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虽然还没到也快到啦。咱这是重唱,似乎有那么一点点滴进步。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64年3月,毛泽东在与外国友人的一次谈话中回忆说,他曾“三次被赶出红军,十几次受到严重警告、‘开除党籍’、调动工作、撤销职务之类的处分”(胡哲峰等编著《毛泽东谈毛泽东》65页)。党的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可以说屡遭挫折、屡受打击。1929年6月22日,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由于毛泽东坚持的军队建设一系列政治原则,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不能为革命队伍的多数人所接受,再加上有的同志对他工作作风急躁等缺点有意见,以致他担任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在新的选举中落选。尽管按当时的规定,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由中央委派,红四军党代会无权选举,但毛泽东还是接受了这一选举结果??这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被下级把自己的职务选掉。正如1966年6月毛泽东与外宾谈话时所说:“我自己秋收暴动的队伍,却撤换了我。”(胡哲峰等编著《毛泽东谈毛泽东》67页)当时,毛泽东的心情较为低沉,此后,被迫离开部队。祸不单行,他这时又患上了重病,只得一边养病,一边到地方做些调查研究工作。挫折和疾病中的毛泽东是孤立的,他在1965年5月接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讲到当时的情况:“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连一个人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吴晓梅著《倾听毛泽东》61页)毛泽东在离开部队的那一天,甚至连马也被人扣下了,他和妻子贺子珍只能步行出发。
1929年秋,苦闷中的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养病。10月11日,恰逢农历重阳节,他望着临江楼院内大片盛开的菊花,触景生情,写下了《采桑子·重阳》。(参见《毛泽东年谱》上册288页)
悲秋,是古代诗人借景抒情常用的主题,他们写起秋天来往往是“凄凄惨惨”。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同样是写秋,但词的意境是那样寥廓,格调是那样清新,情绪是那样激昂。
《采桑子·重阳》最早作为《毛泽东词六首》之一正式发表于1962年5月号《人民文学》,当时标题为《采桑子》。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收入此词,标题改为《采桑子·重阳》。
据有些资料披露,这首词正式发表前有一稿为: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易老天无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但看黄花不用伤。
(见龚国基著《毛泽东与诗》210页)
很明显,这首词的定稿与未定稿相比,不仅个别词句有较大修改,而且上下阕的顺序是相反的。
此词上下阕顺序的置换,绝非简单的文字颠倒。这首词的主题是歌颂革命的、战斗的人生。定稿开门见山,一开头就点明了这个主题,等于在战斗一打响就占领了制高点。“天难老”而“人生易老”,生命必须十分珍惜,“战地黄花分外香”,投入战斗,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才是革命者生命的真正意义。“寥廓江天万里霜”,只有投入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有限的生命才能变成永恒。上下阕置换后的《采桑子?重阳》,在结构上,从人生易老讲到必须战斗,从必须战斗讲到生命的永恒,主题突出,逻辑严密,感染力明显增强。
《采桑子·重阳》的定稿与未定稿相比,还有两处较大的修改。一是“人生易老天无老”改为“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也是要老的,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只不过“老”的过程相当长,“老”的速度相对比较慢,以至使人很难察觉罢了。由“天无老”改为“天难老”,减弱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是抒情遵照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一次升华,使全词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境界。二是“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应该说,读者比较容易从“但看黄花不用伤”的诗句中体会到作者起初写这首词时的处境与心情。既然说到了“不用伤”,就说明作者当时还有伤感以至伤心之处。令作者最伤感的当然还是自己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主张得不到推行,革命事业得不到迅速发展。作者坚信自己主张的正确,也坚信总有一天会得到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但看黄花不用伤”这句诗,又多少流露出一些消沉情绪。作者后来将此句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原来稍有的“消沉”痕迹一扫而光,使这首词的格调更加激昂,此处修改,无疑是关键性的一笔。从此,“战地黄花分外香”成了人生哲理的名言,为千百万人所铭记。
(摘自孟昭诗著《毛泽东诗词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