说美国公众支持美军亲自出兵打击伊朗的时机恐怕已经丧失了,但是美国可以支持以色列……我们应该加紧考虑,美国能够在以色列打击伊朗之前、之中以及之后提供哪些合作。我们当然会受到指责,而且也会面对一些消极的后果,但这更迫切地需要使这次行动尽可能地成功。”

博尔顿是布什第一任期内的“火神派”干将,这一绰号代表着崇尚军事实力,主张以实力推行美国的“民主”理想。虽然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人已一个个黯然退场,但最近博尔顿又开始顿频频现身,传出的讯息似乎颇有意味。

7月7日,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为战场做准备:布什政府加快针对伊朗的秘密行动步伐》。文中披露,美国国会已批准了高达4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美特种部队在伊朗的颠覆活动以及扶植伊朗的持不同政见者,为战争做准备。

布什内阁的双重面孔

2008年7月17日,正当以色列与伊朗围绕伊核计划的争执不断升级之时,一条来自华盛顿的消息引发了轰动。美国国务卿赖斯宣布,美国决定派遣国务院第三号人物、副国务卿伯恩斯出席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与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19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会晤。

对此,英国《卫报》评论说,这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向,以赖斯为主的外交务实派在华盛顿取得了胜利。不过,也许正如一些分析家指出的,现在就宣布“切尼时代”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

在《纽约客》的文章中,西摩·赫什披露了切尼集团与赖斯一派2007年12月的一场激烈争论。当时,以切尼为首的主战派攻打伊朗的计划遭到了五角大楼一部分高级将领的激烈反对,其中包括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麦克尔·穆伦和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此外反对者中还包括国务卿赖斯。随着布什的第二任期即将结束,切尼小集团与赖斯领导的国务院就伊朗问题展开的争论已经白热化。

在布什内阁中,被称为新保守派“精神教父”的切尼无疑是主张打击伊朗的头号人物。去年2月,切尼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专访时曾毫不掩饰地指出:“如果让我在与伊朗进行军事冲突和让伊朗拥有核武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显然后者更糟。”切尼还多次声称必须军事打击伊朗,时间已经不多了。

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布什的第一任期,以切尼为首的“火神派”内阁无疑主导着美国的防务政策,而在第二任期,以赖斯为首的外交务实派已经占据上风,因此他们推断,华盛顿不会军事打击伊朗。

然而2008年7月3日,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澳大利亚人》报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广泛讨论。与切尼相识16年之久的该报资深编辑格雷格·谢瑞丹在文章一开头就这样写道,“我估计,今年年底之前布什政府下令打击伊朗核设施的可能性在30%到40%之间。”

促使格雷格做出这一判断的是最近两周他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高官们的密集会谈。与华盛顿关系密切的格雷格一向被看作是“圈内人”,他与切尼之间的关系以及此前两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默契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格雷格认为,布什内阁的政策可以说是拥有双重面孔——

布什明白,在全球很多地方他是不得人心的,美国本身也是如此,因此对于朝鲜以及非洲的一些议题,只要有可能,他都会表现出一种善意、更为温和以及多边的一面,体现这一面的正是赖斯;

布什同样明白,历史将会以伊拉克战争的结果来对他进行评判,因此他尽一切所能以赢得伊拉克战争,而这就意味着要遵循切尼的建议。赖斯反对在伊拉克增兵,但最终增兵计划还是照常进行了,这正是布什内阁体现的切尼的一面。

在文章的最后,格雷格抛出了一个问句:“布什的任期即将结束,请问在伊朗问题上,布什到底是显现他赖斯的一面还是切尼的一面?”

华盛顿政治评论员史蒂芬·克莱蒙斯似乎给出了答案。他在博客中披露,从2006年起,切尼的国家安全班底就曾与博尔顿就职的企业研究所的政策小组多次会面。知情者透露,切尼正在加紧部署“迂回策略”,以防在有关伊朗的政策斗争中失利。该策略就是利用国际社会就伊核问题陷入僵局的一些关键时刻,推动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小规模的常规打击。

切尼的全球石油版图

最近,白宫前新闻秘书斯科特·麦克莱伦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到底发生了什么:布什的白宫内幕及华盛顿的欺骗文化》。曾为布什当选总统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白宫核心幕僚、40岁的麦克莱伦在这本书中声称,布什政府为把伊拉克战争兜售给公众、隐瞒事实真相而发动了一场宣传战。

虽然伊拉克根本不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事实早已广为人知,但是7月15日,就自己的回忆录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采访时,麦克莱伦又披露了另外的真相:“当你谈到伊拉克战争时,你无法回避伊拉克巨大的石油储量以及这种规模的储量对我们国家安全的作用,你也无法不谈切尼,事实上切尼满脑子都是伊拉克的石油。”

2007年2月,切尼对《澳大利亚人》报说:“全球20%的石油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并暴露在伊朗的军事行动之下。”

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飙升了400%,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时任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这句广为人知的断言道出了数十年中那些躲在幕后决定着美国外交和国内政策的少数精英人物的强权哲学。切尼正是其中之一。

