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冉庄地道战(组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冉庄地道战(互动百科)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冉庄地道站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清苑县境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极为重要的战争遗址。

 

冉庄地道战 - 简介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
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瞭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瞭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冉庄地道战 - 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9月,被河北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成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经有关部门批准,成为中国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是全国百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抗战期间,勤劳智慧的冀中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8年开始挖地道,构建了近16公里长、巧夺天工的"地下长城",先后歼敌2100余人。解放后,地道战遗址相继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中心、德育教育基地等。
  
冉庄地道战遗址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别是近年来,游客数量迅速增加,每年达数万人次。为进一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经有关部门批准,冉庄地道战遗址成为中国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后将有计划地组织民族宗教界人士到此开展参观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教热情,进一步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展开了地道斗争。并继而成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扭转战局的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
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1.25万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26万平方米。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26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泽民总书记为基地题写了牌匾。1996年,省、市、县累计投资258万元,对冉庄地道战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和建设,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础上,又修复旧地道400余米,并同时修复、复原了地下兵工厂、地下储粮室、抗日村公所(吕正操司令员收编联庄会旧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九地委城工部)、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等旧址;进一步征集文物并更新了陈列展览;新建停车场1000多平方米;出版了《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地下烽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等书籍及简介,达到省规定的基地建设“五有”标准,每年接待观众10余万人次。1997年,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走进冉庄地道,人们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1942年,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有炮楼15座,公路4条,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最初,为了躲避敌人的残害,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一发明,成了敌占区,尤其是近敌区的干部民兵坚持斗争的重要依托,也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但因汉奸特务告密,有的洞被敌人发现,受到极大的损坏。冉庄人民总结经验教训,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无论单口洞还是双口洞,毕竟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有时难免流血牺牲。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民兵和群众把原先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双口洞变成了多口洞。?

地道战遗址
地道战遗址
领导抗日斗争的冀中区党委,很快发现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于1942年1月发出文件,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紧接着,又发出一系列的文件,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地道战从此诞生。?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2.25千米。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长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内高约1米~1.5米,宽约0.8米~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休息室。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冉庄地道战 - 战争事迹

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多少民族英雄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无畏的抗战壮歌。

烈士张森林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
抗日烈士张森林,是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1909年,张森林出生于冉庄一户富裕农家,后就读于阳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华北国土,杀害中国骨肉同胞,蹂躏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义愤填膺,胸中燃起对日本侵略军的仇恨火焰。1938年,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当时,张森林同志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1938年冬,区委吸收张森林同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并继而成立了冉庄党支部,张森林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自1938年开始,敌人不断来冉庄骚扰。为保护自己,掩藏物资,坚持对敌斗争,张森林首先在自己家中挖了隐蔽洞。1940年秋,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他指示冉庄村干部带领游击组骨干及群众,先后挖了供区、县委干部和群众用以隐身、藏物、藏粮的秘密洞穴,为后来的32华里地道网,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时,张森林及干部们,白天藏在洞内看指示,写报告,分析情况,计划工作;夜晚出来进行抗日活动。张森林在李永家地洞里曾连续住了两个月不见阳光,面容憔悴,体弱难支。这期间,由李永送饭和通讯联络。张森林组织领导人民武装,展开了顽强的抗日斗争。在张森林领导下,冉庄人民坚壁清野,站岗放哨,拥军优属,慰问伤员,支援前线,瓦解敌伪,破坏敌人交通,阻挠敌人进犯。1939年,扒京汉铁路两次,毁张保公路十数次,掐断张保公路和王胡庄至西孙庄公路两侧电线8次,为方便军队行动,挖连村交通沟和护村沟总长22.5千米。张森林为保卫家乡、为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张森林与县委宣传部朱信等同志在耿庄南场一老乡家组织秘密抗日会议,会后朱信连夜转移李庄。由于汉奸报密,翌日晨,耿庄义和庄、段庄3个炮楼的敌人将张森林和区委宣传委员黄岳等同志及保定两名爱国青年学生的住所包围。张森林机智果断地指挥保定两名爱国青年学生安全脱险,他与黄岳则留下阻击敌人。经过长时间枪战,子弹几乎用尽,黄岳身负重伤,经请示区委书记张森林后,自饮枪弹牺牲。当张森林突围至李庄时脚部受伤,他将枪支拆毁扔掉,带伤奔走,血染荒郊。被捕后,敌人逼他上汽车,他高喊:“誓死不坐敌人的汽车!”?

敌人把他押到耿庄炮楼,后连夜转押至段庄炮楼。日伪军对他软硬兼施,逼他投降。酷刑之下,限期让他写下降书,张森林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不可辱的民族气节。冉庄村民闻张森林被捕,心急如焚,干部、乡亲们千方百计搭救张森林,有人为张森林暗递信息,嘱他对敌假示投降,回村再干!张森林深深懂得对敌表示投降意味着什么!他说:“誓死不说半句投降话!宁死不当亡国奴!”?

