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时评〗欲将米字旗重扬太平洋所做三两事

反常中酝酿杀机
任何人都有占有欲、支配欲,而欲望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地位,地位越高的人,往往这种欲望越高,没有人会例外,所谓的淡泊名利之人,也是在欲望膨胀与地位提升不成正比造成的,甚至欲望可以影响到人的气质。人是国家的个体,而国家是人的集体,当欲望在人群当中扩散之时,这个国家必然会走上殖民侵略的道路。即便是殖民最终失败或者是侵略失败,也不会把欲望从国民的内心当中根除,因为国民荣誉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通过历史带给人们的。
英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如果没有昔日的大英帝国,试问,英语能成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吗?曾经的两大殖民帝国的两种语言,使用法语的国家没有太大改变,只会有减无增,至于人口,那是可以忽略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增加人口似乎是难以遏制的,至于那2亿多使用人群,固然价值是有的,但是需要相对而言。很难想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有近四亿的人把英语当作第一母语,而非使用语言,法语人群当中视之为第二语言的占60%以上。英国如今已经不是世界霸主,可使用英语的人数在增加,而且举国之力学英语的国家也在增加。仅仅是这一项数字,就足可反映出英国人与生俱来的荣誉感,而当荣誉感与现实并不相符之时,必然会推动国民为达到与自己意识相等的荣誉而努力。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是徘徊在三流与不入流之间的,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俄罗斯,另外一个就是英国。俄罗斯不甘心,在争取回到二流国家的水平,甚至把目标定位一流国家,以冀图美国息事宁人能够默许俄罗斯能够成为“升班马”。俄罗斯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苏联会衰败。其实答案很简单,介于矿产分布地带与适宜居住地带的地区,完全是经济负担。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况且加之俄罗斯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人口来开发,故而俄罗斯在透支原本不属于他的能源之后,会再次遭到“降级”。与俄罗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英国,在布莱尔下台后就没有什么大动静,当法国退出欧洲新三驾马车,大有取代的势头之时,英国依旧采取观望。布朗唯一的大手笔决定同美站在同一阵线时,遭到了民意反对。从反对布莱尔积极参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直至反对布朗参与美国救市,从中可以得知,英国人放弃了美国,也就是说,在情感上并不认同美国与英国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可放弃的只是部分,英国始终没有放弃马岛。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能够得知,英国人的只是放弃了第一期独立的英国殖民地,而第二期或者是可能成为第三期独立殖民地的地区或国家,英国人仍就难以割舍,由情感层面衍生出统一的思想,从而决定战略层面无法割舍。
影子政府耍花招
足球场上有“影子前锋”,这个词汇多看一些体育报道就会有所接触。政治上有“影子内阁“,这个词汇多看一些关于日本内政的报道了然于胸。所以影子政府,就是在暗地里履行着政府职责,通常情况下都有公开身份,只是偶尔在适当的时期出现越俎代庖行为,英国的影子政府就是英国的新闻机构。英国想新闻机构是发达的,当有文字的国家还在通过口头传递公众消息之时,英国新闻机构已然出现,至于那些没有本国文字(含本国文字不健全)的国家,是不被列入思考清单的。英国的这个影子政府是相当有成就的,罗列两条新闻如下:
11月12日,新华网上刊登了英国《每日电讯报》10日的一篇文章,大体内容为萨科奇因把纪念一场的地点由巴黎改为凡尔登而热惹恼默克尔。
11月12日,新华网上刊登了一篇引子英国媒体11日的内容(未具体说明),标题比较眨眼,是《李明博:日本天皇应效仿德国道歉》。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巧合,有两个方面四点相同之处。
首先,两篇文章具有雷同性:
一.报道的是两对世仇国家。
二.新闻人物是战争受害方的国家领导人。
三.言论或行为都是让对方敏感的刺激性言语。
其次,两篇文章具有连续性,在英伦本土10日与11日两日接连报道基本框架完全相同的报道。
不用说是明眼人了,就连近视眼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三十六计的组合使用套路。第一招是借尸还魂,通过远去的战争,来勾起两国遥远的记忆,在法德这对时,是利用一战纪念日,在日韩这对时,是利用日本右翼历史观。第二招是借刀杀人,这个是属于目的,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两国交往中的细节。