当选美国副总统后,切尼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美国能源政策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价。在切尼集团看来,尽管美国对伊拉克石油和整个海湾地区安全的军事控制费用和代价是高昂的,但这决定了整个欧亚大陆和其他国家的未来,控制了石油,也就控制住了潜在竞争对手发展经济的关键。这对切尼等新保守派的新帝国战略生死攸关。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大量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未来数年,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气可能就会消耗殆尽,这也是布什当局冒着巨大的风险单方面进军伊拉克的动机。恩道尔认为,由于世界各主要油田的开采量大多接近峰值,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危机已经步步逼近。而当今世界上唯一蕴藏大量未开采石油并可以以低成本开发的地区就是中东。

被布什冠以“邪恶轴心”之名的伊朗在能源上所占据的战略位置毋庸置疑。按照美国石油安全学者迈克尔·卡莱尔的说法,伊朗在世界未来的能源方程式中将发挥关键作用。伊朗石油产量拥有相当的增长潜力,目前产量约每天400万桶,但未来每天还能够增加300万桶。不仅仅是石油,伊朗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根据《石油和天然气》杂志估计,伊朗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6%。此外,在华盛顿看来,伊朗正在成为中国、印度等潜在竞争对手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商,这使德黑兰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了额外的影响力。

因此,石油并非简单的商品,正如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首次当选之前就明确阐述那样,“石油是地缘政治武器”。

这种考量成为切尼集团在伊朗问题上的主要战略谋划。根据切尼的全球石油版图,美国对全球能源的控制将是史无前例的。通过控制地球上现有和潜在的石油产地和运输线路,美国将决定谁以多少价格得到多少能源,进而控制潜在竞争对手以及世界发展进程。

谎言机制“重塑现实”

美军占领伊拉克后不久,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埃及《金字塔报》上发表文章时写道:“在正式的演说中,每一位专权的帝王都会说,这一次跟以往有所不同,这一次的目的是为了秩序、民主、文明和智慧,使用武力只是最后的手段。”萨义德说,这是一场“经典的意念操控战”。

为了控制民意,制造共识,“持久自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邪恶轴心”这样的词汇都被精确地投放于目标人群——普通民众。

在伊拉克战争中,通过一系列舆论控制技巧,布什政府成功地炮制了“事实”。2004年,《纽约时报》曾经刊登了布什的一位高级顾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段话:“现在仍有人还生活在‘我们所说的以现实为基础的那个小圈子’里,他们‘相信解决方法来自于找到真相’,然而还有一些人,他们明白‘世界已不再以此方式运作’……我们现在是帝国,当我们采取行动之时,也就是在创造我们自己的事实。”

很多人认为,这位“高级顾问”就是有“布什大脑”之称的卡尔·罗夫,而白宫前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当年的角色,无疑是罗夫上述“重塑现实”计划中不折不扣的一员。麦克莱伦在回忆录中描述了他与团队成员是如何在与“邪恶轴心”的宣传战中不断取胜的——通过运用心理研究有意识地创造出类似“邪恶轴心”这样的词汇,白宫成功地通过“贴标签”的手段把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转变为简单的善恶二元论,从而制造出美国军队对抗“邪恶轴心”的幻像。

一个经典案例发生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前。1990年10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第三个月,一位名叫“纳伊拉”的科威特少女走进了美国国会大厦,在议员们面前声泪俱下地控诉说,她亲眼看到伊拉克士兵把数千名还在育婴箱里的科威特婴儿取了出来,眼看着他们在冰冷的地板上死去。“纳伊拉”的证词令反战情绪高涨的美国民众震惊了,最终成为美国民众支持“沙漠风暴”行动的主要因素。

海湾战争结束后,这个少女的“证词”被戳穿了,“纳伊拉”其实是科威特前石油大臣萨巴哈的女儿,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时候,她根本不在科威特国内。这一事件后来被一家公关公司标榜为经典案例。绝非巧合的是,“科威特少女”的父亲萨巴哈是切尼的老朋友,是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的老相识,后来还成了贝克研究所理事会的成员。

同样的事情仍在上演。2007年12月3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伊朗在2003年秋季就停止了核武器项目。这份报告出台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美国《阿拉斯加报道》随后不客气地打出了“布什和切尼被暴露是撒谎者”的大标题。然而,如今这份由美国情报界最高机构集体起草的报告在“华盛顿的政治走廊里”几乎销声匿迹了。按照美国记者西摩·赫什的说法,这份报告在布什政府内部或多或少遭到公开轻视,被有选择性地“过滤”了。

正如美国政治讽刺杂志《反击》所评论的,“如今在华盛顿即将卷入与伊朗的另一场战争时,人们有必要认真回想一下伊拉克战争中发生的一切。要想了解伊拉克战争,你无需去咨询那些将军,只要听听公关专家们的战争秀就够了。而未来,对于伊拉克战争,令公众无法忘记的将是这场战争是如何被兜售的。”

199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的电影《桃色风云摇摆狗》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美国总统卷入了一起性丑闻,面对着丑闻成为头条新闻的压力及两周后的总统大选,白宫该怎么应对呢?发动一场战争!白宫的危机处理专家受命替总统解围,他找来了好莱坞制片人,在摄影棚里虚拟了一场在阿尔巴尼亚的战争,并制造了各种有关战争的新闻片段,成功地转移了民众注意力。

如今,谁又能保证这部看似荒谬的电影不会变为现实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