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世界大战美将不战而胜 中情局辟新战场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下次世界大战美将不战而胜 中情局辟新战场





美国纽约新闻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英国作家弗朗西斯·施特罗·桑德斯撰写的《中情局与文化冷战》一书。在书中,作者以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向世人披露,二战后为了服务于美国争霸世界的目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如何不惜工本,投入巨资,把神圣的文化传媒领域辟为冷战战场的一翼,将高雅艺术殿堂变成思想渗透的工具。本文是《中情局与文化冷战》一书的摘要,只是冰山一角。

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东半球占有压倒优势的超级大国,并摆开觊觎西欧的扩张架势。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提出“对苏遏制”的建议,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1947年12月1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颁布NSC—4号指令,指示中情局局长负责“秘密心理战活动”,支持政府的反共政策。次年6月18日,该委员会又发出NSC—10/2号指令,授权中情局进行隐蔽行动(即政治的、准军事的秘密行动)。据此,中情局改组原特别行动处为“政策协调处”,专门负责对外秘密行动:即任何美国政府机构不明确介入影响外国政府、事件、组织或个人的秘密行动。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说法,中情局建立的这支队伍是“一个为国家效忠的贵族阶层,遵循的是超党派原则”,是美国进行冷战的秘密武器,它广泛地散布于文化领域。为了给政策协调处的活动提供方便,美国国会不久又通过了《中央情报局法》,授权中情局局长在经费开支方面无需说明其用途。短短几年,政策协调处人员成倍增长,机构迅速扩展,预算由数百万美元猛增到数千万美元。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时能够不战而胜”

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二战中为艾森豪威尔效力的心理战专家杰克逊担任总统心理战特别顾问。1951年4月,心理战委员会成立。中情局也成立了负责心理战的“国际组织处”。杰克逊为美国制定的心理战计划目标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时能够不战而胜”。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说:“所谓心理战,就是争取人的思想,争取人的意志的一场斗争。”其目标是“借用知识分子、学者、舆论制造者的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瓦解那些为共产主义和其他敌视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信念提供思想基础的学说和思维模式”。

中情局开展文化冷战的主要资金来自马歇尔计划的秘密资金。根据马歇尔计划,为了使美国援助西欧的资金能大力发挥作用,每个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国家都应将一笔与援助资金数目相等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作为对应资金。根据协议,对应资金由美国和受援国共同使用,其中绝大部分(95%)为受援国合法财产,而5%的部分则要作为美国政府文化冷战的秘密经费(约2亿美元),归中情局使用。

中情局把冷战的主体放在文化领域,其特点是通过秘密投资和有效管理把“非官方”团体或者“朋友”有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一支非官方的联合部队。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慈善性质的基金会、公司企业及其他机构和个人等。这些机构和委员会成员名单就像《美国名人录》一般,包括企业家、律师、外交官和马歇尔计划的行政官员、媒体大亨、电影导演、记者等。这些机构和个人与中情局密切合作,为之提供掩护和秘密经费。他们持“非官方”身份,实际上却是中情局委任的从事冷战风险投资的资本家。

在其精心经营下,“文化自由代表大会”成了中情局的一笔“巨大资产”

1950年6月26曰,中情局筹组的“文化自由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柏林的泰坦尼亚宫成立。之后,“大会”移师巴黎,并在英国、意大利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中情局的诸多官员直接参与其中的工作,并进行监督。这些机构网罗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数学家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大会”在中情局的授意下,将中间分子列为争取对象,并重点做“非共产党左派”的工作,使他们逐渐转化为美国开展文化冷战依靠的基本力量。“大会”创办了机关刊物《证据》,许多知名人士在此刊或属于“大会”的其他刊物(如《邂逅》、《月刊》、《证言》等)上发表文章。

1950年—1967年,中情局向“大会”及其相关项目投入数千万美元。在其精心经营下,“大会”成了西方文化生活的一个“耀眼亮点”和中情局的一笔“巨大资产”。鼎盛时期,其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遍及35个国家,出版了颇有影响的刊物20多种。“大会”还组办了一些高水平的国际会议、艺术展览、颁奖仪式,或为音乐家、画家提供公演和展览机会等活动,以使他们不再热衷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从思想上接受“美国方式”的观点。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许多人都被中情局用一根绳子拴住了,“这根绳子不是《圣经》,而是金钱”。中情局通过“大会”使他们“按照中情局所指定的方向走”。



