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在1983年,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任经济学助教的时候,曾发表了一篇研究1929年大萧条的文章。在这篇开创性的研究中,伯南克发现大萧条在经过大量的联邦政府资金投入,通过帮助企业的重建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和帮助家庭的住房贷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在1933年开始导致经济复苏。因此当他一旦看到美国金融企业的坏帐问题,自然就想起了这段历史,决定只有政府的救助才可以帮助企业过关。
联储局在宏观调控经济上,通常是用程咬金的三板斧:第一板是利率,第二板是贴现窗口,第三板是直接在市场里通过国库券的买卖,调节资金的流量。而当这三板斧都不中用的话,联储局就必须以国库券的发放来向金融企业注资。其办法就是将金融企业的问题债券,用联储局的国库券交换,使这些企业可以改善其资产品质,易于融资,希望政府可以在几个月后才需要直接向金融企业注资。
这个打算很快就破灭了。那就是发生在9月13-14号周末的雷曼兄弟的破产事件。本来雷曼兄弟还在和中国的中信证券和韩国的开发银行接触,希望能够蒙些资本进来。但当联储局决定不进行信用担保时,这些谈判全部失败,导致了雷曼兄弟的破产。当时伯南克,鲍尔森,和纽约联储分行主席盖斯洛(Geithner)错误的认为,整个金融市场对雷曼兄弟的破产应该有心理准备,而且救了熊士坦之后,就不想次次都由政府出面,造成不可收拾的场面。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国际集团面临倒闭,联储局不得不出手,以避免债务违约市场爆炸。而当时美国联储局的“创造性”借款已经把其账面推到了1万亿的高点,其中大部分是借给各银行,投资行,再加上熊士坦的290亿美金和美国国家集团的850亿美金。这就违背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资源的原则,而使其变成了借钱的第一资源。这些行为已经引起了美国国会的不满,使联储局的救市操作从一个技术行动,变成一个政治博弈。
雷曼兄弟的破产,导致了很多私人投资人的血本无归,导致大量的私人资金从资本市场逃进了国库券市场,一时间居然把国库券的回报率推到了0%。其结果就是资本市场完全停止运转,迫使企业不得不走回银行去贷款,导致了在9月18号之后的一个星期,是自1981年后的头一次,居然一单生意都没有发生。
美国企业的平常的资金渠道是,在资本市场发行短期债券,以低于银行贷款的方式为流动资金融资。当资本市场完全冻结之后,各银行开始储存现金,一是应付其对各企业信用的契约,一是要应付可能导致的存款户挤提,当然由于对其他银行到底多少烂帐在身不是很明确,就导致了银行之间不肯进行同业拆借,把同业拆借利率推高到了6%。通常这个利率应该只是比联储局基本利率高一点而已,但在9月30日,居然冲上了6.88%,比联储局基本利率2%高于3倍多。甚至在一些问题银行宁愿以11%的利率,从欧洲中央银行贷款,许多银行那天存了620亿美金入欧洲中央银行,宁愿少赚点利息,也不愿意借给其他银行。
四
这样美国经济的危机,就开始从华尔街的虚拟经济走进了主街的实体经济。一个是资本市场的冻结,一个是由于银行同业间的困难导致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高企。这就导致了短期借贷的成本高涨,从浮动房贷,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到所有短期贷款的成本增加,就使实际经济的运作受到打击。而在联储局所有的武器都用完了之后,直接向银行注资就成了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要知道现在的金融业是如何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只要看一下9月30日的例子。通常在美国股市开市前的几个钟头,大量的投资人和银行之间会交换外汇,以便投资人可以在美国股市开市后,进行投资活动。但由于对对方银行的情况担忧,大家害怕在转换的过程中,即把外汇汇进去之后,该银行突然倒闭,所以不愿意进行交换。结果在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国家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的合作下,美联储局必须借出6200亿美元来使市场可以运作。
所以说,美国的救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个市,救还是救不了,也是一个未知之数。据美国的联邦储蓄保险系统(FDIC)的估计,在美国现有的10万6千亿的私人房屋贷款总数中(不包括商业房贷),在今年6月份时,已经有5千亿,大约4%,严重的断供。而救市计划的7千亿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个市场的危机消除。那么到底次贷的总额有多大?根据MSNBC的数据,其总额估计是1万3千亿,现在的断供率是43%。而且随着经济恶化,失业大幅出现,不光是这些还没有断供的次贷,恐怕是非次贷和商业房贷可能都会开始变成烂帐。
跟随着坏房贷的就是建筑在之上的相关金融衍生产品,这也属于这次救市计划的范畴。当然买进有问题的银行也是一个选择。这里牵涉到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大家都有问题,那么买那家和不买那家,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为啥联储局你决定就熊士坦,却不救雷曼兄弟?这样的问题就会在救市计划实施的时候,引起各界的争议。因为扔下了钱是杯水车薪,所有的银行都想争大饼,发动自己控制的国会议员大打出手,场面估计不会好看到哪里。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开什么价钱,让这些银行将烂货扔给纳税人。现在你手上拿着的房贷债券如果到期的话,可以每1美元的债券,,卖65分。当然因为现在市场流通差和当时的价值高估,在现在的市场上可能只可以卖35分。如果要让银行重获资金,就必须用65分去买,让那些在账本上将其以市场价记账的银行,就在冲销之后,增加的资金,可以对商业增加借贷。但这个方法就是由纳税人帮银行付账。要减少纳税人的损失,就要求以35分去买,那么就对银行资金没有帮助,反而令那些以非市场价记账的银行手上的资金更少。
在日本1990年金融危机的救市方案里,同样面对这个问题。当时日本在1992年成立的合作行用购买公司(CCPC Cooperative Credit Purchasing Corporation)就是不肯出价太高,而导致许多银行宁可死撑下去,都不愿贱卖的情况。当然相对于日本的救助计划依赖于私人资金,美国的问题资产援助计划(TARP 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因为花的政府的钱,可能要花的爽快一些,让那些胡来的金融家们可以比较“情愿”的让美国老百姓做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