张森林在段庄敌炮楼中队部,受尽了酷刑摧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洒尽了一腔热血。1943年农历三月初八,张森林抛下年迈老母,舍弃为他颠沛流离的妻子和一双可怜幼女,慨然就义。时年34岁。冉庄村民高志、高老白等人连夜把森林尸体自段庄村外偷运回冉庄村,在清洗周身血迹时,从他的内衣袋中发现他用敌人让他写“降书”的纸写下的“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这诗词慷慨悲歌,催人泪下。诗稿被国家文物专家组定为全国一级革命文物。?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人民把对森林的无限怀念和对敌人的刻骨深仇,化作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一个张森林倒下去,无数“森林”跟上来。冉庄人民不负森林遗愿,继续着先烈未竟的事业。?

堆土借弹
冉庄村内至今还流传着“堆土借弹”的故事。那是1945年,迷宫一样的地道早已大显神威,打起敌人来要多解气有多解气。可因为环境艰苦,子弹奇缺,不能想打多少就打多少。冉庄民兵爆破组能自己配制火药,制造土地雷、土炸弹,还会做翻火子弹。地道战用的武器弹药,多半都由他们土法炮制。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制弹用的材料怎么办?县武委会副主任乔军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人们造。”一句话提醒了爆破组长梁连恒。6月中旬的一天,他带领民兵在村北小街道口,堆起大堆新土,在村边几处险要的地方,也堆起土堆来,引诱敌人来打枪。那天,来了一连的敌人到冉庄骚扰,敌人误以为新土堆是新建的地堡,一个连的枪弹,齐向土堆射来,热热闹闹地打了一个小时。敌人走后,梁连恒和他的爆破组赶到土堆前,破土取出弹头,又到敌人射击的阵地上,拣回弹壳。爆破组就地取材,先后制成翻火子弹6000多发。?

最使冉庄人民引为骄傲的,还是1945年6月20日的那次大战。那天,驻保定的伪绥靖军集团司令齐靖宇和清苑县伪县长丛殿墀,带领两个团1000多兵力进攻冉庄。民兵分别把守在工事里,准备更有效地消灭敌人。敌军走到离村一二千米的地方,盲目地向村里轰炸扫射,后见没有动静,就开始向村庄逼近。忽然,“轰”、“轰”几声,村北李登山家坟地、姜庄边梁家坟、村东王老黑房西等处民兵所埋地雷接连炸响。敌人被炸死、炸伤多人后,仗着火力优势,拆墙过院,扑进村庄。隐蔽在东口双庙工事内的李明贵、李春久和刘景书等人,找准机会,接连射击敌军,敌人东窜西跑,摸不着头脑,气得哇哇直叫。民兵高振峰李恒木张丙奎等人在十字街指挥部里指挥整个战斗,20多名日伪军押着民夫背着锨镐过来,想破坏地道,高振峰瞄准一个目标打中头部,张丙奎拉响地雷,把伪军吓得纷纷逃命。

碾子工事
碾子工事
张德林拿着湖北造小马枪,带着5个爆炸组员守在北口学校暗室里。听到近处房上有人说:“集合了,在东北边场口。”过了一会儿,只见敌人从东边向北移动。张德林用手捅捅组员们小声说:“过来了,准备好。”几个地雷接连在敌群中开了花。张德林又向敌群中打了一阵排子枪。敌人像没头苍蝇般乱撞起来,前头的往北跑分散着上了房,后边的往南跑、东跑也上了房。敌人在房上支起机枪,干瞪着眼着急,没目标地胡乱扫射。张德林向大家说:“等着,沉住气,等着拉雷。”不大一会儿,20多个伪军上来拉死尸,民兵们又拉响两个地雷,四五个敌人倒下,其余都撤下去。过了半个多小时,敌人才敢出来收尸,随着大队撤走。这一战斗,民兵30余人抗击敌伪两个团兵力,从早晨打到下午5点多,持续13个小时,杀伤大批敌人,其中有副团长1名,副官1名,连长1名,排长1名,而民兵只有1人臂部受轻伤。?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的冉庄人民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打死打伤敌人2100多名。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创出了辉煌战绩,为抗击侵略者,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冉庄地道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冉庄地道战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

 

冉庄地道战 - 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当时隶属于冉庄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任务的需要,纪念馆几度变更,2004年3月成立了由清苑县县委书记任主任的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暨清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担任,为县委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959年8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落成,聂荣臻元帅题写了馆名,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牌匾。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展厅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士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翻火子弹及使用过的工具;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纪念馆供游客参观的主要内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于1991年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门匾,展厅内珍藏着大批革命文物,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再现了当年情景。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馆名,杨成武、吕正操、张爱萍、魏巍等老一辈革命家、著名作家等亲临遗址参观并题字留念。纪念馆自建馆以来,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近几年,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免费开放以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深化教育效果、提供服务保障,受到游客的普遍赞扬。