1967年12月31日,美国政府公开宣布终止向“任何国家教育机构或私人自发组织”提供一切秘密资助。但禁令“并不禁止(中情局)与商业性的美国机构建立秘密关系”、也不禁止“向设在国外的国际组织提供经费”。在中情局的眼里,这些限制措施只不过是“安全措施”,目的是“防止中央情报局的活动被暴露,致使其敏感的秘密行动计划遭到破坏”。“大会”后来虽改由福特基金会出资,但实际管理权仍操纵在美国、英国、法国的

情报机构手中。中情局还继续资助其派生组织“世界形势论坛”、“自由欧洲电台”等其他一些组织的活动。

“货真价实”的基金会是“最好的资助掩护机构”

为了在这场文化冷战中取得优势,中情局创建并资助了许多基金会,通过它们将秘密经费“洗钱”并投入有关文化活动。中情局往往通过“爱国”的企业或个人出面,把这笔资金分成一笔笔“捐款”,完全合法地赠予一个个进行合法活动的著名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都是美国社会、金融和政界的名流,这些基金会再把这些“赠款”合法地提供给中情局指定的单位或个人。

中情局冷战时期资助的基金会难以统计,仅据国会的一项调查,在l963—l966年,就有l60多个基金会为700多个国际项目提供了资助。1966年中情局的一份研究报告强调,“货真价实”的基金会,如福特、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基金会等“是最好的,也是最不易被怀疑的资助掩护机构”。福特基金会的董事、官员大多与中情局关系密切,有些就是特工人员。麦克洛伊担任该会董事长时,曾为数十名中情局特工提供掩护身份,并设立一个管理部门,专门处理与中情局的关系。“大会”在20世纪60年代初接受福特基金会捐赠的资金高达700万美元。

插手各种活动,宣扬美国文化、自由和价值观

举办艺术节1951年4月,中情局批准了在欧洲举办艺术节的计划,并在纽约以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之名开了一个“艺术节账户”,为中情局和国务院暗中提供经费,还紧急成立了法菲尔德基金会,作为其外围组织,为艺术节提供经费。

资助杂志1948年10月,中情局出资创办了《月刊》杂志,用以宣传美国对欧洲的政策,其办刊经费曾先后来自马歇尔计划的“秘密经费”、中情局、福特基金会等。1953年6月,中情局和英国情报机构为弥补英国知识界反共力度不足,联手创办《邂逅》杂志。该杂志曾被中情局自豪地誉为文化战线的一艘“旗舰”。依靠中情局经费资助的刊物还有《评论》、《新领袖》、《党派评论》等。这些杂志在办刊方针上“不必一切都支持美国官方的观点”,但对于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情局有最后的否决权。1958年,中情局就曾指示《邂逅》杂志拒载麦克唐纳的一篇文章《美国啊,美国》,原因是此文批评了美国的价值观,触及了美国的阴暗面。

出版图书中情局还通过秘密资助外国出版社或图书销售商,在海外出版或发行书籍。其方针是:出版图书不应与美国政府有任何公开联系,以免受到指摘,对于立场“敏感”的作品尤其要注意;出版图书是行动需要,不要顾及商业利益等。据1977年的《纽约时报》称,中情局插手的出版物至少有1000种。

干预电影中情局特工常常以制片人或经纪人的身份为掩护在电影公司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在派拉蒙公司工作的中情局特工卡尔顿·艾尔索普就定期为中情局和心理战委员会撰写“电影报告”,对好莱坞的政治气候作出评估,并竭力使制片人接受中情局设计的“好莱坞模式”。

美术展览为了向全世界展示美国拥有与其“伟大自由”相称的艺术,中情局利用抽象主义作为冷战武器。为此中情局求助于私管部门,积极策动、资助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出面举办画展,将美国的现代抽象派艺术推向欧洲。“大会”为该馆在欧洲的展览提供了资助和全方位的服务。这些展览在欧洲引起轰动,影响了大批艺术界人士,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李放石/摘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