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iary 456 --- 刘二飞:投资银行明天到底往哪里去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081022 06:4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刘二飞 
  上证观察家
  投资银行这个功能是经济上必要的,而投行最不愿意被商业银行监管,整个投行都希望自律。危机之后,最大的教训是得控制好整个风险管控系统,资产负债表要萎缩,杠杆比例要降低,薪酬机制确实需要改变,全球统一协调,限制工资,这是有可能性的,关键是利益形成一致。

  这些我天很郁闷,因为昨天我们这些投资银行的人还是市场上的英雄,今天不仅成为“狗熊”,还被称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罪魁祸首。今天就想把我20多年的从业经验,以及我对投行的看法和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帮我做个判断,共同展望一下投资银行的明天,看看究竟是辉煌还是暗淡? 

  投资银行实际上是从19世纪的欧洲开始的,他们当时叫商人银行。到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有了投资银行,当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是混起来的,就是所谓混业经营,也有的投资银行规模小,只专注做投资银行的业务,但是它在法律上可以做商业银行业务。美国投资银行突然兴起,原来默默无闻的一些人,突然变得在国际经济和国际资本市场举足若重,主要原因是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兴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投资银行发展迅猛提速,2006年、2007年,到了鼎盛时期,原来一家投资银行有几百人,几千人,这时候已经发展到几万人,还有的将近十万人。从地域上来讲,原来的投资银行都是美国区域性的银行,现在变成了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几十个国家都有分公司的银行。到2007年次贷危机刚爆发之前,大的主要投资银行每年的盈利能力已经达到了50亿至100亿美元。再从形态上讲,1984年时除了美林以外,其他银行都不是上市公司,后来为了逐渐扩大规模,都成了上市公司。

  从产品上来讲,投行原来的产品非常简单,就是上市,企业的发股,发债,兼上一点财务顾问。现在它的产品就非常多元化,光债券就有几十种。投资银行的影响力也大大地加强了。90年代以后,投行一把手往往离休之后到美国政府,还有没有退休就到美国政府去的,华尔街的声音在华盛顿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华盛顿越来越依靠华尔街,特别是在每四年的总统竞选的时候。华尔街的声音,以及华尔街的捐款,都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辉煌鼎盛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风险,这个风险产生的最大原因就是业务模型的变化,原来投资银行不投资,不贷款,也不吸收存款,等到2006年的时候,投资银行既投资也贷款,也吸收存款,它的业务模型就是由一个中介变成了一个当事人。为了满足新的增长点新的盈利点,就会用不断地金融创新等等方式找新的业务,比如次贷。

  巴菲特在2002年就说过,房贷创造出来的衍生工具就是大规模的金融杀伤武器,相当于原子弹一样,在金融市场上,早晚一天会爆发,一旦爆发后果很严重。

  实际上在投行内部,在最鼎盛时,隐约有一种感觉,这样的业务模型是不是可以持续,是不是冒太大的风险?但是,投资银行所有历史数据的计算机的财务模型都讲,只要系统性风险发生,我们的风险是可控的。而系统风险是归监管部门监管。

  我从1984年到投行以后,至少经历过五、六次危机,但是没有一次有现在这么严重。
  今天,美国基本上已经没有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了,就是整体的银行,大银行,都基本上半国有化了,在美林、高盛工作的人都是美国国企的职工。

  实际上投行最不愿意被商业银行监管,整个投行的行业都希望自律,但是由于政府、国会,老百姓都觉得这次金融危机是缺少监管造成的,而且由于高盛和摩根已经得到所有商业银行该得到的好处,所以他们两家主动去顺应了形势,转变成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这个功能是经济上必要的,现有的投行,高盛、摩根、美林,会不会还有昔日的辉煌,我觉得很难说。但是金融的行业辉煌还是有的。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之后,肯定要反思,就是说我自己要重新看一看自己的历史数据和财务模型,在突发性系统实现的时候,是不是杠杆比例太高了,是不是整个风险管控系统出问题。雷曼兄弟的福尔德说,这是系统的风险,他一点责任没有,我不同意他的这种观点,投资银行肯定有责任,这次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把自己的风险管控好。我估计,资产负债表要萎缩,杠杆比例要降低,同时高管的工资回报可能要降下来。

  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是跟薪酬机制联系起来的。美国国会议员质问雷曼总经理,把公司做倒闭了,你赚了五亿美金,觉得公平吗?投资银行确实工资比较高,而且赚钱时,大家分,赔钱算股东的。唯一不是这样的,是巴菲特,他非常不喜欢这种模式,永远不会投资这些公司。比尔·盖茨也是。但是这毕竟是少数。能要求所有美国的投资银行都像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样吗?所以,投资银行的薪酬机制确实需要改变,让它的利益和业绩进一步挂钩。全球统一协调,限制他们工资,这是有可能性的,关键是利益形成一致。

  洛希尔在英国曾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银行家族,今天在欧洲兼并市场还有很多他们的财务顾问,但已经不能跟美林、高盛、花旗这些银行齐名而提了。为什么?因为19世纪末他们觉得美国成不了气候,没有进军美国,结果被历史边缘化了。今天在美国,在华尔街都渐渐有了一个共识,如果美国华尔街的银行不进入中国的话,50年以后,或者若干年以后,这些银行就会像洛希尔一样,不再是世界第一流的银行。现在金融危机发作得这么厉害,可无论摩根还是高盛,对于中国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哪怕是砸锅卖铁,从别的市场退出来,他们也要进入中国这个市场。

  或许,在中国创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作者系美林亚太有限公司中国区主席、董事总经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