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呼唤 -- 助学个案分析(一) (图)


1988年, 一群心怀祖国的华裔人士, 在美国发起了一个资助中国贫困乡村儿童上学的民间慈善组织―――滋根基金.

二十多年过去, 头一年帮助了200位中国穷山沟的孩子们踏进学堂, 现在助学人数已累积超过80,000人次; 参与的项目,从一个山乡, 到覆盖了中国西部九个省市地区. 这一个隔海奉献的真情故事, 默默地,没有间断地,进行了二十个春秋.

与中国官方发起的希望工程不同,滋根基金没有任何宣传方面的支出. 他们的项目多在缺乏关注,信息闭塞的中国远西山区,更要秉承"雪中送炭"的心意, 鞠躬亲耕, 不辞辛苦.

我最近刚好与他们一起办活动, 知道了他们的经历, 很受触动. 故写下这篇文章, 愿与网友们一起, 分享他们独特的,万里助学的经历.

(-) 远山的呼唤

滋根的诞生, 源于路途上一次非常偶然的邂逅.

1987年, 家住纽约的杨女士, 第一次起程去中国大陆, 去寻找 “农村”. 她带着寻找项目的使命, 和脑子里“贫困农村”的简单概念, 只身踏上了前往中国贵阳的飞机. 她想到中国最落后最穷的地方先看一看.但是哪里最贫穷?她完全没有概念.

事情就这么巧, 坐在她身旁的乘客, 刚好在贵州农村有个农民培训班的项目, 便邀她一同前往. 参观过后, 她听说还有更穷的村落, 就又走了七个小时的汽车路, 再走三个小时的大板车山路, 终于到达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贫困山村.那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穷乡僻壤, 山高, 地少, 又是被主流社会遗忘了的苗族聚居地, 极贫困户占了大多数,村民们日夜操劳,可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山里的孩子们上学尤为不易. 几个村子才有一间学校,翻山越岭到了学校,里面的装备又简陋得惊人. 柴火要自己带,饭菜要自己做,八个孩子挤一铺,老师们往往因为收入太低太贫困,不得不离开学校去外地打工养家,流动性很大.可是虽然条件艰难,涌动在孩子们眼里,家长们心中的上学欲望却从未熄灭,家庭特别贫困的, 倾家荡产, 甚至举债, 也会想法给家里的孩子上学, 但是这个教育机会往往给了家里的男孩.在杨女士考察的那个乡村,共几百名6岁到12岁的适龄女学童, 有八成, 从来就没有上过一天学!

作为女性, 作为教师,杨女士的心被揪痛了.一个孩子一年的学杂费仅为八美金, 只相当于在美国吃一两顿午餐的费用,而在当地,却能换来一个孩子一年黄金的学习年华!最起码,孩子们应该识字. 她听到这么一些例子: 有妇女被拐卖去了外乡, 可是认不得字又写不出名, 连家都没法回得来!

带着山里孩子们满怀期待的目光, 杨女士一回到美国, 就马上着手筹备. 1988年, 滋根基金成立. 头一年共有十人捐款, 集三千美元. 这笔钱, 得以资助贵州雷山几个乡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第一次走进学堂---- 近两百个7岁到12岁的孩子们,挤在条件极简陋的课堂, 一起读一年级,  情景壮观.

从此的二十载悠悠岁月, 每一年, 杨女士和滋根的义工们, 都会越海翻山, 再踏上那条通往远山的路. 而遍布美国各地的一群热心华人, 和中国最贫困山区的一大群孩子们, 命运从此就有了奇妙的交点. 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轮番上演, 虽然远隔着重洋, 却是一年又一年, 不断地为对方而感动, 为对方的需要而牵怀, 更为对方取得的成绩而欣喜.

登录后才可评论.