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因为他一家面山而居,山阻隔了他们家的路。他的移山精神确实感天动地,最后是成功了,但他的移山计划太、太宏伟了,因为他准备付出的代价太、太大了——用子子孙孙的幸福。
当然,《愚公移山》是寓言,学愚公是学他的精神,否则《愚公移山》也不会跟《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东西相提并论了。我想说的是“可取的精神可能会产生不可取的行为和不如意的结果”。
愚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执着”,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着相”。现实生活中过分的执着和着相都是不可取的,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包括对功名的追求、对金钱的攫取,这从被惩处的大量案件就可以说明;即使不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场,在官场上为了升官而曲意逢迎、投机钻营、勾心斗角,在商场上为了获利而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也会因为心理的恐惧和危机感使自己的生活失起平静。
还有,执着的正当行为也往往会使事情的结果变成坏事,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好像叫《复仇的代价》,影片中描述一个未成年的妹妹被一个司机奸淫了,她的姐姐为了复仇锲而不舍的追踪,在追踪过程中使还未成人的妹妹不停地承受心理的再伤害,最后虽使作案者丧命,而自己也因为防卫过当受到法律的惩罚,妹妹更因为精神的折磨变成精神障碍患者。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事:在两年前被一个以为是有20年交情的“朋友”欺骗损失了一笔钱,物资的损失让自己惋惜,而被欺骗所造成的伤害更是心痛,因此在心里对该人特别厌恶,只要一想到他就感到恶心,被伤害的心又一时难于忘怀,这样辛苦地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领悟了佛教“人要学会宽容,包括宽容自己的敌人”的教诲,收敛起自己的厌恶心。现在虽还不能原谅他的行为,却也不再时时惦记他这次的恶,有时还会想到他以往的某些好。心宽了、生活也正常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最好的移山大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这里我想说:“如果有一天大山、无能力移开的大山阻挡了我的路,山不离开,我就离开!”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