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中国“吧文化”

我自幼喜爱文学创作,但大都是写他人他事。如今总算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可以畅所欲言的“用武之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吧”是个外来词(Bar),大多数国人最早知道的“吧”是“酒吧”,那是轻松喝酒聊天的地方。

“吧文化”是外来文化,但时下它在中国却成了现代汉语中最具组词功能的词根。例如,当迪斯科一舞风靡时,“迪吧”横空出世,又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大地,“蹦迪”成为少男少女们的最爱。后来,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而出现了“网吧”。继而,“茶吧”、“咖啡吧”相继问世。两年前我从网上知道了“醋吧”后,并没有大惊小怪。说不定哪一天“粥吧”、“豆浆吧”、“酸梅汤吧”也会登上大雅之堂。中国人现在有钱又有闲了,自然也就有“品位”了,“泡吧”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将来国人也少不了再折腾出什么新“吧”来消遣一番的。

“吧文化”不尽是有钱人才能消费的文化。消费能力较弱的学生们可以泡经济实惠的“水吧”,那里是以销售各种小吃、饮料、茶水为主的休闲场所,还免费提供扑克、跳棋、图书杂志等。

前几天是劳工节长周末假期,又可以粘在电脑前流连忘返了。偶然打开网易的主页,赫然发现有“股吧”(不是“古巴”,顾名思义自然是股民们谈股论价的场所)和“播吧”(进去瞧了瞧,原来是播放名人们的即时视频小品的地方)。

网易还有“奥运吧”,那是奥运迷们聚会讨论的空间。百度有“贴吧”,顾名思义是贴贴子和跟贴的地方。任何人只要随便取个网名,后面再加个“吧”字,就成了“某某吧”了,其实那只是互动性较强、人气较旺的某某人的个人博客的外延。 

“陶吧”里到处充斥着泥土的芬芳,给人一种返璞归真、恬淡质朴的感觉,是喜爱陶艺的人们一展身手的好地方。在这里人人都可以用陶土制造陶制品,人人都是创造者,满足了你的成就感,比小时候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捏橡皮泥的感觉好多了。

“书吧”不是一般的图书馆或书店,在那里没有人头攒动,没有人声鼎沸,只有轻柔的音乐和醇醇的书香。你可以边喝咖啡边看书,午饭也可以在书吧内解决,整整一天你都可以在书海里尽情徜徉,尽情享受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山吧”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它是有车一族的“玩意儿”。北京有个远离喧嚣都市的“山吧”,其实是个旅游度假村。它依山而建,溪流、瀑布从窗前流过。上山的小路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路的两边长满了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在那一栋栋的吊脚小木屋内,生活设施齐全、卫生条件很好。在木屋中走动,地板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最让人惊喜的是每栋小木屋还有个宽敞的阳台,阳台上有藤制的桌椅,朋友们可以边喝茶聊天边一览山景。而最让人依依不舍的是虹鳟鱼、扁豆排骨卷、菜团子、拌山野菜、烤玉米等纯绿色食物。

对了,在“吧族”里还有最新一员—“美吧(子)”—我等在美国呆久了、土得掉渣的“海外华人”。

闲人Filiz 发表评论于
如今的确是形形色色好多“吧”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