不要让敌人感受过胜利又体验过过失败,这算不上什么兵家大忌,只是一个常识性的东西。能胜则胜,不能就避,这不是什么逃避主义,而是很现实的,当对手在有两种不同经验的时候,自然认识会得到提升,思路会得到扩展,当然还有意识等方面的因素,总之种种不利随之而生。博弈就如同打台球一般,考虑的不是单纯的进球,更重要的是对打球后位置的评判,但凡具有联系性的事物,都是这个道理。
近代几次比较大的战争,英国都参加了,一战、二战、抗美援朝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这都是和美国联手干的,还有马岛之战,是单干的,以及与法国联手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等。没有一个国家是战无不胜的,有的强国,被一场战争而拖垮,告别了强国,而有的国家则因为战败而愈加强盛,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必须具备的软实力。当今世界,能够在失败后再次站在相仿高度的国家一个是德国,一个就是日本,而这两个国家虽然是战败国,可他们也有拥有国家荣誉感的权利,也不是随便任由他国以几十年前的战胜国身份肆意践踏的,战败者亦有尊严,懂得这个道理的国家很多,但是能够身体力行的却只有英国与美国,因为他们尚武,能尊重不同文明尚武的国家,用一种骑士特有的思维去思考。
英国这招用的很巧妙,利用战争胜败双方旧时今日境况的差距,来挑起互相仇视,因为英国知道,双方是互不理解的,既然如此,双方也不可能做到尽释前嫌。双方互相仇视原本就是存在的,而英国通过搭建平台把仇恨扩大,又通过平台让双方互相宣泄仇恨,同时积累新的仇恨。需要指出一点,德日两国中,虽都有负罪感,可结合上家庭观念的延续新,至多只维持三代,三代过后,若还老生长谈,势必会激起新一轮的仇恨,这种仇恨是因为互不理解、互相抱怨导致的,随着融入历史仇恨,仇恨就无法通过单一手段化解了。无论是德法,还是日韩,乃至中日,怀有仇恨心理最强的都是青年人,若是加之存在对政府先行对外政策不满,仇恨会迅速蔓延,战争将是无可避免的的选择。
借刀杀人终复仇
英国人最大的仇恨不是那一个又一个的由殖民地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的国家。英国可以允许殖民地独立,但是绝对不允许单个殖民地兼并其他殖民地,享受殖民主义的果实。同时,这些享受殖民主义果实的国家,却在谴责殖民主义,非常典型的言行不相符,这种人无论是任何国家的道德体系中都是被谴责的对象,至于在国际社会,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于是,出现了以下两条新闻:
11月6日,孟加拉国方面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与缅甸的领海纠纷。
11月13日,印度尼西亚军方派遣六艘海军舰只至与马来西亚存在领海纠纷的海域。
这绝对不会是巧合,两起事件存在以下三点相似之处:
第一点,两对纠纷的四国,有三个是原来英国的殖民地,虽然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可在情感上依旧属于英国殖民地,毕竟那是英国的姊妹国家荷兰的殖民地。当荷兰无法“收服”失去的殖民地的时候,英国有理由去把这项债务记入自己名下,尤其是在当法国参入刚果这片比利时的殖民地之后,坚定了英国人的信念、缩减了道德的束缚。
第二点,双方都是因领海纠纷而引起的关系恶化,起因是勘探石油。
第三点,四国都在自身独立的基础上兼并了周边的殖民地。缅甸,缅人这个国家的主体,可是甸却是属于中国的,内云南称滇,外云南称甸,不用去考虑,凡是汉语的谐音,在古代汉语中就可以成为通假字,意义相同,所指相同。这点和中国西南的纵向三南区域颇为相似,按照维度依次为岭南、安南、越南,若是横向划分则是云南、岭南、湖南。而马来西则是兼并了沙捞越与沙巴,也因此,印尼、菲与之产生过外交纠纷,后放弃主权要求,如今印尼与马来西亚发生领海纠纷,自然会联想到过往,领土都割让了,却得寸进尺的纠缠领海。要知道,印度的既得利益者是军人,为之打仗,自然在所不惜。至于印尼与孟加拉国,那就可以免谈了,都只是信仰相同人的聚居区,聚拢在局部政权之下。
第四点,四国都的了便宜卖乖。缅甸由于政治色彩而反殖民主义,其他国家则因为宗教色彩反殖民主义,以及在战后都曾唱过高调。
原先评定国家大小的标准是国土与人口,后来掺入国民生产总值,而现在更侧重国家软实力,英国可以骄傲的只剩下历史,可以实际产生的利益的也只有软实力了。选取适当的角度来看,英国露出了野心,对中国是好事,中国完全可以采取与英国合作的方法,来从根源解决与印度的边界纠纷,而中国所付出的代价也不大。法国外交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学习的,例如拉拢旧贵意大利与西班牙,采取捆绑式前进。若是中国拉拢瑞典同奥地利,也不大妥当,而在东亚范围内拉帮结伙,日韩两国又是不足谋者,至于新兴国家墨西哥、巴西、南非等国也不大恰当。认清英语系是处统治地位的,中国要从“挟天子”到“辖天子”的转型,此亦为一种可行之道路。
退役新兵
2008.11.1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