清苑县境内的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创造了神出鬼没的地道战,被誉为“二战奇迹,冀中典范”。当年,冉庄挖地道16公里,保护区面积20万平方米,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的村落风貌。电影名篇《地道战》就在此拍摄。

1961年,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4年被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一。多年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为纪念馆题匾、题词,特别是中共中央常委李长春同志做出三次批示并亲临视察后,每年参观人数达五六十万人次。

墙根壁地道口
墙根壁地道口
为确保免费开放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全体人员做好了各项服务工作。

——提高服务水平。地展馆做到各种标志标识到位,定点发票或现场领票处标志醒目,并随票发放“游客参观导游图”和“游客须知”及游客参观区域,使游客在参观前了解展厅布局,安全通道和服务设施等情况,提高参观效率,在停车场、展厅、旧址,尤其是地道内增设标志标识,如指示牌、警示牌等;做好讲解员、保安员、保洁员等专业人员的招收和培训,将讲解员队伍增至30名,人员定岗定责;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文物安全、人员安全、设施安全防范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增设休息椅、饮水机垃圾箱、讲解用的扩音器等服务设施;每天对游客参观区域内的电力线路、灭火器、应急指示灯及各种指示牌、警示牌进行检测;测算每日游客流量,及时做好游客的测量和疏导工作,防止人流高峰时段因游客过于集中造成人员拥堵、受伤和参观效果下降;加强展厅、地道内及街面各小景点等重要部位的监控;设置了游客留言簿,针对游客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提供服务保障。为确保免费开放长期见效。为保障免费开放工作顺利实施,清苑县成立了由主管县领导任组长,文体局、冉庄镇、地管办、公安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免费开放领导小组。同时,在机制上做到三个保障。健全领导机制,明确馆内一名副职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培训机制,馆里通过外出取经等多种形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考核机制,将免费开放工作的各成员在免费开放工作方面的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内容,调动其积极性;制定监督机制,定期邀请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老干部等10名监督员定期提建设,以改进工作。

水井地道口
水井地道口
——增强服务功能。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突出红色内涵,依托“物”媒介,教育感染游客。打造精品工程,投资六千万实施文物保护整体维修、基础设施建设和新馆迁建三大工程,通过对地道、作战工事、文物房屋等进行修复、改造,改善参观环境,现已对三十多户文物房屋进行了抢修、改造;新增高房、庙宇等9处作战工事;延长了地道600米,修整后的护村壕和古朴的十字街道成为参观景致,使参观时间延长了半个小时。文物征集组组织搜集冉庄文物和史料,新征集文物500多件,充实了展示内容。力求细节渗透,纪念馆将不列入参观项目的一些实物如配置标准的“八路军”服装纳入教育内涵。做好旅游开发,纪念馆与冀中日军罪行展览馆等民营景点协调联动,不断丰富景点景观,建设了“高家庄抗战食堂”和高家庄民俗大院等旅游项目,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背景的水晶大槐树纪念品,充实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依托“文”的媒体,出版历史资料《地下长城》《地道战专刊》等10册书籍,将冉庄地道战的基本情况制成了电视专题片、光盘等,建设了影视厅,为游客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深化教育效果。纪念馆依托“人”的媒介,教育感染游客,专职导游员,地展馆配备了20名专职导游员,编写了几种适合不同人群的解说词,聘请“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民兵、老模范)队伍担任义务讲解员、馆外辅导员,让亲历者、见证人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利用电影《地道战》主要演员、央视主持人、著名歌唱家等群体对游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教育效果。此外地展馆还创设条件,提高教育实效,到老槐树下,让游人体验一下高老忠敲钟,感受《地道战》影片中的情景,背上粮食地道,回味一下和敌人周旋、保护自己的机智灵活等,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国耻纪念日,与团委、妇联、教育等部门共同开展各种入党、入团、入队宣誓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演讲、征文等活动,组织引导游人尤其是青少年思考、研究冉庄红色旅游面临的问题,使其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冉庄地道战 - 相关影视

《地道战》
红色电影《地道战》
红色电影《地道战》
196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道战》,主要介绍了抗战时期,处于敌后根据地的冀中平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地道战,各村民配合主力部队,利用地道战优势,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业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冉庄为电影《地道战》的主拍摄地,如今遗址内当年对敌斗争的大部分工事、地下设施,包括冉庄十字街头千年古槐大钟、碾子、翻板马槽锅台水井地道口等保存完好,村庄仍保留着抗战时期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使人如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