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备面试,我在网上搜集了面试时的常见问题和这家招人公司的业务情况,给在这家公司研发部工作的一个华人朋友打电话问了一下情况,又把商业德文书的面试和工作篇翻出来,准备了若干问题和答案(虽然一直抱希望能够到面试时用英文)。李察说,面试时要诚实和自然,但是技巧也至关重要。有表演和交流才能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专长百分之一百五十地表现出来。缺点,通过某种角度,甚至也可以被解释为优点。他当时问了我几个常见的面试问题,并且调整了我的回答技巧。
真正的面试很快捷顺利,结果非常让我满意和兴奋。真是应了某个朋友的那句话,找工作就像找对象一样,需要缘分。
面试时先和人事主管安娜坐在一起谈了半小时,主要是安娜向我介绍公司结构、我的工作岗位和内容。没有机会讲英文,因为她根本不擅长用英文。不过,安娜是个非常善良温和的女人,没有让我感到任何的不适和紧张。
Paul是半个小时后进来的。中等身材,略有发福,表情沉稳,不怒而威。我强作镇定,问他工作中是否常用英文交流。我当时想,如果他肯定, 那么我就有机会讲英文. 可是他很巧妙地回答,他只可以听懂英文,所以面试一定要用德文。我只好搜肠刮肚地继续说德文,发挥得比预计的效果好。
面试的一般情况都是会先让求职的人介绍自己。我把自己这些年的作品给他看, 包括我从前做过的建筑项目。所幸的是这些年的惨淡经营中有一两个大国际公司的市场传媒部的宣传项目,和申请的工作内容一样。至于项目管理、客户关系协调,因为是自己单干过,有过自己的公司,风风雨雨的也经历过一些,所以Paul对在我这方面的经验也很满意。我谈完后轮到Paul。他摆开了领导做报告的架势,声音很大、很熟练地介绍了他的工程业务部的情况,特地提到他们的产品工程师是常常要下工地考察的。之后相互又都问了些问题,主要是关于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态度。
早就听那个在这家公司工作的华人朋友说Paul是整个集团公司里说一不二的权威领导, 他的样子也很有长者之风。可是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让我感到害怕和拘谨。在说再见之前Paul拍着我的肩膀,说,中国人有很大的优势,我喜欢你。后来工作后才了解到,原来Paul和他领导的团队本身就是结构工程师出身, 和我有类似的背景,自然有同类之间的惺惺相惜。而且,重要的是,这样的国际大公司根本不怕起用外国人。
还记得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看着火车窗外的风景,心里想,自己居然没有重读学位便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天生我才必有用,在这样一个国家,是从前不敢指望的事。
两个星期之后,我得到录取通知。
另外要提到的是,其间,我在拉亨的一家医药公司也面试过,职位是一位领导的助理。规模不大的国际公司,属于一个传统家族。我的一个爱尔兰朋友也在那里做一名领导的助理。面试的感觉很糟糕,前后仅仅半个小时。十五分钟的面试。那位领导非常年轻,自我介绍是家族中的一个继承人。他说,他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建筑师背景的女人会申请自己从未作过的职业,所以他想见识一下我本人。话不投机。他接下来又忙着去另一个房间面试另外一个人选,临走前很兴奋地告诉我申请的人实在太多。他离开的同时,人事主管进来,把一张心理测验的考卷放在我面前让我勾答案。其实这种面试的水平很初级。大多数有经验的公司已经不这么造搬造抄心理测验理论地来面试人选了。有技巧的领导一般通过自然的切题的交谈,察言观色,通过感觉来判断对方是否合适。尽管知道这些道理,从那家公司走出来的时候,还是免不了有灰心的感觉。知道自己的能力,用来申请这样的工作,是委曲求全,然而决定权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自己是那么无能为力。也许,当时没有得到那份工作,只是为了让我能够等到Paul,等他来把我带到他的船上。
一年后的今天,我坐在Paul的面前,对他提出我正酝酿每年一度进行公司全球市场传媒经理大会的计划。当然以我的部门为中心,联合全球分布在七十几个国家的分公司的市场传媒部门,成立一个国际市场传媒网络,慢慢地让它转动起来,来促进交流和合作。他缓缓地对我点头,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们不谋而合。九月的全球市场开发策略会议上他会提出这个建议。对于这样的职责、这样的信任,我心存感激和珍惜。因为这是我从前以为要经过很长的努力才能够得到的。
最后想总结的是,能够顺利通过面试、加入Paul的团队,一半的因素当然是缘分和机遇。可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在别人的土地上争食的外国人,如果不自己去争取、不努力作周详的准备,去给自己创造机会,上帝也无法给与帮助。天上掉馅饼,只是童话而已,即使有,还要有能力去接住。越来越感觉到,上帝能够给与的是推波助澜,而不是白白地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